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8 08:03: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学习本段要弄清以下词语的含义:向(从前),志(作标记,动词;标志,名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四)随堂练习

一、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二、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三、解释加黑的词。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6.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7.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 8.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9.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0.寻病终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 1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四、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潜、元亮、东晋、归园田居

二、渔人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林),时间先后,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三、1.房屋 2.丢弃 3.交错相通 4.到……去(拜访)5.都 6.都 7.做标记 8.做好的标记

9.寻找 10.不久 11.妻子和儿女 12.更不必说

四、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五)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全文。(七)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6

第2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 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第3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1)、句读分明;

2)、节奏合理;

3)、语速适中;

4)、语句流畅;

5)、音韵铿锵。

四、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1)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2)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2.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有杜甫诗三首、桃花源记、陋室铭等文言文课文。而桃花源记是其中最重要的课文之一,它全文共309个字,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这是最长的一篇文言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的文言文课文,如童趣、伤仲永、口技等等,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不少的文言文词语,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不需要教师帮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而是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全文。教师要做的是点出重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把握。

在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桃花源记的很大一个特点是使用了设悬念的叙述技巧和优美自然的语言,文章因此而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写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1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德育点: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能力点:理解并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朗读带;陶渊明图像等。[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豁然 俨然 阡陌 造诣

2.熟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大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桃花源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