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三语文文言文同步训练题
初三语文文言文同步训练题
一、解释加粗的字词
屯大泽乡( ) 会天大雨( ) 度已失期( ) 等死( )吴广素爱人( ) 比至陈( ) 藉第令毋斩( ) 以大易小( )岂直五百里( ) 寡人谕矣( ) 谓先主曰( ) 枉驾顾之( )作奸犯科( )以彰其咎( ) 陟罚臧否( ) 此殆天所以( )
二、找出下列通假字
適戍渔阳: 通 为天下唱: 通 固以怪之矣: 通 被坚执锐: 通 故不错意也: 通 轻寡人与: 通 仓鹰击于殿上: 通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自董卓已来: 通
三、古今异义词
楚人怜之 古: 今: 卒中往往语 古: 今: 以头抢地 古: 今: 休降于天 古: 今:
长跪而谢之 古: 今: 抑亦人谋 古: 今: 利尽南海:古: 今: 开张圣听:古: 今:
引喻失义:古: 今: 叹息痛恨:古: 今: 遂用猖獗:古: 今: 古: 今: 卑鄙:古: 今:
四、词类活用
法皆斩( )死国可乎( )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胜王( )皆刑其长吏( )天下缟素( )置人所罾鱼腹中( )箪食壶浆( )亲贤臣(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被坚执锐( )
五、一词多义
辍耕之垄上( ) 吴广以为然( ) 间令吴广之次所( )怅恨久之( ) 然足下卜之鬼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鸿鹄之志( ) 秦王怫然怒( ) 时时而间进( )苟富贵 ( ) 谓为信然( ) 皆次当行( )苟全性命于乱世( ) 衣食所安 ( ) 之次所旁丛祠中( )
扶苏以数谏故(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 若为佣耕( )卒数万人( ) 今诚以吴众诈自称( ) 非若是也( ) 谓为信然( ) 此诚不可与争锋( ) 若跨有荆益( )欲信大义于天下(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信义著于四海(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每与臣论此事( )
六、译句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安陵以五十里之地而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参考答案:
一、驻、扎 适逢,正赶上 估计 同样平时,向来 等到 即使 交换 只,仅仅 明白 对….说 拜访 法律条文 表明,显扬 提拔 大概
二、適 通 谪 唱 通 倡 以 通 已 被 通 披 错 通 措 与 通 欤 仓 通 苍 信 通 伸 已 通 以
三、古: 爱戴 今: 可怜 古: 到处 今: 经常,常常 古: 撞 今: 抢劫 古: 吉祥 今: 休息 古: 道歉 今: 感谢 古: 而且 今: 抑制 古: 物资 今: 利益 古: 扩大 今: 商店开始营业 古: 恰当 今: 意义 古: 痛心遗憾 今: 极度的憎恨 古: 因此 今: 使用 古: 失败 今: 凶猛而放肆 古: 地位低下,学识浅陋 今: 品行恶劣
四、依法 为……而死 树立威信 称王 惩罚 穿丧服 用网捕 用箪盛 亲近善良诚实的人 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人 铁甲
五、在 对,正确 暗中,偷着 助词,无义 然而 夹杂 的` ……的样子 偶尔、偶然
如果 这样 编次 苟且 养 驻扎 多次,屡次 怎么 你 几 果真 像 确实 确实,实在 如果
伸张 用来,拿来 评定 诚信 ……的原因 谈论
六、1、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不承认他的这种自我评价。
2、这确实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了。
3、没有不对桓灵两帝的做到感到叹息和痛心遗憾的。
4、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安陵凭五十里土地幸存着,只因为有先生你在啊。
第2篇: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一)
〔北齐〕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①,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②,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③,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④,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⑤;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⑥,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⑦,非所以得名也。
(选自《颜氏家训·名实》)
【注释】
①德艺:德行与才能。周厚:丰厚。
②姝丽:美丽。
③令名:这里指美好的声誉。
④体道:躬行正道。合德:合乎道德。
⑤非所以……也:不是用来做……的。
⑥荣观(ɡuān):犹荣名,荣誉。
⑦干(ɡān):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
【译文】
名誉对于实际来说,就如同容貌对于镜中之像。(如果)德行与才能丰厚,那么声誉一定好;(如果)容貌和神色美丽,那么镜中之像一定美丽。现在不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却要在世上求得好名声的人,(就)如同相貌非常丑陋(的人)却要求在镜子中有美丽的容貌。贤良有才能的人不慕声誉,一般人树立名声,才德差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不慕声誉的人,躬行正道,合乎美德,享有鬼神的保佑(而有名),并非是真的追求声誉;树立名声的`人,修养品德,行为谨慎,担心好的名声不显著,并非是真的退让名誉;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的人,外表忠厚,内心狡诈,追求表面华美的虚名,并非是真的获得美名。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窃名者,厚貌深奸?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
A.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不同
B.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也相同
C.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相同
D.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也不同
2.与“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的“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非死则徙耳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对加点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善,美好)
B.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道,事理,规律)
C.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让,责备,责怪)
D.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干,动词,求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5.结合上文,联系生活,请谈谈你对“名”与“实”的认识。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答案:
1.D(深厚;忠厚。面容,容貌;外表)
2.A(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B.连词,表不相容选择关系,就是;C.语气副词,才,就;D.连词,转折关系,却)
3.C(让,辞让,谦让)
4.见译文。
5.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追求好的名声,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求名的人应在自身的品德修养上下工夫,做到名副其实,而不应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窃取名声。如今,中国“名人”满天飞,有人求助于金钱,有人求助于吹捧……如此虚名,求之何用?(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二)
禁浮华诏
〔北齐〕文宣帝
顷者风俗流宕①,浮竞②日滋。家有吉凶,务求胜异。婚姻丧葬之费,车服饮食之华,动③竭岁资,以营④日富。又奴仆带金玉,婢妾衣罗绮。始以创出为奇,后以过前为丽。上下贵贱,无复等差。今运属惟新⑤,思蠲⑥往弊,反朴还淳,纳民轨物⑦。可量事具立条式,使俭而获中⑧。
(选自《北齐书·文宣帝纪》)
【注释】
①顷者:近来。流宕:这里指放荡,不受约束。
②浮竞:争名夺利。
③动:这里指常常。
④营:这里指谋求。
⑤运:时运,天命。惟新:更新。古人把国家建立说成是禀受天命。这句是说北齐国新建立。
⑥蠲(juān):除去,免除。
⑦纳民:使臣民有约束。轨物:使事物规范化。
⑧中:适中,适度。
【译文】
近来世风民俗放荡而不受约束,争名夺利(的风气)日益增长。家里一有喜事或丧事,一定要(办得)奇妙出众。婚姻丧葬的花销,车子礼服饮食的奢华,常常是用尽一年的财物,来谋求一天的富足。甚至奴仆(都)佩戴黄金珠玉,侍女(都)穿着绫罗绸缎。开始的人以初次出现为新奇,后来的人以超过前人为华丽。地位高低,富贵贫贱,不再有什么等级差别。现在我国新立,欲除去以往的弊端,复归于朴实淳正,使臣民有约束,使事物规范化。可以根据事实状况(来)具体订立条文法规,使(人们)节俭(一些)而适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顷者风俗流宕,浮竞日滋竞:比赛
B.动竭岁资,以营日富营:经营
C.上下贵贱,无复等差等:等级
D.今运属惟新,思蠲往弊运:气数,命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顷者风俗流宕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①车服饮食之华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①动竭岁资,以营日富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①后以过前为丽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有吉凶,务求胜异。
(2)纳民轨物,可量事具立条式,使俭而获中。
4.“奴仆带金玉,婢妾衣罗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情况?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答案:
1.B(营:谋求,追求)
2.A(A.者,均用在时间词的后面,起语助作用。B.之:①的,结构助词;②它,指诸侯,代词。C.以:①用来,连词;②拿,介词。D.为:①作为,动词;②被,表被动,介词)
3.见译文。
4.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用“金玉”“罗绮”分别代表金玉的装饰品和锦缎的衣裙)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说明不久之前世风日下的情况。
第3篇: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
第4篇:四年级语文同步训练题桂林山水
四年级语文同步训练题桂林山水
桂林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为大家准备了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同步训练题,供大家参考学习。
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同步训练题(人教版)
1、辨字组词,并解释这个字在所组的词语中的意思。
瑕( )字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峦( )字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暇( )字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蛮( )字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在文中的意思是:( )。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这个意思?请写几个。
3、联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读句子,完成题目。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第5篇:文言文训练题
《一》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1)昔者()(2)有馈鱼于郑相者()(3)吾以嗜鱼()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译文:
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