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石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6 20:51: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牛石散文

牛石散文

在家乡一块大稻田的水口处,有一重达一吨以上的大石头,因其形状犹如一头卧着休息的大水牛,人们都管他叫“牛石”。这“牛石”是怎么形成的,有多少年历史,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牛石”曾经沧海桑田,经历过千万年风霜雨雪的侵蚀。稻田是何年开造,也没有谁能说得清楚。稻田开造出来后,灌溉稻田的沟渠就从“牛石”身旁经过,“牛石”从此坚守着沟渠,信守着“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的誓言。

大集体时,有的群众认为,“牛石”占据了水沟的面积,影响灌溉稻田,建议生产队长把“牛石”炸掉,烧成石灰改土。生产队长惋惜地说:“炸不得呢,牛石是最牢固的沟坎,再大的洪水也冲不夸它”。因为生产队长发现了牛石的`价值,所以才幸存了下来。当然,对质地很好的牛石来说,用去烧石灰改土一点也不会逊色,但留下来的作用比拿去烧石灰要大得多。记得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了两个小时,凶猛的洪水倾泻而下,眼看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将被吞没。正当洪水猛扑而下时,遭遇了牛石的顽强抵抗,不得不绕道而行,水稻安然无恙。微风吹来,绿油油的稻秧掀起层层波浪,为牛石庆功喝彩。

当时如果没有牛石顶住洪水的威胁,任凭洪水横冲直闯地进入稻田,稻秧就会被无情地冲毁和淹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包产到户时,那块大稻田分给了我家。为了扩修水沟利于排灌,父亲又起了炸掉牛石的念头,我们知道后,找了足够的理由保护牛石:“这牛石本身就是天然的沟坎,水侵不垮冲不倒,可以阻挡洪水冲毁稻子”。终于,父亲放弃了炸掉牛石的念头,牛石又一次幸存了下来。

其实,牛石不仅起到沟坎的作用,还是田坎边一道风景。我们每天放学后,放牛割草到了牛石旁边,总要爬到牛石背上,把它当成水牛骑玩一阵。看书也要到牛石上坐着,感觉记忆会好很多似的,看书疲倦了还可以靠在牛石上休息,躺在上面欣赏绿油油的稻浪。每年的洪水都在牛石面前投了降,大田里水稻获得丰收,牛石功不可没。

默默无闻的牛石,从来不居功炫耀,装扮自己,而是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现在,因为煤矿的大量开采,水源下沉,下多大的雨也不会再有洪水倾泻而下的担忧了,稻田早已变成了土,绿油油的稻浪已经成为回忆。牛石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躺在干涸的水沟边一动不动,没有人在他的身上打什么主意。回到老家时,我特意去看了看牛石,他有一半已经沉到土里,只是模样一点也没有变化。

想起小时候在牛石上玩耍的情景,感到现在牛石周围少了许多生机与活力。然而走好人生道路的时候,牛石的经历值得我们借鉴,不论发挥作用也好,没有了作用也罢,牛石就是牛石,从不显摆自己,也不自贬气馁,在风风雨雨中保持着平平淡淡的自己,没有大悲,不求大喜。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是如此,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福。

第2篇:二牛石散文

二牛石散文

黄二牛死的时候三十四岁,但他的人生却只停留在了二十三岁……

那年,他深爱着的姑娘采英嫁给了别人。从此,他的人生就停止在了那一年——准确地说是在采英出嫁的那一天。

据说那天二牛泪流满面地站在家门前的大石头上,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穿着大红棉袄,顶着红盖头,在鞭炮齐鸣,唢呐声中上了新郎来接亲的拖拉机,消失在了蜿蜒的乡路上。

从那以后,不论是吹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二牛时常站在那块石头上痴痴地望着河对岸采英的家。他家离采英家仅仅隔着一条河,不过百米之遥,站在石头上就可以清楚看见采英家的任何动静。

采英有一个哥哥叫采木,有人给采木相中了一门亲事,女方家里也有一个成年待娶的儿子,女方家同意把女儿嫁给采木,但条件是要让采英嫁给他家的儿子。这样的嫁娶方式叫做“挑换亲”,在农村并不罕见,属于亲上加亲,亲家双方同时娶媳妇和嫁女儿,既省事省力又减省开销,被认为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采英的父亲元秀叔是生产队队长,在村子里也算是个能呼风唤雨的人物,在家里更是说一不二。碰上这样乡亲们都认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元秀叔自然是满口答应了女方的条件。

二牛听到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在采英家门口跪了几天,乞求元秀叔取消这门亲事,成全他和采英。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虽然元秀叔也知道二牛和自家闺女从小到大都好跟一个人似的,他也瞧得上二牛这个心地善良又有技术的后生,如果不是摊上对方非要挑换亲这事,那么,把采英嫁给二牛也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乡里的习俗素来都是娶儿媳妇比嫁闺女重要。俗话说“男娃内相,女生外相”,儿子是传宗接代,顶立门户和养老送终的,闺女迟早是要嫁给外姓人。再说了,这采木忠厚老实,生性木讷,一家人都为他娶不到媳妇伤透脑筋,现在有这样好的机会,咋能为了你二牛和采英的事放弃呢?退一步说,要是取消了这门亲事,谁又能为采木找一个合适的媳妇呢?

元秀叔狠下心来没答应二牛,并让他死了这条心。

二牛和采英绝望了,他们决定以死抗争,一起跳入了湍急的河滩里殉情,却被放牛的乡亲发现了救上岸。元秀叔恐怕夜长梦多,就急急忙忙让采英出嫁了。

出嫁后的采英在心里依旧恋念着二牛,就以回娘家为名经常回来和二牛幽会,结果被跟踪来的丈夫土成发现了,从此采英就再也没有机会与二牛见面了。

二牛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大病一场后,他精神失常了。

家里人想尽法子给他治病,但是没有效果,二牛很抵触治疗,时常狂躁不安,只有站在门口的那块石头上看着对岸,他才会安静下来。慢慢的家里人也就懒得为他治疗了,任由他在那块石头上从早站到晚。

二牛就这么如雕塑般静静伫立在石头上望着河对岸采英的家,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失忆了呢?还是在回忆他和采英忧伤而凄美的往事。

二牛和采英从小形影不离。

他们在小学里读一个班级,放学回家后又一起到田间地头帮家里干家务。放牛、放鸭、拾粪,打猪草,二牛总是把活全都包了,好让采英在一边开心的玩。上中学后,由于村子距离学校有十多里路,要起早摸黑去上学。每天凌晨,二牛都会打着火把为采英照亮,两人一起走过长长的山路;雨天的时候,二牛会给采英带上斗篷和蓑衣;夏季河里发洪水了,二牛就背着采英过河;秋天是他们最开心的季节,他会在放学的路上为采英采摘各种成熟了的果子。

中学毕业后,由于二牛根红苗正,品学兼优,他被推荐去上了工农兵大学,在市里学习农村医疗技术,毕业后回乡成了公社的一名赤脚医生。

英姿勃发的二牛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也是最浪漫的时期。

清晨,他身穿军便装,胸佩红像章,肩挎红十字医疗箱,迎着漫天朝霞,踌躇满志的走村串乡,为乡里乡亲和他们的家畜医病送药;傍晚,当夕阳为群山涂上了一层金色,他会和自己心爱的.采英坐在溪流边,看着飞旋的鸟儿返回林中,听着河水的淙淙流淌,说着他们的悄悄话。

山村的夏夜静谧而唯美,月色迷蒙,星星点灯,喇叭花在溪流边伸展藤蔓,纺织娘在草丛中唧唧呢哝,流星带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幽暗的天际,微风吹送来稻菽的醇香和新翻泥土的芬芳……爱情就像低吟浅唱的河水映动着岸边的绿树白花一样,润泽着两颗年轻而憧憬美好未来的心。

采英在婆家里时常以泪洗面。

每当想到为了她而精神失常的二牛,还站在那块石头上痴痴的等着她,采英就肝肠寸断。虽然她的丈夫土成是疼爱她的,也理解她,为她做了一个丈夫所能做的一切,但是他终究无法打开采英心里的死结。

在为丈夫留下两个孩子后,采英抑郁而死。临死前,她拽着丈夫的手,流着一点干涩的泪滴,把自己和二牛的一张合影照片塞在了土成的手里,嘴里蠕动着还想说什么……

土成知道她要说什么,她是想让他去告诉二牛别再等她了,她认为她的死也许能唤醒二牛沉睡的心,让他可以苏醒过来,重新成为正常人。

当土成来到石头前告诉二牛采英已经去世了,并把那张褶皱的照片给他的时候,二牛嚎啕大哭了很久,他把那张照片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采英终于属于二牛了,虽然那只是照片上的采英,但那是他的采英。

那天晚上村里的人都听见了二牛一整夜的哭声。

二牛不见了。

一天,元秀叔在山下走路的时候,突然山崖上翻滚下来的石头直奔他而来,幸亏他躲避及时才逃过一命。他抬头看,发现二牛站在山崖上面无表情的看着他。没过多久,元秀叔住的房子在夜里又燃起了熊熊大火。多亏他家离河近,乡亲们扑救及时,房子总算没烧多少。当乡亲们拼了命的把火刚刚扑灭,却见二牛拿着火把站在不远处,又准备来点火烧房子,大家在惊诧中终于明白火灾是怎么发生的了。

二牛的举动把他的父母吓坏了,老泪纵横的父亲怕他再去点火烧房闯出祸端,只好给他的脚腕拴上绳子,把他关在幽暗的房间里,每天供他一日三餐。

有一天,二牛终究还是挣脱了绳索,失踪了。

几天后,土成发现二牛死在了采英的坟前。

他把二牛埋在了采英的坟墓旁边。

黄昏时分,我又一次去看了二牛站过的那块石头。

时过境迁,二牛的父母早已去世,侄子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搬进了城里。老屋空无一人,在斜阳里看上去破旧而风雨飘摇。

石头还在那儿,那是一块巨大的石灰岩,如水牛般横卧在老屋前的园坝边。石面被蹭磨的平滑光亮,仔细看,依稀可见脚的印迹。那是二牛用十年的时间站出来的脚印,二牛年复一年的站在上面,汗水、血渍,还有泪滴,早已润泽了那块地方,风吹雨淋,岁月侵蚀,并没有完全磨灭那些斑驳的痕迹。

路过的乡亲每当看见这块石头总会为之唏嘘,他们把它唤做“二牛石”。

第3篇:哲理散文阅读训练——石牛

哲理散文阅读训练——石牛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哲理散文阅读训练——石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一次,我在外地一地摊上发现了一头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牛。石牛黑黝黝的显得粗糙,蒙了一层尘土,似乎已卧在那儿好久了。

我花了8元钱将石牛抱了回来。把它放在了书橱的一个角落里。我孩子不喜欢它,嫌它笨重丑陋;我妻子不喜欢它,嫌它黯然无光。开始我取书的时候,还向那个角落里瞥上几眼,然而时间久了,我似乎也将石牛遗忘了!

终有一日,一位朋友登门。他将石牛托在手上瞧了瞧,然后极为肯定的说:“这是唐货!”这下,我可惊呆了,要知道,朋友可是鉴赏文物的行家。这么粗陋的东西,竟然是文物。

于是,妻子拭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石牛公园

在我的家乡郫县,有一个不大的公园--石牛公园,大概只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这个公园位于沱江河旁,我常去那里玩耍。公园虽然不大,但山清水秀,景色别致,幽雅清静,是个游玩和休息的好地方。

一进公园,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那绿色的山连着绿色的水,绿色的水倒映着绿色的山,再加上岸旁杨柳拂动,湖光山色,异常美丽。公园中心有一个湖。淡蓝色的湖水清澈见底,好像是一面镜子,倒映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太阳,还倒映出了湖边的我,又好像柔软的蓝绸缎。偶尔可以看见一些小舟漂浮在水面上。湖的周围种着许多柳树,柳树披散地垂下纤细柔软的柳丝,宛如刚洗过头没梳辫子的姑娘,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段诗句。树下面长满了草,草叶上有许多露珠,像镶在翡翠上的珍珠,闪着五颜六色的光华。公园内平坦的草地周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牛石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牛石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