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胡子潇(我)2016年5月14日15:15编纂、复制并配图
原作者发布时间:2012-02-05 13:10
360百科-百年孤独词条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360百科-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 词条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1999年马尔克斯罹患淋巴癌,2012年患老年痴呆症。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图片来自网络
《百年孤独》读后感
图为胡子潇扫描原书并插入
第2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出自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之手,书的开头介绍说,它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起初,我不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在看到书中吉普赛人带来的飞毯真的会飞,人死之后又能复生时只觉得那是为了描述那个虚幻封闭的村庄,以及里面住着的是一群愚昧无知又迷信的村民,但渐渐,书中出现的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不止一次地预知未来,让我明白原来那真的是一个既有魔幻存在,又十分现实的世界。
故事是由老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沉迷吉普赛人带来的新鲜玩意开始的,老布恩迪亚指挥建设了马孔多这个村庄,村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由村庄发展成乡镇,又发展成有香蕉公司的市镇,再由那个钱多得没处花的市镇落败成一个没有多少人烟的环境恶劣且炎热的地方。这期间,多才多艺的吉普赛人、精明坚毅的阿拉伯人、心灵手巧的意大利人、穷困忧郁的西印度黑人、法国娼妓、美国大亨相继来到了马孔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马孔多这个大熔炉里生存着,交织着,成为“百年孤独”的背景。而布恩迪亚一家人一个个失败的原因,就是马孔多失败的原因。
在我看来,马孔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与外面世界隔绝的村庄,即使到后来村庄有了火车,能与外面进行交流,我依然认为它是一个孤独的村庄。在这个村庄里,每天发生的事都与外界毫无联系,但不要以为这个小村庄很狭小,它只是孤独而已。老布恩迪亚探索大自然被当成了疯癫;奥雷良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可是却因为战争最终失败而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何塞.阿卡迪奥第二,在反对美国香蕉公司的大罢工中目睹了政府为镇压工人而展开的大屠杀,可是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却没人愿意相信他所说的军队屠杀罢工工人的事实,大家都以为他疯了。因为孤独,整个村庄的人在时而消沉时而狂欢的岁月里渐渐忘却了往事,又因为遗忘,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孤独的氛围之中。奇怪的是,这里的人从来只有孤独,而没有团结,只有相互反对,没有相互认可和理解。这一切也许就是作者苦心造就的,为了反映当时的拉美世界的混乱和不同种族人民之间的不团结的现象。
在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布恩迪亚一家人来写的,直到看到书的最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这个家族的生活一直在循环,恶性循环,一代又一代的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这个家族性格想、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的代表,而他们所代表的人们,冥冥之中一直在重复着他们的先辈的生活轨迹。正如在书中乌苏拉曾提到,“时光就好像在打圈儿似的,咱们又回到了开始的时候”。书的最后,他们家族最后一个人翻译出那份几代人都在研究的手稿上写的那句“家族中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我知道,一切的循环,最终消失在蚂蚁的侵蚀中了。那个存在了许久的村庄,那个家庭的人,终于可以能结束一切苦痛,解脱了。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一切痛苦被一场暴烈的飓风席卷而去。我思考,是不是作者也不希望生活充满绝望,不希望国家一直举步维艰,一步步落败?应该是,就连潘多拉盒子打开带来邪恶和疾病之后,都不忘留下希望,何况是一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人民?
在那个孤独而循环的世界里,也许爱是一个奢侈的词,因为人们大多只在乎身体情欲的满足,而不在乎谁的爱是真诚的,谁的爱是虚假的。所以,在那个没有爱的地方,正是需要爱的地方,作者也希望人们能够醒悟,爱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身体的满足,爱需要被表达,需要传播开来。
很感谢这本书的出现,看完书后,我心里有种无法言语的感动,不只是因为
书中的一切苦痛最后终于结束,更因为在我手中的这本书虽然小,却承载着一段的历史,仿佛它只是向我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可是这些故事却能在我心里引起波澜,让我不禁感叹,小小的书中蕴藏着一个现实而神奇的世界。《百年孤独》这本书没有改变了我什么,但是它满足了我希望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愿望,填补了我对世界认识的某一个空白之处。很满足,很开心。
第3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4篇)由网友 “白日冒泡”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参阅。
篇1:百年孤独读后感
“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
第4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孤独与爱。想到这个话题就是无比的兴奋啊。
也许吧,也许是作为作家是一件幸福的事吧。这种写法,好像是一种所有材料都准备充分,凭借直觉,信手拈来的创造一样。就像画家自如地叙述画作一样。这是艺术的天地。这是自由的表达。他可以在某个地方多用几块砖头来搭一个,整体上十分和谐的台子而不用担心突兀的问题或者是空缺凹陷的问题。
读起来,比看电视剧还精彩。艺术,给艺术门外的客人们最好的交流,就是美好,激荡起客人们心中那份似乎一直存在又似乎走了太久的自由情感,甜甜蜜蜜的。
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概念化地词语,魔幻现实主义,才明白自己又一次掉进了经验的泥淖里,克里希那穆提,简单自由,如果我时时刻刻主义自己有没有陈旧也不太好吧。自由应该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吧。不然,人会疯掉的吧。你提供的方法很好。我愿意
第5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感觉,作者用一代一代的“布恩蒂亚”和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我陷入了一种无可形容的离奇状态中,我觉得当时有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全观”的境界,完全入定。家族中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如此孤独 所以才不断的用爱情对抗孤独 殊不知只能愈发落寞 于是便在肉体中寻求充盈自我的灵魂 而一切都是徒劳的 一切都有自己的轨迹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的传承 一切早已注定 六代人的盛衰无常 幽幽暗暗 早在羊皮卷上 只是等待时刻将它破译,所谓孤零零指的不是周围的人口密度,而是指个人的精神层面了。就算别人离你再近,要是不能感觉和自己是同一种生物,那么干涸的心也得不到满足。
它揭示着人是多么不完美,不然为什么每看几页就要往回翻:这人物是谁啊? 刚刚开始我读不懂家族关系,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叙述手法,人名是
第6篇:百年孤独 读后感
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
不记得第一次打开《百年孤独》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那个时候加西亚·马尔克斯很火,很受欢迎,那架势有点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样子。然后,好像还依稀记得,那时有一个台湾人,忘记了叫什么名字,写了一本书,也忘记了叫什么的,总之大家都在说,“台湾人自己的百年孤独”因此,我开始对《百年孤独》有了兴趣,一种强烈的兴趣,想要好好翻翻的冲动。
但是,第一次翻阅,看了大概两三百页,我果断放弃了,这哪是书啊,简直是迷宫。两百多号人物,成千上万条复杂的人物关系,理不清,剪还乱。我简直佩服人家马尔克斯老先生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地写完这部大作。于是,顺理成章地这本书被我无情地搁置在了书柜的角落,直到······
终于某天,兴致来潮的我想到了那本都快积灰了的《百年孤独》。于是,一支笔,一张纸,我开始了百
第7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神奇的羊皮卷被最后完全破译时,孤独家族的最后一人,且不被家族承认而囚禁圈养的野人,如同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消失于这个大地上。
提起看这本书,因前段时间马尔克斯的离世新闻,才从媒体报道得知他的著作《百年孤独》。当拿到书时,真不知从何开始,整本书一反常态的没有前言、目录、自序、分章分节后记之类的,似乎一看就要进入孤独的阵营。
每天看着它放于桌前,一再延后阅读它的计划。终于,在一次难得的晚点5个小时的天际行程中,开始翻阅它,因为它,让我的晚点行程而不孤独了。
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回忆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他去见识冰块开始了整个故事。
上校曾发动32场战役,为自由而战,为孤独而战,还是传说的自导自演都无济于事,以至于上校不能在上战场的岁月里,政府军也闻声而栗。在辞世后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