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雍也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雍也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论语雍也篇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子曰:“雍也可使动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出任政治领袖,治理百姓。”(注:冉雍做过季氏的家臣。)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他虽然不拘礼貌的细节,但他做人还不算坏。”仲弓说:“平居恭敬待人而行事简要,能够这样面对民众的话,不是也可以的吗?可是子桑伯子这个人平居不太注重礼的形式,待人处事太过简慢,那不就是太简了吗?”孔子说:“你说得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人?”孔子回答说:“我的学生中,有个叫颜回的人爱好学习,他从不把怒气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同样的过失他不会犯第二次,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爱好学习的人了。”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公西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请求粮食。孔子说:“给她一釜(一釜为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加一点。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一庾)。”冉有却给她八十斛(一秉为十六斛即八百斗)。孔子说:“公西华出使齐国,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棉袍。我听人说过:君子周济别人的穷困,而不增加别人的财富。”继:增加。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原思在孔子家作家臣,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的傣禄,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说:“你不要推辞,你接受了九百斗的粮食,你吃不了,可以分给你的乡亲们。”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的后代长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就算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可以让仲由担任大夫吗?”孔子说:“由,勇敢果决,担任大夫有什么问题呢?”又问:“可以让赐担任大夫吗?”孔子说:“赐,识见通达,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再问:“可以让求担任大夫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想让闵子骞担任费邑的县长。闵子骞对前来传达的人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去了(汶水以北为齐国)。”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冉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失去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也会得这样的病啊!”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生活的忧愁,他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快乐。回的德行真好呀!”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人生观,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一个小人那样的儒者!”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担任武城的县长。孔子说:“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他走路时,不抄捷径,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鲁军战败撤退时,他负责殿后作掩护,将进城门时,鞭策着马匹说:‘不是我敢殿后,是马不肯快走啊。’”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专献谄媚(取悦卫灵公),以及宋朝(宋国公子朝)的美色(取悦南子即卫灵公夫人),贤能的人在这个世道是难以立足的。”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由门户呢?为什么做人处事,却不经由我所提供的正途呢?”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没有真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罔:不真诚,不正直。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了解做人处理的道理,比不上进一步去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更进一步去乐在其中。”
21、子曰:“中人上以,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才智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的人,自甘堕落,就没办法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明智。孔子说:“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以说是明智的。”他又请教什么是行仁。孔子说:“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后才可以收获成果,这样可以说是行仁的。”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才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爱流水(因为智慧如水),行仁的人喜爱大山(因为山纳万物)。明智的人与物推移(因为流水不腐),行仁的人安稳厚重(因为择善固执)。明智的人常保喜乐(因为常在进步),行仁的人得享天年(因为心地清静)。”
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革,就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革,就可以合乎大道了。”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如果觚不是觚了,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在此以觚作比喻,比喻在人世方面。那时齐景公问政,孔子告诉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分,如果不能这样就套用这一句话,用在五伦上面都是这个意思。”如:“君不君,君哉!君哉!臣不臣,臣哉!臣哉!”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请教孔子说:“行仁的人,如果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枉他分辨不了道理。”
27、子曰:“君子博学多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求学的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判道了。”
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这样何止是仁人,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了!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第2篇:论语雍也篇读后感
论语雍也篇读后感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的其中一个部分。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前来查阅,仅供参考哦。
论语雍也篇读后感1
读完《论语》,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感动,因为《论语》总是用最简单的话语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让我们的心灵归于平静之中。读完了《雍也篇》,也令我从中获益匪浅。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永远都是最为简单而真挚的东西。
《论语·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对于颜回所作的3次评价话语。可以说,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颜回,从这三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从这一句,我们就能看出颜回的好学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奋好学者,孔子却说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好学者了,可见颜回品德是勤奋好学,而且在失败时不会迁怒于人,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为自己的过错和失败找出无数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不犯重复的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只有不迁怒,不贰过,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成就大事业。
第二句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样看来,颜回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不为生活艰苦所困,是一个大贤者。他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地方,食物仅可以勉强果腹,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但颜回却自得其乐,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质的贫乏为意。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为自己所处的情况所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孔子才会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因为这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在现今时代,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尽管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如同颜回一般的安贫乐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而这句话正是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给予的高度肯定,这句话的意思是 “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即使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着孔子的教导,并且“其心三月不违仁”。从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这“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仁心的修养也不例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时间的中国如同卷入了灾难的漩涡之中,先是干旱,接着又是玉树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大家开始呼吁捐款捐赠物资,但是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了,每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十分重视公益事业,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会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业,想起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呢?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公益慈善事业,我想说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只是在灾难发生之际,我们才开始关心弱势的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们有所尽力,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爱心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读《论语》,就如同是与圣人在对话。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可以穿越千年的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论语雍也篇读后感2
此篇同前几篇一样,以语录体展现孔子对于弟子的谆谆教诲,对于学生的不同个性,孔子都会采取不同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同时孔子也为诸多学生树立一个具有仁德儒者典范,以激励大家共同完善自我修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是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明确说明。此前都是在对弟子教诲,评价中体会到孔子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关注。
既然孔子在平日的教诲中已经阐明了仁的精神,那么他最为得意的学生颜回便是仁德典范性人物,是激励大家去完善自我修养的榜样。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雍也篇中,孔子对于颜回的三次评价。孔子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啊,他的思想可以三个月不背离仁德。至于其他学生,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罢了。”孔子说:“真是贤人呐,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的穷苦,而他照样怡然自乐。真正的贤人是颜回啊!”就这三句话,颜回仁善豁达的形象就已跃然纸上了。
除此之外,孔子对于学生不足之处都是直言告诫,他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等等。
可见孔子对于学生教育的良苦用心,对于仁德追求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后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反省自我。
论语雍也篇读后感3
子说:“冉雍这个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统治大权的行政职务.”冉雍便向孔子问询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子桑伯子这个人也不错,可惜不依礼乐.”冉雍说:“如果内心充满着‘敬’而言行又表现为‘简’,这样的人来掌握一方统治大权,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内心便充斥着‘简’而言行也表现为‘简’,这样不是太过于‘简’了吗?”孔子说:“冉雍说的没错.”
当孔子评价冉雍时,并没有具体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格到底是什么.但通过冉雍与子桑伯子的比较,我们便可以明确这一点了.但这个比较并不是孔子直接了当地说明的,而是通过冉雍的提问引出了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可”但却“简”.问题是,这一评价仍然十分模糊,于是冉雍对“简”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冉雍在分析中使用了两两相对的四个概念:居、行,敬、简.我们可以看到,冉雍显然是“居敬而行简”,而子桑伯子则是“居简而行简”,则“居敬而行简”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评价的关键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简”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孔子曾明确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读得》14)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本章后)相对于夏、商二代来说,孔子很明确地选择了周的礼乐文化.在他看来,夏、商二代缺少“礼”对人的修饰(“礼”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结果),因而人显得“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缺少文化,是野蛮人.当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礼”饰身时太过于强调“礼”,那样的人显得虚伪,后世理学时期所出现的“假道学先生”便属于这一类型.孔子所要求的是“文质彬彬”,以“礼”合理地修饰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太矫情,也不能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修饰.
《礼记》开篇说“毋不敬”(《礼记·曲礼》),而其中所记载的各种对人的言行的规范,其最终的目的也在于使人做到“敬”,“敬”在“礼”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由此来看,“居简而行简”显然缺乏对“敬”的坚持.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会认可“居敬而行简”这种对“敬”的解释呢?
首先,孔子已经说过要“文质彬彬”,“居敬而行敬”显然太矫情,属于“文胜质”的一面,“居敬而行简”则做得比较好,既有内心的“敬”,又不张扬.
其次,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则所谓“居敬”正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行简”则是对他人的宽容态度.《大学》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表现,同时还说明了只有经过严格地修身,才有可能达到“喻诸人”的目的,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最终理想,这与孔子因为冉雍“居敬而行简”而认为他“可使南面”同出一辙.
“居敬”,不但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方法,但即使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因此而炫耀于人(事实上,如果我们炫耀于人,那代表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做到“居敬”).“炫耀于人”实际上是内心的“敬”表现到人的言行时的一种错误态度: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到了严格的要求而要求别人也能够做到;从小的方面来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时刻都不忘记在别人面前故意表现一番.“居敬”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能够做到“居敬”的人,对内而言,能够谨守自己的真人状态,而不让自己在孤独的世界里顾影自怜,对外而言,又能够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包括赞誉和挫折),而不让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第3篇: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