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8 08:05: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

《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

我是年轻教师,第一次当班主任。我的职业理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在求学阶段就比较关注教育,特别是大学学习以来,还与很多一线教师交流教育问题;攻读硕士阶段,在网易开通了博客,特别是建立了“教育风暴”交流圈子。这些都为我现在的教育工作打下了认识基础。虽然我向来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既有简单美,也有复杂美,但是美好愿望总是从简单开始。我带班就从简单开始的。

我认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最需要克制是情绪化倾向,在面对教育问题,特别是学生犯错问题,教师不能随意而为,任性而行;进行班级管理时,尽可能按制度办事。因此,带班初期,制定了“纪律条例”和“违规记录”,有了“纪律条例”,管理有章可循;有了“违规记录”,教育有据可查。起初,如此简单的教育措施确实也发挥效应,但是随着有些同学违规次数的增加,其教育效应日益衰减;这个时候我引进了“奖励和惩罚”措施,我永远都会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于是再一次出台了“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班级违规纳入品德量化考核之中,违规者扣品德分,品德分低必定影响综合素质测评总分,而综合素质测评总分将影响学生各项荣誉的评选。这一办法自然也发挥了效应,但是我想只要是一线教师,都知道这一教育方法对那类学生起到长期的有效性,而对另外一些同学几乎失效。最后,为了整个班级的总体发展,我不能不加大惩罚的力度。最后的教育效果表明,没有适当的教育惩罚,是不可能实现教育面向一切学生的教育目标的!

一个学期以来,违规记录表有一大本,根据记录表,做了一个简单地统计分析,得到一个很显然的结论:违规次数多的同学,清一色的是基础差和退步十分严重的同学。这样的结果,给我们启示: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力度,终极目标是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但是,对于这部分同学,教育的效果似乎更微弱,而管理的效果要好一些。

惩罚于教育之必须与惩罚于舆论之尴尬两者的矛盾,深深地拷问着教育者的心灵和智慧。我虽然自信地认为,我平时实施的每一个教育措施都经得起教育的考验,但这个矛盾依然使我感到隐忧。带着这个隐忧,阅读《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一文,这个感受真可谓添了五香粉——酸甜苦辣咸俱全啊!

首先,我完全赞同文章几个观点:“教育惩戒应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心为原则。”;“教育惩戒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师一方的‘惩’要换来学生一方的‘戒’,这样才算成功的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既要面向全体,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错因人而有所不同,灵活处理。”;“教育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这个‘根’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我特别赞赏作者推广郑老师的思想,郑老师从学术角度指出,惩戒于教育之必须,而且把惩戒上升到教育艺术的层面来思考。

再其次,《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开头的现状分析“惩戒是每位一线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而尴尬的话题。说它沉重,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眼中,惩戒往往跟体罚和侵害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说它尴尬,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用过惩戒手段,但介绍教育经验时却常常对之闭口不谈甚至口诛笔伐。”。审读此文,这一段真实的现状分析,很滑稽地成为了此文的暗中基调。全文来看,核心观点自然经得起一切舆论的.拷问,但“学生迟到要罚站,如果已经形成班级公约,这种惩戒未必算体罚”和“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的《温馨班规》,其亮点不仅仅在于没有体罚”两句话一比较,似乎又让人感觉到模糊。于是我认为:

“要不模糊,我觉得要弄明白以下几点:

1、什么叫做‘体罚’?

2、‘体罚’能否用于教育惩戒中?

3、以上两个回答明白了,而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接着第三个问题:‘体罚’要把握一个什么度?”

给郑老师博客留言,郑老师回复说“你的这些问题在我的书中都做了很进行了探究溯源,都做了很详细的回答。”很遗憾,我没有阅读郑老师的书籍,于是我立即在网络上查看郑老师的书,从书的目录来看,“体罚”是郑老师所反对的(例如“实施惩戒要掌握分寸——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就能看出,再查看“未成年保护法”,对学生进行体罚确实是一种违法行为),也是法不可容的。顺着郑老师的观点,我们可以导出这样的结论:惩戒于教育是必须的,惩戒有一个上线不可超越,那就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于是,确认“什么样的行为定义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还没有阅读郑老师的书,但我相信“实施惩戒要掌握分寸——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一文就是从学术上解决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的。

因此,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什么样的行为定义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就显得十分迫切,否则“惩戒是每位一线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而尴尬的话题。说它沉重,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眼中,惩戒往往跟体罚和侵害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说它尴尬,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用过惩戒手段,但介绍教育经验时却常常对之闭口不谈甚至口诛笔伐。”永远是教育的现状——在教育案例中难以见到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惩戒方法,从而惩戒艺术之花难以点缀于教育田野中,而只能淹没在茂密的森林中。

第2篇:《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

《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年轻教师,第一次当班主任。我的职业理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在求学阶段就比较关注教育,特别是大学学习以来,还与很多一线教师交流教育问题;攻读硕士阶段,在网易开通了博客,特别是建立了“教育风暴”交流圈子。这些都为我现在的教育工作打下了认识基础。虽然我向来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既有简单美,也有复杂美,但是美好愿望总是从简单开始。我带班就从简单开始的。

我认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最需要克制是情绪化倾向,在面对教育问题,特别是学生犯错问题,教师不能随意而为,任性而行;进行班级管理时,尽可能按制度办事。因此,带班初期,制定了“纪律条例”和“违规记录”,有了“纪律条例”,管理有章可循;有了“违规记录”,教育有据可查。起初,如此简单的教育措施确实也发挥效应,但是随着有些同学违规次数的增加,其教育效应日益衰减;这个时候我引进了“奖励和惩罚”措施,我永远都会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于是再一次出台了“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班级违规纳入品德量化考核之中,违规者扣品德分,品德分低必定影响综合素质测评总分,而综合素质测评总分将影响学生各项荣誉的评选。这一办法自然也发挥了效应,但是我想只要是一线教师,都知道这一教育方法对那类学生起到长期的有效性,而对另外一些同学几乎失效。最后,为了整个班级的总体发展,我不能不加大惩罚的力度。最后的教育效果表明,没有适当的教育惩罚,是不可能实现教育面向一切学生的教育目标的!

一个学期以来,违规记录表有一大本,根据记录表,做了一个简单地统计分析,得到一个很显然的结论:违规次数多的同学,清一色的是基础差和退步十分严重的同学。这样的.结果,给我们启示: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力度,终极目标是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但是,对于这部分同学,教育的效果似乎更微弱,而管理的效果要好一些。

惩罚于教育之必须与惩罚于舆论之尴尬两者的矛盾,深深地拷问着教育者的心灵和智慧。我虽然自信地认为,我平时实施的每一个教育措施都经得起教育的考验,但这个矛盾依然使我感到隐忧。带着这个隐忧,阅读《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一文,这个感受真可谓添了五香粉——酸甜苦辣咸俱全啊!

首先,我完全赞同文章几个观点:“教育惩戒应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心为原则。”“教育惩戒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师一方的‘惩’要换来学生一方的‘戒’,这样才算成功的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既要面向全体,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错因人而有所不同,灵活处理。”“教育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这个‘根’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我特别赞赏作者推广郑老师的思想,郑老师从学术角度指出,惩戒于教育之必须,而且把惩戒上升到教育艺术的层面来思考。

再其次,《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开头的现状分析“惩戒是每位一线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而尴尬的话题。说它沉重,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眼中,惩戒往往跟体罚和侵害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说它尴尬,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用过惩戒手段,但介绍教育经验时却常常对之闭口不谈甚至口诛笔伐。”。审读此文,这一段真实的现状分析,很滑稽地成为了此文的暗中基调。全文来看,核心观点自然经得起一切舆论的拷问,但“学生迟到要罚站,如果已经形成班级公约,这种惩戒未必算体罚”和“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的《温馨班规》,其亮点不仅仅在于没有体罚”两句话一比较,似乎又让人感觉到模糊。于是我认为:

“要不模糊,我觉得要弄明白以下几点:

1、什么叫做‘体罚’?

2、‘体罚’能否用于教育惩戒中?

3、以上两个回答明白了,而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接着第三个问题:‘体罚’要把握一个什么度?”

给郑老师博客留言,郑老师回复说“你的这些问题在我的书中都做了很进行了探究溯源,都做了很详细的回答。”很遗憾,我没有阅读郑老师的书籍,于是我立即在网络上查看郑老师的书,从书的目录来看,“体罚”是郑老师所反对的(例如“实施惩戒要掌握分寸——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就能看出,再查看“未成年保护法”,对学生进行体罚确实是一种违法行为),也是法不可容的。顺着郑老师的观点,我们可以导出这样的结论:惩戒于教育是必须的,惩戒有一个上线不可超越,那就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于是,确认“什么样的行为定义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还没有阅读郑老师的书,但我相信“实施惩戒要掌握分寸——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一文就是从学术上解决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的。

因此,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什么样的行为定义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就显得十分迫切,否则“惩戒是每位一线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而尴尬的话题。说它沉重,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眼中,惩戒往往跟体罚和侵害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说它尴尬,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用过惩戒手段,但介绍教育经验时却常常对之闭口不谈甚至口诛笔伐。”永远是教育的现状——在教育案例中难以见到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惩戒方法,从而惩戒艺术之花难以点缀于教育田野中,而只能淹没在茂密的森林中。

第3篇:把根守住美文

把根守住美文

2019年3月4号清晨,我们一行12人去滨州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

久闻这位教育大家其名,也曾拜读过他的几部专著。一度默默的崇拜他。同时,他还是我们邢校长非常欣赏的教育家之一。平时言谈中,时常把魏老师的的思想言论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因此,对这次学习我们都充满期待。

九点,会议正式开始,当瘦削、精干的魏老师一路小跑上台,我竟不敢猜测他的年龄。先是一个深鞠躬,然后面带微笑,如叙家常般,款款道来。他先从《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他反复强调,守住根本,不折腾。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对于这句话,词典上这样解释“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直到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把根守住美文

把根守住美文(共10篇)由网友 “吧唧吧唧吧唧”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把根守住美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把根守住的美文

把根守住的美文

3月4号清晨,我们一行12人去滨州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

久闻这位教育大家其名,也曾拜读过他的几部专著。一度默默的崇拜他。同时,他还是我们邢校长非常欣赏的教育家之一。平时言谈中,时常把魏老师的的思想言论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因此,对这次学习我们都充满期待。

九点,会议正式开始,当瘦削、精干的魏老师一路小跑上台,我竟不敢猜测他的年龄。先是一个深鞠躬,然后面带微笑,如叙家常般,款款道来。他先从《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他反复强调,守住根本,不折腾。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对于这句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守住生命的根诗歌

守住生命的根诗歌

我要用多大的纸和笔,把二十年的光阴搬运

美丽的格桑花,在我的身体上

留下永恒的胎记。用生命的`根,给我命名

用光芒触摸,滚烫如初

在生命最契合灵魂的地方,如此殷红

一小撮的记忆,足以让我熬过一个长夜

格桑花的洁白,将所有的美好,凝聚

生命的根,让一个个文字,都变得

厚重,有温度。让漂泊靠岸,有了避风港

在夜的尽头,孤独被风干

无知的肆意挥霍,让清澈干净的瞳孔

干涸。再也看不到色彩的斑斓

生命的根,屈身于这俗世的种种喧嚣

一路风雨,解读不出这背后的秘密和心酸

炊烟,就着最后一缕留恋的如血残阳

坠落在时光的转角,没有人听见那哀伤

虚无的夜,开始了等待的漫长

卸下伪装,用柔软安抚悲凉

拾捡一枚落叶,触摸熟悉的纹路

找到与自己灵魂相契合的地方,唤醒沉睡的心跳

让生命的根,随着沸腾的血液,静静流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当代识字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借鉴文字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继续前进,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各种识字方法纷纷出台。可是,方法的多样性并没有达到有效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的作用,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不免令我们这些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感到失落和彷徨。如果要想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就必须痛下决心改革语文识字教学,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根”的失落

一个世纪以来,一些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所谓专家,习惯于拿着放大镜来审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为此,他们动不动就要去废这废那的,使国人陷入简单的非理性的存废之争,而不能静下心去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前不久,全国高校200多位英语教师云集上海,批阅26万专业英语四级卷。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四问:一问屈原的性别?回答非男即女;二问:屈原生活的年代?答东周西汉的,南唐北宋的,淸末民初的,花样繁多;三问:屈原之死?答被国王一刀砍了脑袋的,被皇帝绑上绞刑架的,答失足落水的有之。四问:投粽之意?相对集中:因为粽子是屈原的最爱,屈原托梦给朋友,说他馋粽子了,而水晶宫里只有海鲜的段子......四个题答错了近一半。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惩戒要守住教育的“根”》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