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李清照诗词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6 20:56: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孤雁儿》李清照诗词赏析

《孤雁儿》李清照诗词赏析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因为此词有序言,也被后人称为《孤雁儿·并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释】

①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②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⑥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⑦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⑧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⑨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⑩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⑪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赏析】

此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观现实: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名家点评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从王半塘《漱玉词》本《历代诗徐》调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编》并作《孤雁儿》、《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词乃悼亡之词,序文与原意无涉,且清照咏梅之作颇多,所云试作一篇,亦不合,因不录序。

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序中说明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从表达上看,是把梅作为全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罗忼烈:易安《孤雁儿》咏梅词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类薛能《折杨柳》诗序,而其词不过云:“(略)”。词语陈熟,内容单调,且其所以病少游者皆有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其词“究苦无骨”者是也。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罗敏中: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第2篇:李清照《孤雁儿》赏析

李清照《孤雁儿》赏析

引导语:《孤雁儿》词牌名,是南宋李清照创作的词,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相关的知识。

【原文】

孤雁儿 ①(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②,说不尽无佳思③。沈香断续玉炉寒④,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⑤,梅心惊破⑥,多少春情意⑦。

小风疏雨萧萧地⑧,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⑨,肠断与谁同倚⑩。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⑪。

【注释】

①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②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⑥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⑦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⑧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⑨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⑩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⑪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 ”。然而着一“寒”字 ,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 。“小风 ”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 ”,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作品介绍】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因为此词有序言,也被后人称为《孤雁儿·并序》。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练习题

(1)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孤雁儿》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自己的凄冷孤苦之情,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2)《孤雁儿》①以哀景衬哀情,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②“伴我情怀如水”一句,用比喻手法,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③衬托,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④用典,两处用典,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表达了深重的哀思。(或答借景抒情等均可给分)

第3篇:李清照《孤雁儿》原文赏析

李清照《孤雁儿》原文赏析

引导语:李清照《孤雁儿》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这首词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知识点。

【原文】

孤雁儿 ①(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②,说不尽无佳思③。沈香断续玉炉寒④,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⑤,梅心惊破⑥,多少春情意⑦。

小风疏雨萧萧地⑧,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⑨,肠断与谁同倚⑩。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⑪。

【注释】

①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②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孤雁儿李清照

孤雁儿李清照

《孤雁儿》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孤雁儿李清照,更多宋代诗人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序为: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此序何其狂哉,世上惟有易安足言此!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孤雁儿 李清照

孤雁儿 李清照

孤雁儿

作者: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序为: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此序何其狂哉,世上惟有易安足言此!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解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李清照 孤雁儿

李清照 孤雁儿

《孤雁儿》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③。

注:①藤床纸帐: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②“吹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见《列仙传》。

(1)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孤雁儿》李清照诗词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孤雁儿》李清照诗词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