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还是有很多地区属于贫困,恶劣的天气和低效的受益使得很多父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来到发达地区去赚钱。孩子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贝,是祖国发展的关键。但还是有很多孩子正在失去着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和家庭温情、社会关怀。
调研时间:2013年7月20—8月20日
调研地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田家湾村
调查对象:全村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田敏珊
【摘要】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
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
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沉闷,他们与祖父母有一道鸿沟,祖父母对于看管他们会越来越吃力,到后面演变成放养状态。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拘谨,他们有的比较难融入新的集体。独居的孩子则内心非常孤单,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关心,但又必须成长起来照顾自己。他们温饱不是问题,但也会渴望那电视里面出现过的“美食”、玩具、漂亮的衣服,但又不敢轻易地向父母提出。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农村现有的教育相对于我国平均教育水平来说,是比较低的,有些偏远地区就更加了。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农
村里的孩子已经乖巧地帮着家里人做着农活,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大山,不会了解这外面的世界。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幸福的地方,哪怕是带着石头的沙泥操场一个自制的足球。他们对于普通的上课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甚至会放弃读书,放弃给父母再增加负担。65%得到政府帮助的孩子,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他们会心存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家境好的,祖父就会宠着孙子,溺爱孩子,养成行为散漫,养成自私的习惯。65%的孩子的到政府的帮助,在各方面都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人生轨迹往光明的达到驶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感情脆弱
留守儿童大多从小就离开父母,他们很渴望父母的关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会慢慢疏远。12岁以下的孩子会中有8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2-16的孩子有5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7-18岁的孩子60%对于父母感情不有点点疏离。7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亲情非常渴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周边的环境缺少安全感。
2、陋习不少,不爱学习
相对于父母陪伴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父母的鼓励、交流和督促。处在义务教育的他们,自我约束还不够,有些人及早地接触社会人员,沾染不良习惯,祖父母不能及时的发现,就算发现也制止不了。在农村最典型的就是过早地接触香烟,而且接触香烟的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了,农村对于销售香烟没有太严的年龄规定。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因为学校也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对于学生遗漏了很多。
3、教育单薄,存在隐患
每年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或在平常生活中出事的例子屡见不鲜。暑假,在农村的河流、池塘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年幼的生命,学校对于孩子的安全防范学习的还不够。近年,农村的孩童遭到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猥亵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遭到威胁。农村没有普及性教育和面临危险我们该怎么做。导致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4、价值观的扭曲
很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出去打工,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只要能挣到钱就可以了,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认为对于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就用金钱和物质奖励来弥补,很多孩子养成了依赖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幸福。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不同方面的关爱。
1.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让本地的劳动力可以就近选择就业。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政府可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设置一些书屋和活动室,可以让孩子在业余时间既可以玩到又可以学到。
2、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分辨事物的是与非;加强校园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可以适当安排宿舍,对于没有父母看管的孩子住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及时的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
3、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3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优讯-中国网 china.com.cn/info时间: 2010-05-27责任编辑: 祝你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
第4篇: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全国、省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全面动态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我市妇联继2007年初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调查后,于今年6月上中旬再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情况:我们遵从全国和省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就业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本次调查对象为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范围覆盖全市14个乡镇(场)的所有中小学及部分幼儿园,是一次本市农村在园在校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市妇联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市教育局和各乡镇中心学校积极配合调研
第5篇: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全面了解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为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我省妇联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范围覆盖了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是一次本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省妇联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设计了《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在省妇联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14个市州妇联组织在本地区开展了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省妇联在14个市州调研报告和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第6篇: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推荐18篇)由网友 “可达鸭”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查已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关系做了分析,本报告将结合前两篇报告结果,并综合受访者的意见建议,对整个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子关心不够,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渴望、父母的陪伴诉求非常强烈。建议全方位构建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体系,加强对父母、监护人的教育,切实落实当地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作用等。
第7篇:专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通用17篇)
报告的内容应该客观真实,以事实为依据,并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份清晰、有条理的报告呢?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其次,要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并在报告中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同时,要注重报告的结构和逻辑,合理安排章节和段落,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请注意,以下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篇一
为有针对性地对《构建和谐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对策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决定对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留守儿童进行单项研究。通过上学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儿童。为了使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温暖感和安全感,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温馨小屋”
第8篇:优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大全(22篇)
报告可以提供客观详实的信息,帮助他人了解特定领域的情况。如何撰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报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请查看以下报告,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和投资建议。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篇一
为有针对性地对《构建和谐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对策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决定对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留守儿童进行单项研究。通过上学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儿童。为了使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温暖感和安全感,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温馨小屋”两个特殊功能室,并由黔西电厂职工和我校部分教师与他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为了使帮扶活动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留守儿童的彻底调查活动。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和座谈。
情况分析:
以上的数据统计表明,只有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