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9 08:06: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

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但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焚香是官场活动的基本礼数;敬神祭祖,千古沿用;改善生活环境,除臭去味,使人轻松愉快,还可提神醒脑。随着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香炉从敬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将其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上一炷清香,便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声相伴,又有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宋、元时的人崇尚香文化,又因瓷业的空前繁荣,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各处名窑都有不同风格的瓷炉出品,其造型多仿商、周、秦汉器物,如鼎、甗、鬲等形状。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的永和镇,创烧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延烧时间约五百年,为宋元时期著名的窑场之一,博采众窑之长,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在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同时期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宋、元时期黑釉瓷是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吉安市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香炉数量颇多,造型丰富,有鬲式、鼎式、鼓钉、兽足;装饰手法多样,剔花、剪纸漏花、白地褐彩,釉色又有黑釉、绿釉、窑变釉之别,现将馆藏之香炉以其釉色及装饰手法为序,逐一介绍给大家。

黑釉

吉州窑黑釉分为两类,一类为通体为黑釉不带任何装饰,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另一类以黑釉为地在其上再做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剪纸漏花、剔花等。宋吉州窑褐釉绳纹耳鬲式炉此器高11、口径13.5厘米。仿商周青铜器鬲的式样,唇口折沿,溜肩,三袋足,足内中空;口沿处左右各附一绳纹耳,其中一耳残失。此分裆,袋足鬲式炉在吉州窑的鬲式炉中不多见。器物外施黑釉,上部釉薄,黑中泛黄,下部釉浓,釉色纯正,亮而不耀,近底处无釉。器内无釉,露米黄泛红色胎,整器古朴典雅,端庄沉稳。

宋吉州窑黑釉鬲式炉,高6.8、口径16厘米。敞口,折沿,束颈,扁鼓腹,下承三袋状乳足。底内凹,无釉,外施满釉。元吉州窑褐釉鼓钉纹钵式炉,仿青铜器式样,口径13.1、足径6.2、高8厘米。敛口,鼓腹,近口沿及近底处环列鼓钉纹一周,高圈足。器内施半截褐釉,器外施黑黄釉,釉不及底。

黑釉剔花

黑釉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大刀阔斧的洒脱剔技,反映出北方人不同寻常的审美情趣及人的豪爽性格。吉州窑剔花图案简练,多以小花卉为主,剔地较浅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施釉的坯体上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

南宋吉州窑黑地剔花折枝梅三足炉,高10.4、口径12.5、底径8厘米。平口,内折,直弧壁,三足。器外黑釉地剔折枝梅,器内和底无釉。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剔花三足炉,口径12.3、底径7.2、高9.1厘米。平口内敛,鼓腹,平底,三足。器内无釉,有旋痕。器外施黑釉,腹部剔一折枝荞麦花纹。底部三足间竖排墨书“九位”二字,釉不及底。

剪纸漏花

吉州窑独创的装饰技法,先以剪纸纹样贴于胎体之上,后施黑釉一层,待其晾干后,去剪纸以露其轮廓,黑釉与胎色形成对比,技法简练,大俗大雅。

元代吉州窑褐釉地漏花火珠火焰纹炉,口径9.3、足径5.9、高6.3厘米。平口内敛,圈足。器内无釉,器外施褐釉,腹部剔一露胎火珠火焰纹,釉不及底。

窑变釉

在这里,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在其上施洒一层掺入了不同的金属原料作呈色剂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反应,呈现出色泽不同的、独特的窑变结晶,在釉面形成不规则带状或块状且以黄黑相间的杂斑,两种釉在烧成过程中相互渗透发生变化,而形成深浅色斑点,大部分能产生结晶釉产生皆以不可复制性的奇异效果,像油滴、玳瑁、虎皮釉、鹧鸪斑。釉面与釉斑交相辉映,别具风韵,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以及貌似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的“鹧鸪斑釉”。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吉州窑黑釉器上斑斓的釉色成为装饰的主流。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虎斑三足筒形炉,高10、口径13.1、足径8.8厘米。平口内敛,腹部微微鼓起,腹以下逐渐内收,平底,下承三足。胎质白中泛黄,器内无釉,旋胎指痕清晰可见。该器物采用了玳瑁纹,器外饰黑釉地,釉色纯正,黑釉上洒大小不一的黄釉玳瑁斑,斑上显碎冰裂纹。釉不及底,底足无釉。器型规整圆润,做工简洁大方,金黄色釉斑与纯黑色釉地对比鲜明,过度自然,浑然一体,为吉州窑黑釉虎斑纹的代表作。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玳瑁斑鬲式炉,通高4.7、口径4.7、底径3.5厘米。唇口,折沿,束颈,鼓腹,平底,三乳足。器内施半截黑褐釉,器外半截黑釉地饰玳瑁斑,底部旋纹明显。形体不规整。

南宋吉州窑茶色地洒黄釉双耳三足炉,口径8.5、底径5、高6.8厘米。平口翻唇,对称方耳,束颈,扁鼓腹,三乳足。器内无釉,器外茶色地洒黄釉,釉不及底。

绿釉

吉州窑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如宋吉州窑绿釉钵式炉,口径12.2、底径7.6、高7.5厘米,平口内敛,斜弧壁,平底,三足。器内无釉,有旋底,器外施绿釉开碎冰裂纹,底和三足无釉。

元吉州窑绿釉三足炉,高10、口径10.8厘米。平口,短竖颈,鼓腹,三足。器外施绿釉,器内和底无釉。

元吉州窑绿釉兽足炉,口径12.8、底径10、高10.4厘米。宽平口,口沿外侈内敛,直腹,双戟耳,平底,三兽足造型清晰,双目圆睁,长嘴高鼻,面目狰狞。器内口沿呈流釉状,底无釉,鸡心明显。器外通体施绿釉,釉不及底。釉面剥落者少。

釉下彩绘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着色剂,一般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再罩一层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多呈黑褐、褐色或红褐色,窑温的变化也影响彩绘色调。

宋吉州窑褐彩绘牵牛花飞蝶纹筒式形炉,高6.3、口径9.5、足径5.8厘米。平口,内折沿,直弧壁,圈足。器体上下各饰二道弦纹,中间褐彩蝴蝶花草纹,器内多道弦纹,圈足无釉。

元吉州窑褐彩蝶纹筒形炉,高5.6、口径9.2、足径5.5厘米。平口,直腹,折径,圈足。器内壁旋纹明显,器外壁饰五只蝴蝶纹。元吉州窑褐彩冰菱花纹鬲式炉,通高16、口径20.3、底径9厘米。平口,翻唇,束颈,鼓腹,平底,三乳足。颈部饰多道弦纹,腹部饰满冰菱花纹,三甗足分别饰心形开光卷草纹。器内无釉,弦纹明显,器外施黄白釉地饰褐彩花纹。本品为吉州窑的代表作,可称得上吉州窑的稀有作品。该器造型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工艺精巧,浑然天成。佛教所用之器皿制作尤精,本品为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

吉州窑瓷香炉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瓷香炉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仍在蔓延着它收藏价值的“香火”。

第2篇:论吉州窑的兴衰

论吉州窑的兴衰

【关键词】吉州窑

地理位置与分布

东昌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与发展

兴盛

衰败

一、吉州窑的位置与分布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市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市约8公里。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在永和镇西侧约2公里长、1公里宽的范围内,废窑累累,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现今永和镇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这一带就是古“东昌”县县城的所在地。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

吉州窑地处吉安县东南隅,滨临赣江,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面对瓷土基地青原“鸡冈岭”,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吉州窑在当时“海宇清宁”的环境下,又在邻近的丰城洪州窑、新干塔下窑、临川白浒窑、永丰山口窑和赣州七里镇窑等的相互促进下得到飞速发展。宋代元丰年间,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天下三镇”之一的瓷城了。

二、吉州窑的兴盛

古时吉州窑因陶瓷而兴盛,以陶瓷生产、销售为主的产业,带动了交通、膳宿服务等行业的兴起,宗教、文艺的交流也随之展开,成为江南一大重镇。据《永和镇志》载,吉州窑兴旺时的窑工,不下三万人。仅是工人就相当于现在几个现代中型企业,为之配套的服务行业中,该不会少于生产者,其镇的规模不亚于一个县城。古籍记载永和有“三市六街”,传说有东昌十五景和

2年左右就停烧了,前后延续了600多年。

吉州窑停火的原因众说纷纭。民间有多种说法,说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勤王,数千窑工响应从军,元兵入侵庐陵后,摧毁了窑场。另一种说法,说是永和的瓷土资源枯竭了。但据探测,永和不远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陶泥。还有传闻说是这里突然发生了什么天灾,窑工逃离。因为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铁钳、钗等大件工具,窑工们可能连取出工具都来不及就跑了。还有专家分析认为,宋代的商税过重,到宋末,贪官奸商勾结操纵,像吉州窑这样的半官半民窑瓷场受到的剥削更重。商人无利可图,也不太愿意经销了。还有专家指出,元朝统治者喜欢白色,以白为贵,因此影响到民间习俗,吉州窑的黑陶便逐渐被冷落,没了市场。

我们可通过人文地理方面分析吉州窑窑场的衰败原因是综合因素酿成的。其一,战乱时期政局的动荡,文天祥抗元带走了一批年轻技高的窑工,税重和官商勾结盘剥,商人无利可图,也不太愿意经销了;其二,困陶土是不可再生资,就近的瓷土和燃料不足;其三,是生产技术陈旧,适应不了市场需求,难以和其他名窑竞争。从现在的赣江状况来看,航道被不法沙石商挖得东坑西洼,加上水位下落很低,现在的赣江根本无法通航(当然这也与现今的陆上发达的交通有关),重要的还是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四、吉州窑的保护

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它善于学习当时定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的艺术,又独具风格,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

吉安市把“保护和开发吉州窑”列入该县21件大事之一,将其建设成为赣中历史文化名镇名窑游览区,让更多人一睹千年古窑的风采。

位于吉安市永和镇西侧的吉州窑是宋元时期国内外著名的民间烧瓷窑场,窑场内遗存的24座窑包如山似岗,文物丰富,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2001年,吉州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为保护好这座千年古窑,吉安市制定了科学的吉州窑遗址保护规划,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吉州窑的保护和开发。窑址所在地的永和镇也经常会同县文物保护部门深入保护区内,做好宣传工作,严禁掘土建设,并成立群众性的保护组织和专门巡防队,加强夜间巡逻防范,打击和制止偷盗文物行为。

参考文献: ①《永和镇志》 ②《东昌志》 ③百度文库

第3篇:1988年出发的吉州窑散文

1988年出发的吉州窑散文

1988年,冬阳很好。我的世界里,一件大事发生了。更多的大事,还没有发生。

这一天,是我的嫁日。

是一个午后,阳光慵懒懒的,如一只肥猫,在永和镇的天庭散步。我并腿抱膝,坐在镇子南边最高的青草岭上。我端坐于新鲜如初的青草中。时令已冬,草还是那么青。青到令人心软。

喜宴刚过,夫君把我带到了这里。

这里视线甚好,眺望东北,镇子的轮廓收在眼底。极目西南,是蓝天白云,清亮的水塘,碧绿的菜地,收割后的辽阔田野。还有,一个一个的青草岭,岭上岭下安静的老牛和小牛。奇怪,这里的青草岭真多。离得最近的,是一座古塔。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塔名本觉,样子朴素,塔体有些斑驳,层沿上长出了荒草。还有飞鸟,小鸟多,大鸟少。顺便说一句,青草岭的低凹处,碎陶裂瓷蛮多的。

并坐良久,他发话了。

“这里是吉州窑。你底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