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9 08:03: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水经注读后感

水经注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经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经注读后感1

妈妈买了假期书单中的《水经注》,厚厚的四本呀,经典的文言地理书。我只能浅读了,因为太厚了,我根本没有信心细致地读完。其实文言部分应该并没有多少字,但是加上注释和译文,就厚了。

先看第一册,光介绍作者郦道元与《水经注》的渊源就用了半本书页。讲郦道元的时代和他的生平用了64页。郦道元生活的大时代背景是北魏。北魏是由少数民族创立的朝代,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逐渐汉化,统治中心也由北方迁到了洛阳,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郦道元的一生与他的`家族和北魏王朝的兴衰共浮沉。郦道元在北魏孝文帝当政时为官,在孝文帝身边担任要职,相当于孝文帝的秘书。彼时孝文帝雄才伟略,心怀统一全国的远大抱负,推行汉化政策,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使北魏疆土达到最大。后来,到孝明帝时,因为郦道元在历史地理方面知识渊博被委以勘察地名的任务。他因此考察西北和北方地区。他曾当过很多地方官,也曾官居要职。但他为官清廉,秉正执法,得罪了很多权贵,后被陷害而死。

郦道元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考察和调查了北魏政权统辖下的大部分地区,去过许多名山大川,但不只是游历,而是做实实在在的地理考察。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后,在《水经》的基础上撰注而成《水经注》一书。因此,《水经注》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文,是《水经》原文,另一部分是《注》文,是郦道元所撰写。《水经》的字数只有1万多字,而《水经注》的字数多达30多万。因此,《水经注》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不朽的伟大的地理著作。

水经注读后感2

《水经注》40卷,北魏郦道元著,有清乾隆十九年(1784)赵一清《水经注释》;乾隆三十九年(1774)戴震四库馆校勘本《水经注》;光绪十四年(1888)薛福成刊行全祖望《七校本》;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王国维《水经注校》。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桥驿点校本。另有1935年哈佛燕京学社郑德坤编《水经注引得》。

《水经注》是一部以河流系统为纲的古代历史地理名著,系郦道元在公元6世纪初期为桑钦所撰《水经》作注的一部著作。据载桑钦《水经》,仅记载了我国水道137条,内容比较简单,而郦道元所作注文,记载的水道却有1252条,大至江河,小至溪津陂泽,皆在包罗之列。内容比《水经》增加了近10倍,注文多了近20倍,达30万字。书中不仅叙述了水流的发源和流向,水域内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动物分布等情况,还兼及流经地区的山丘、丘陵、陂泽的地貌,重要的关塞隘障,郡县乡亭聚的地址及故墟和有关的历史遗迹。对于每一条水道都能多方印证,力求核实其方位和流域,使河流和地区都能脉络清楚,区划分明。因此此书是一部我国古代最重要、最全面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后人对其十分重视;历代都有学者专门研究、翻印、圈点、校正、笺疏。明清时形成了对该书及其作者研究的专门学问——“郦学”。研究校释者多达四五十家,其中以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家最负盛名。近人王国维据十几种版本校勘的《水经注校》,使之有了最完善的校注本。今人陈桥驿著有《水经注研究》、《水经注研究二集》,为研究是书独辟蹊径。

第2篇: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

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

导语: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水经注三峡原文翻译,欢迎借鉴!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三峡》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赏析

本文是《水经注·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该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壁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三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第3篇:水经注原文和翻译

水经注原文和翻译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水经注原文和翻译,一起看看吧!

【原文】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①,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②。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③。余考④群书,咸⑤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⑥,沦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⑧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⑨。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⑩。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释氏《西域记》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注释】

①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汉、唐时称为蒲昌海,又名盐泽。

②积石山:即今阿尼玛卿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水经注 卷二十一》文言文

《水经注 卷二十一》文言文

《水经注卷二十一》

作者:郦道元

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余以水平中,蒙除鲁阳太守,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志参差,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径见,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蒙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其水东北流,径太和城西,又东流径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尹公度之所栖神处也。又东届尧山西岭下,水流两分,一水东径尧山南,为滍水也,即《经》所言滍水出尧山矣。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历长白沙口,狐白溪水注之。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水经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经注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