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节记事散文
春节记事散文
1 今年爸爸在城里过春节
每年春节,我们兄弟三家人总要赶回乐平里老家,与父母团聚,陪二老过年。
这是我们一大家子十年如一日的习惯。哪怕弟弟一家旅居广州,每年春节都要如期归来。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也无论春运坐车如何难。最难忘的是前年春节,全国罕见的冰冻天气,雨雪封路。弟弟在电话中说,排了两天一夜的队也没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爸爸唉声叹气地说:“估计他们一家子今年是不会回家吃团年饭了哟”!真没想到,弟弟租了一辆车,在腊月三十的下午赶回到了父母身边!
爸爸今年七十高龄,在老家五间土坯房里住了大半辈子,不习惯城里的光亮地板,嘈杂的汽笛轰鸣,还有城里人每天都得花钱买来吃喝拉撒睡。为尽儿女赡养之职,我和哥哥无论怎么劝说他来茅坪养老他都不肯应允,宁愿孤苦伶仃一个人(妈妈因给我们兄弟几个照顾小孩早在茅坪住了好些年)隐居山野,打柴生炊、喂猪种地。甚至一年到头也盼不到爸爸来城里小住几日。今年春节是个例外,爸爸答应来城里过年了!我们这一大家子也终于可以汇聚茅坪,陪爸爸在城里过回春节。
爸爸几乎每年都要等到腊月二十五六,兄弟几个都到家了才杀年猪,原因是便于儿孙们各自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新鲜肥廋肉,然后用来制作自家的熏香肠。剩下的悬在屋梁上,天天燃起柏树枝叶烟熏火烤,成大块小块特香的腊肉带回城里,供儿孙们一年到头享用。爸爸今年的年猪杀得老早,连同菜园里的萝卜、菠菜、莴苣和土豆一起,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就来到了茅坪。爸爸这次真的是准备在城里过春节了!
当天晚上,我便和哥哥商量着如何筹备年货。二十四的早晨,哥哥,弟弟,爸爸,妈妈,还有嫂子、弟媳一群人等,走进了国贸超市……半天下来,我们一大家子十一口人,个个都添置了衣物,还买了许多的零食,孩子们也选购了玩具。
2 除夕夜回忆我儿时新年
不知不觉便到了除夕。这天上午,大街上依然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大红的灯笼沿街摆放,喧闹的超市人头攒动,五彩的霓虹灯下是大大小小的车辆和行人,把新县城本不宽敞的马路围堵得水泄不通。爸爸本想再上街买副春联和“福”字贴于门上,以示兴旺之意,但透过窗户看见如此繁忙之景况,便取消行程坐下来看孙子们下象棋。
晌午刚过,街市陡然变得异常的平静。各大超市、商铺、菜场、门店都纷纷关闭,只有各色轿车守护着宾馆、酒店的门槛,挂在路边樟树上的花灯和春联也不知了去向。
当爸爸主持祭拜过祖宗神灵,再吃罢团年饭,小孩子们便去看动画片了,剩下的便不约而同地围坐在取暖桌边,和往年一样“熬年”(即守岁)。爸爸每年都必须召开的年度家庭座谈会也随即拉开序幕。哥哥首先总结了在家庭建设方面三兄弟各自所做的工作和成绩,然后由我和弟弟分别对自家本年度收入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简短发言。爸爸每次都是最后做总结,或发表一点意见,或提出一点希望。但今年一改过去的习惯,既没对谁话希望,也没对谁提建议,他把重点却放在了和我们兄弟几个回忆我儿时三兄弟的新年上……
爸爸回忆说,我和哥弟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就是燃放鞭炮。因为是男孩子,衣服不换季光着屁股都可以,但少了鞭炮或者分配不均,总是哭着喊着闹个不停。在我印象中记得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正月初一,我比妈妈起床得还早,为玩一种摔炮。那是一种用几层纸包上些许火药,再放进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头儿对准地面使劲一摔,“叭”的一声,随时可以吓别人一大跳。后来才有了现在超市里能够买到的“擦炮”。
还有一次,为点燃鞭炮,我从姥姥的灶膛里偷来一根燃着的柴头,一不小心将柴头扬过了头顶,不偏不离正好碰着了弟弟的后脑勺。从柴头滚落的燃碎碳点着了弟弟的衣服,钻进了他后背,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来不及脱去衣物,弟弟的劲部及背部大面积烧伤,并住进了医院。他的颈背部到现在还看得见好大一片伤疤呢!
爸爸回忆了很多故事,比如哥哥参与唱花鼓戏,弟弟为争压岁钱半夜里找姥姥评理等。
随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熬年守岁圆满结束。一朵朵礼花划破夜空,春在冬的孕育之中羽翼丰满,三峡大地无不荡漾着春的气息。
3 大年初二回老家去拜年
正月初一拜大年。按照秭归的习俗,大年初一应该买些鞭炮,提上礼物先到长辈家朝拜,再到亲友家拜年。因我们一大家子的.长辈都住在乡下,加上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拒绝串门,今年拜年怎么拜?没年可拜呀!爸爸给孙子们分别给了压岁钱之后,只好计划去凤凰山游逛!我们兄弟几个也应声随行在后。可小孩子们却不能随愿,没有一个愿意出去陪爷爷踏春的。大年初一就这样悄悄地流逝了过去。
初二这天,天还没有放亮,爸爸就早早地起了床。我问爸爸,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不多睡会儿?爸爸告诉我:在城里过春节太没意思了,过年除了大吃大喝,连个鞭炮也不准放,一点响动和人情味儿都没有。过去虽缺衣少食,但新年里文艺宣传队家家到户户落,舞狮、玩龙灯、演花鼓戏,一直闹到元宵节过。往年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正在赶往给姑姑家拜年的路上了哟!爸爸有些唉声叹气,我们兄弟听了也有些许的伤感。过年本来应该洋溢着“千家万户庆团圆,喜气洋洋过春节”的浓浓氛围,是一种情感的交汇,一种精神的认同,一种血脉的延续。然而,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哪怕就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小的县城,也因为生活节奏的变快,几乎找不到一丁点儿传统的年味了!拜年也只是局限在日历上、电视里、网络中传递的一种形式。
为了不让爸爸失望,也为找回乡下那点尚残存着的真正意义上的年味,我们立马联系了两辆面的车,载上我们一大家子十一口人,踏上了回乐平里老家给姑姑拜年的路……
如果说过年是季节的交替,是岁月的循环,那么拜年则是促进友情,抚慰亲情的有效调剂。虽夹杂着些许辛劳,但它是人间温馨与善美的体现!
蛇年春节,以此小文记之。
第2篇:春节五题记事散文
春节五题记事散文
一、接先人
春节,就是春天的节序。江淹《杂体诗·苦雨》言:有龠兴春节,愁霖贯秋序。风俗在历史中嬗变,礼仪在交往中完善。把先祖接到家中过年,在村里叫接先人。大年三十傍晚,太阳快要下山之际,贴上春联后,每家人都在村头或门口点香,焚蜡,贡清茶,把先祖的灵魂迎到家里。在家里正堂屋的桌子上,有先人们的神龛依辈份长次摆好,并包以冥票,献上贡饭。
先人是曾经实实在在生活于这个世界,他们也为家族与儿孙勤劳一生。过年把先人请回家,我们的感知与心灵得到了生命轮回的升华。先人到家,是他的灵魂,也是活着人的对生命的纪念。在这三天里,早上必要先给先祖们做贡饭,点香、焚蜡、磕头。就连最小的孩童,也跟着大人磕头行礼。当然,大人会给孩童一些压岁钱,以示尊重先祖的奖赏。到了晚上,就得收贡饭,然后泡上茶水,让酒饱已足的先祖喝茶休息。先人一年回一次家,家里的香火是不能断的。而且,如果有窜口者或拜年的人来,都得给先人磕头烧香。
如果有家谱的人家,还得摆开家谱,置于桌后,由老人讲给后辈儿子,以便熟悉先祖们在世的功绩,好世世代代相传。
对先人的祭奠,据史载,可以上朔到舜帝。《书舜典》说: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当时已经对文祖在正月初一有所礼拜。可见,这种民俗的远古悠长,其生命力的旺盛。
二、守岁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诗《村田乐府》中说:截筒五尺煨以薪,当阶爆声雷霆吼。可见,古人的除夕之夜离不开爆仗声。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小炕桌,上面摆着酒菜,还有一个大肉盆。老人坐在正面,其他人分次而坐。这时,一家之主会说:“一年了,都坐下吃好,也喝些酒。不要生气,三天年要过好,不然一年都不好。”在喝酒吃肉之后,好多家庭都在一个屋子里打牌,每隔一定的时候就得放炮。《神巽经》中说,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燥……竹着火中,烨啪有声,而山燥惊惮。这个恶人每年除夕来伤人,人不敢睡觉,每放炮驱吓恶人。传说演变成了今天的以玩为主的守岁。村子里有座龙王庙,这一夜很热闹。庙里灯火通明,香火旺盛,庙会会长把鼓锣放在院子里,任凭谁打什么调。村里的就会围一圈看。有两位老人是村上打“三道碗”的能手,每年由他们两打一阵子后,再说其他人轮流打。
在夜间12点时,几里远的人拿着贡品香火,来庙里烧头香,以示自己的'虔诚。每来位上香者,都带着炮,一个小小的山村,炮声震天,响彻山谷。有人会喊:“年过了,年过了。”就是说山里的恶人已经走了,人们互相祝福开始。
三、拜年
正月初一起来,早早吃了饭,就得拜年。
清代学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记:元旦,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诣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在家里拜了长辈后,家里人会准备礼品,到其他亲房与亲戚家去拜年。对去拜年者而言,一般是下辈给上辈拜年。长辈会留在家里,等待其它晚辈来拜年。拜年时,到了长辈家,先给桌子上的先祖烧香点蜡,化冥财,磕头后不站起来,而是接着对长辈说,我给您磕头了。有几个长辈,都得每人磕三个头。如果去拜年者领了家里小孩子,长辈还得给小孩子给压岁钱,算是拜年了。长辈家会做些好吃的酒、饭菜,让拜年来的晚辈享用。当然,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拜年已经是男女老少都能的事,有些地方仍然坚守着一些旧俗。胡朴安著的《中国全国风俗志》里说:自元旦日至初五日五天,谓之破五,于此五日内,妇女不许往人家,谓之忌门。老家虽然没有破五之说,但外家妇女在三天年内不窜门的风俗,至今仍然。村里说得最多的是怕先祖不高兴,得放走了先祖,才能相互窜门。但也有个例外,新娶的媳妇可以请到家里来吃饭,其中道理,没有人能说清了。
拜年的过程相对过年三天,要长得多。这个过程得延续到正月十五,有更长的地方,二月二过了才算拜年结束。
四、烧新灵
烧新灵,又称“烧新香或新香”。
单从字面意思,就是祭奠新去世的人。《应城文史》是讲:邻里或亲朋家若上一年有人去世,初一这天邻里或亲朋好友首先要去给死者拜年(,即到墓前为死者烧纸、鸣鞭、磕头。然后再到死者家中给其家庭拜年,主人要设宴款待。在我们这里,烧新灵的拿上香与冥票,由一个年龄较长者端盘子,把这些香与冥票都放到一个盘子里,其他人跟着,到上年去世了人的家里进行祭奠。而去世了人的家里,对联是用白纸,表示是新去世的人。当烧新灵的人来之前,去世者的儿子就披麻戴孝,给前来祭奠的人磕头,并把准备好的香烟水果递烧新灵的人,以示感谢。对村里人而言,烧新灵要早,拜年次之,取“亡人为大”之意。村里人来烧新灵一般都不吃饭,有一年,村上要在同一年死好几个人,而每家都要去,并在中午前要烧新灵得结束。如果亲戚好友家有新灵,不在一个村子里,那就得早早吃了饭,赶在中午前烧新灵。
烧新灵除了亲戚朋友,村里人到家里来烧外,家里亲戚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得到坟里去祭奠。这种仪式也叫送新灵。对于新故去的人,第一个春节只在家里过一天,初一下午就得送到坟里去。在坟里烧纸、奠茶水、鸣鞭、磕头等一应完毕,回到家里脱去孝服,给前来烧新灵的亲戚朋友做好宴席,吃好喝好,送出门了,算是烧新灵完成。
五、送先人
年三十把先人接到家里,好吃的,好喝的让他们都享用了。而到了初三,就得把先人送出。对先人的三天,家里人很老老少少都孝顺了三天,送走他们,算是回到他们阴间的正常生活。
在送先人时,一般都在初三下午。午后三点多,已经就有人开始准备送先人了。初三下午给先人得做一点清淡的饭,最好是炝上浆水面,不能太稠。因为三天年里,先人们都吃着荤食,喝着茶酒。吃一碗清淡的浆水面,也算是换个口味。初三下午送先人的景象,在农村很是壮观。一家大小都来到村头,把给先人准备好的鞭炮、香火、冥钱、茶或浆水汤,点然香火,烧尽冥钱,就倒上浆水汤,最后放炮磕头。一个村子里人,在一个时间段都来到村口,互相说着祝福与问候的话,点着的冥钱被风吹起来,炮声响遍山野。听大人说,烧成灰的冥钱,灰飞得越高越好。一是说先人很满意,高兴地回去了。一是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收成。
送走了先人,算是三天年的尾声。先人走了,妇女也能走门窜户了,好多女人也开始走亲访友。各种关于春节庆祝的娱乐活动,因为初三先人们走了,才开始乐起来。
第3篇:春节记事
偶然看日历,发现今天是腊月三十。这一天来得真突然呀!大人们前几天还忙得团团转,今天却这么休闲,原来是除夕呀!于是,不知不觉中,春节唱着跳着,欢欢喜喜地走来了。
穿上新衣,整个人精神了许多,大家容光焕发,屋子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春节还未正式来临,到处就已经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开着车说说笑笑来到饭馆吃团圆饭。到了饭馆,亲戚全都到齐:爷爷奶奶、伯伯婶婶、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个个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开饭了,有趣的是,大家并不按一家子一家子地坐,爸爸和伯伯叔叔们坐一块,谈事业,说股市;妈妈与婶婶们坐一处,唠家常,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孩们一并坐,则说说笑笑,讨论有趣的新鲜事儿。吃饭时,小孩子们即使不跟大人们一样喝酒,也要以饮料代酒向长辈敬酒,尤其是爷爷奶奶,这便是拜年的必要礼节。酒过
第4篇:春节记事
春节记事
春节记事1
“大年初一喜事多,大家一起乐呵呵。要问喜事是什么?饺子红包登山歌。”新年真热闹,新年新气象,新年到了,快乐随即也到了……
大年初一吃饺子,给家人拜了年,领了红包,一切更有了年的气息和韵味。人们再次一刻得到了放松,就开始游山玩水了。我们家也不例外,邀了伯伯,伯母,舅舅,舅妈和弟弟去爬平顶山。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车只能开到半山腰上,接下来就是台阶了。我冲在最前,后面是大人和弟弟,我爬得十分得意,在最前。
看看我前面和后面的,来来往往,彼此不休。山周围的景色一切是那样美,山石,山林,山屋还有山下的房屋,一切都那么清晰,可我望不到家,那太远了,那么渺茫。却又想想那些想回家团圆的在外打工的游子们买不着回家的车票、机票;还有工作忙的没有时间的人……我心中感慨万千……又想得今日是春节,不由我
第5篇:六月雪_记事散文
六月雪_记事散文
一
从齐州到泽西,不过四小时路程。林西坐中午的火车,抵达是已是下午四点了。
“叫你不要来,我自己到你的学校就行,又不听话,病好了?”,林西怪我似的问道。
“也差不多了,血压没有原来低了。”,我小声回答。
我找来一辆出租车,六月的天气让人热的透不过气,但车里没有开空调。林西有些生气,我告诉他,算了,此地出租都不开空调。
“我自己回齐州就行,你何必来接?”,我说。这时,司机猛的拉方向盘,我和林西撞在一起。
“你病了我能放心吗?”,林西伸手揽住我,我倚在他肩上闭起了眼睛。
“你怎么绕道,当我没来过泽西啊?”,林西忽然大叫起来。睁开眼,车子驶入东外环----我们要去的是西边啊。司机的解释是堵车,很苍白的理由。
到了地方,计价器显示的是14.7元,我扔出去15元下了车,林西追上来说:“喂,你很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