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8 08:0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

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曾经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明史,曾让我们为之自豪。然而,今日的中国,还能担当的起礼仪之邦这四个字吗?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1

Chinese, known as “a state of ceremonies” reputation, for 5000 years of Chinas etiquette is profound, as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tiquette.

“There are many good people in the world.”.“Often hear mom and dad and people around to chat, such a feeling.They taught me to be a sensible child from childhood, and I did the same.Of course, thanks to so much appreciation, I should thank one of my teachers.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the teacher told us a story about her when she was in normal, day Zixi, lost her pen, she let the classmate in front of her to help her pick up, she said to me, the man left her teacher table things off the others, or let the person in front of her to help her pick up, but others say that help me pick up, after also said thank you, the teacher in front of students said to see people talk more polite, teacher very feel shy.After finishing the story, the teacher blushed, and the students understood one thing: to be polite to others, to be civilized.I want to thank my honest teacher.Civilization is always around us.The friendly smile, say hello to the teacher sincerely, gently turning the sound in the reading room, the waste paper into the trash can, turn off the lights after school......Yes, the world will be a better place as long as all of us are from around us.

Remember the day of this summer vacation, my mother and I were waiting for the car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to the county town.It took a while for the bus to come.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on the bus, its stuffy and hot.My mother and I managed to squeeze into a ventilated seat.Seated a roughly forty year old middle-aged women, face dark, plain and neat clothes.I was confused when suddenly the car came to a screeching halt.I missed the railing next to it and hit the middle-aged woman.I thought she might blame me, but then there was a caring voice: ”little boy, is it all right?“Come and sit here with auntie!”Never encountered this situation, I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I have to use the look of help looked at my mother.Until my mother smiled and motioned me to sit down, I say thank you, and sat down.After sitting in my seat, I always feel lucky.Later I realized that it was not lucky, it was civilization, and it was civilization that gave her the seat to me

In fact, civility is very simple.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small things around us and become a civilized and polite person.

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2

China, once a state of ceremonies.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let us be proud of it.However, todays China, these four words can play from a state of ceremonies?

In September 7th this year, Sichuan airlines from Saipan flight to Shanghai, because the two men Chinese melee, resulting in two friends to join the ranks of the fight, seriously disrupting the order of flight.Coincidentally, a few days after the incident, the flight from Zurich to Beijing of the Swiss Air, and two passengers in China clashes occurred, forced the plane to return to flight after six hours, has brought the enormous economic loss and inconvenience to other passengers and airlines.

Whats the cause of the conflict?Only because of the back of the chair.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reasons are too simple, it makes people feel incredible.A small problem can lead to a world media brawl, and many people will not be happy to accept it.Whats wrong with Chinese people?Step back a true humility as boundless as the sea and sky, it is so difficult to do?Isnt it a shame for all Chinese people to have two similar incidents in a week?This country could not match on a state of ceremonies?

For the disabled, also is one of the basic etiquette, but now, who can do these increasingly reduced.See the old man fell and stand for fear of blackmail, in order to comfort their reluctance to give up their seats for disabled people, even lose the courage to scold the thief.This country could not match on a state of ceremonies?

Behind these gloomy negative news, there are still many touching stories.The most beautiful teacher in Zhang Lili, who died when he wa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tudents, grinding wheels to the legs; the most beautiful driver Wu Bin, in the high-speed flying foreign body was shot in the abdomen after completion of a series of safety measures in pain, ensure all the safety of passengers, they lost the life of these people tears trickling down cheeks deeds, it is a state of ceremonies should appear.

第2篇: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1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周代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奉为“古制”,其基本内容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宾礼

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礼仪制度。

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中国传统礼仪2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

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孝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如果因为生活习惯或健康等原因不适合饮酒,也可以委托亲友、部下、晚辈代喝或者以饮料、茶水代替。作为敬酒人,应充分体谅对方,在对方请人代酒或用饮料代替时,不要非让对方喝酒不可,也不应该好奇地“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道,别人没主动说明原因就表示对方认为这是他的隐私。在西餐里,祝酒干杯只用香槟酒,并且不能越过身边的人而和其他人祝酒干杯。

中国传统礼仪3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礼仪4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古代的“礼”文化“(二)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3)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

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儒家对礼的阐述与观点,礼文化(三)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中国传统礼仪5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20xx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 ,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 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 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 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 、 改称呼、 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看似孝心,实则残忍。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 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 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对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会分析传统礼仪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礼仪里面有的不全是精华,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么将它们化为你的优势所在。另外,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继承发扬好的一面,正如“历史是不能忘怀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不能丢,丢了就没了根,树就不能茂盛地茁壮地生长了,因此始终记住:华夏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底蕴不能丢。让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国传统礼仪6

一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 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十年**”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如“礼主和”的精神、包容之礼、待客之道等。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体现现代礼仪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7

在亲属刚把临终之人移到灵床后,在其初死之时,首先有“属纩”这一古代礼仪,就是用新蚕丝、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仪式。进行这个仪式的目的是在封建迷信影响之下的人们想通过这一仪式把死者的灵魂引到灵床上来,以期死者复活,其实也是亲属对死者表达眷恋之情的另一个体现。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

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盛圈,然后把公鸡杀死,叫做“引魂”。传说中客死他乡的人的魂魄就会找不到归途,只有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家人企望他 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人死之后,按照旧时的规矩还要举行饭含仪式。即在死者的口中放人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为得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中国传统礼仪8

本是古代人对父辈亲友所行的礼节。此词始见于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据说李稷去谒见文彦博,因为李稷的父亲李绚是文彦博的门客,所以文彦博“著道服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如数拜之。”正因为世交子弟对相互间的长辈须行八拜之礼,故而,相互之间称八拜之交。

后世异姓之间结拜为兄弟、姊妹,也称为八拜之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明代许自昌《水浒记·召衅》:“记得去年有个戴宗,曾到郓城来,与我为八拜之交。”汤显祖《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清代李渔《意中缘·借兵》:“与小弟有八拜之交。”八拜之交,也简称八拜交。例如元代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他有个八拜交的姐姐是赵盼儿。”

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贤弟!我与你是同乡人,又是从小里八拜交的兄弟。”异姓结为兄弟时,相互间有时只须四拜。如《水浒全传》二十九回:施恩欲借重武松报仇,向武松“说道:‘义士如此英雄,谁不钦敬。愚男原在快活林中做些买卖,非为贪财好科,实是壮观孟州,增添豪侠气象;不期今被蒋门神倚势豪强,公然夺了这个去处。非义士英雄,不能报仇雪恨。义士不弃愚男,满饮此杯,受愚男四拜,拜为长兄,以表恭敬之心。’武松答道:‘小人有何才学,如何敢受小管营之礼?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兄弟。”

中国传统礼仪9

1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旁人行礼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居座行礼时 应先站起离座站到一旁 然后行拜 再起身复位 且莫从座上直接下跪.

8出门时候 衣冠要整.

9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声喧哗.

中国传统礼仪10

目前的教育行业五花八门,英语、绘画、拼音、钢琴样样在行,但是见到长辈却懒得开口说“您好“,不少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能力教育,却忽略了感恩孝道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近日召开的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上,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就孩子的感恩和孝道教育进行了热议。

感恩教育被忽视

目前不少幼儿教育专家指出,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有片面重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的倾向,学前教育更应重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孝道就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作为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孝道,如今已经不那么受重视,但其实孝道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被过分宠爱,不少孩子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而回报、感恩观念却比较淡薄,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

日前有关幼儿园礼仪调查显示,发现只有52.5%的孩子会“经常”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偶尔”主动打招呼占37.4%,“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占10.1%,并且其他各项礼仪行为的数据结果同样不是很理想。

不少幼儿园老师表示,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们早教的同时,却把幼儿礼仪教育边缘化,造成了“知书宝宝”多,“达理宝宝”少的问题。孩子一发脾气就打爷爷、骂爸爸的现象在不少家庭都有出现,更有不少隔代教育家庭因为过度宠爱孩子而导致孩子目中无长辈,缺乏基本的礼仪。

家庭幼儿礼仪

许多幼儿园办园之初就确定了“尚礼育人”的办学特色,把幼儿礼仪教育渗透日常课程,但最后效果并不明显。幼儿园教完礼仪规范后,孩子们当时做得很好,但往往过了一个周末或者寒暑假,幼儿又恢复了原先的行为习惯。

经调查,这些现象与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不重视,教育方法与幼儿园不一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园方对此提出了“家园合作”的概念,把幼儿礼仪教育延伸进家庭。

一方面,幼儿园通过游戏、儿歌、环境、模仿等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另一方,让家长们通过沙龙等活动参与到同学礼仪的活动中。

幼儿园要善于利用国学和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3-6岁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礼仪是高情商的体现,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有重要影响。

第3篇: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

展羽 2009-02-26 19:55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斋戒期满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传统礼仪情景剧

人物: 主持人 情侣、老大爷老大娘,时髦女郎,军人,孕妇

场景一

舞台上中间二张长凳并排成一条长椅,旁边竖有一块牌子:候车室。如有条件可以制作一面窗户和墙作舞台表演区域的背景。[灯光启,女主持人身穿风衣,大方、自信地走上场。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接下来的系列片断中,我们每个人在公共场所中表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折射出我们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 [面光切:主持人退场。(火车鸣笛声,隆隆地驶入站台,由远至近)

旁白:车站播音员的声音(画外)旅客们,由衢州开往北京520次列车进站进1道,请旅客们携带好自己的行李剪票进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国传统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礼仪规范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作文中国传统礼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