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孩子为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来看待只是学校教育及当前社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开头提出的孩子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去……
作者以大江为视角讲述了,大江小时候差点死了,醒来之后他与母亲的对话。在对话中母亲说即使他死了,以后她也会把他生下来的。为此,大江很疑惑,母亲告诉她会再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大江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大江”听,那个新的大江也将学会现在的大江所说着的语言,所以他们是同一个小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教育在社会中普遍扮演的一个角色——将以前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学校即是在其中起一个中介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教育事业一直都想这样发展,那么几百年后的社会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有用什么不同?几百年后的人与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可能也只是我们的一个复制品。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是可怕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猿人进化成我们现在的人,是因为学习,而不是因为只是被动的接受长辈流传下来的东西。社会的进步同样也是与人类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是相依靠的。
在看看我们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在很多年以前就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但无奈收效甚微。在广大的中小学里,基本上教的还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而对于不考的科目有的学校甚至于基本上就没有上过那个课。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相差多少届,但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这其中的几年科学是会发展的,人类是会进步的,如果面对着这样的教育成果,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因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只会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而不注意实际的操做,这样难怪就外国人都说中国人“高分低能”了。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也不是没有方法,对于美国在教育上的一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更加的灵活多变。就像是文章中提到的大江培养他儿子光的例子一样。光在四、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但是他对于声音十分敏感。他们尊重光的这种特长,最后光成为了一个做曲家。读到这里我感触良多,在中国的学校和家长的观念里,只有读好书才是正途,其他的一切“歪门邪道”都应该放弃,试想一下在这种教育下,又有多少个光的才能被掩
盖掉…..对于中国社会上的这种思想,由来已久,想要彻底转变或者改变这种思想看上去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毕竟如果那个小孩如果能成为光那样的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成不了,那得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毕竟失败的概率很大,家长们根本就赌不起,毕竟算得上是影响孩子们人生的大事啊。这也是教育最无奈的地方。
看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只能说让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磨灭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虽然这很难,但创造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成果,这能尽最大的努力去达到这个结果。
第2篇:《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或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最为强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地读到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那么,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就一切向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实际上是拆“联结”与“互动”的台。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若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分别,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教师所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些联结的“点”。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揪”高考。
第3篇: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台湾著名教育家黄武雄又推出另一扛鼎之作《学校在窗外》。该书直指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等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在探寻中一一揭露出学校教育、知识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维生”、“互动”、“创造”是人存在的3个支架。人首先是生存,在匮乏社会里创造与维生犹能共存,寓创造于维生,使生命不致干枯。而创造的动力,更依赖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为维生而进行的互动,无法弥补人内心孤独的空
第4篇: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篇
一、学校在窗外读后感范文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或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最为强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地读到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教授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