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成了一种永远的乡愁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5 08:07: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秋成了一种永远的乡愁散文

中秋成了一种永远的乡愁散文

想起月亮,是一种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感觉。当这个几千年的节日临近,我是阵阵绞痛。一个简单而纯粹的词汇,却洇湿了对故乡的思念。

这个词简单到孤独,甚至于疼痛,固有的气氛使得心灵感应到了无比的落败。

于是,我抑制住一把一把被秋风吹起的野菊花,一朵一朵喇叭花。让它们舞蹈着,在清爽的八月里,独领风骚。

我说我是孤寂的一只鸟,离别了故土二十余年。几乎在我的身体上,羽毛脱落。我绢花凌空,向着那一轮明月升起的远方,呼唤着喊不回的姓氏与母亲的名字。

母亲去了,恍惚中我又看见娘亲的背影在村庄的夜空下,顶着金黄色的圆月。

我是十分想念的,想念娘亲。还有过着孑然一身,且极其空寂的年迈的父亲。不知心坎里的挣扎,因而我倍感内疚。前些天,远在兰州工作的妹妹打来电话,告诉我,父亲病了。我极力安慰在电话一头哭泣的妹妹,我无话可说了。只能在心里像犯罪似的,一声声的自责,忏悔。除了这些,我再也找不到别的方案。

有人说,你可以回家看看父亲,陪陪父亲。我在想,朋友们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我放下身边一切事情,正准备打好行李,订了车票。可父亲十万火急地打来电话,斩钉截铁的告诫我,别回家!

我一头雾水,我说爸,我票已经订好了,回家的衣服与行李全部装在包里,准备出发。况且,你的病情不是太乐观,怎么丢下你一个人在医院里受罪呢?父亲一生天不怕地不怕,要强了一辈子,说话的语句非常坚定。

我知道,父亲的苦衷,莫非是不想连累儿女,他宁愿撑着,挺着。把疼痛化作微笑,力量,无时无刻的感染着我们。这一次的起程落空了。父亲总是说自己能行,能照顾了自己。

离镇子的医院不过二十多里地,父亲独自骑着电动三轮车翻越一座陡峭的山坡,下了坡,才能到达镇上。途中,父亲是在颠簸中行驶的。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心脏很不好,从以前的胃肠炎,渐渐的转好。而又患上了冠心病,心力交瘁,随时有危险。一个快年近七十岁的老人,在山路上就这样奔波着。

为了省钱,父亲选择了镇上的医院,他说,离家较近,不但能照看上家里的鸡鸭、猪、狗,猫。还有地里的庄稼。这是父亲一辈子不出远门的缘由。住了一个晚上,父亲心急如焚,便从医院匆匆忙忙赶回家。他说,实在离不开家啊,住在医院里的头一天晚上,一眼也没合,想着猫啊狗啊没吃没喝。想着想着,眼睛越发的干涩起来。听着镇子上街道来回车辆的声音,听着从北山宋塔那边传来的钟声。父亲一夜却失眠了。

回到家里,父亲说,他一开门,那些猫啊狗啊,鸡啊鸭啊饿得乱叫,他整个人被这些家禽包围了。父亲说,他看着这些离不开他的猫狗流泪了。一个身患病痛的老人,我第一次,甚至多次,为父亲的执着思想,对家的深情厚谊所感动。

母亲在世时,好赖有个温暖的`家。不管父亲出门在外,还是下地干农活。母亲是个帮手,每日三顿饭菜,热气腾腾。

想起往年的中秋节,父亲提前去镇里张罗回来一些果品。为了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吃上顿像模像样的月饼,他购置了许多枣、核桃仁、枸杞子、葡萄干等等。过中秋节,在故乡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除了传统的蒸笼月饼外,其次是杀鸡宰羊,祭拜月亮。小孩子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喜笑颜开。村庄就这样在热闹非凡中沸腾着,千家万户,男女老少,都在等待华灯初上,圆月当空。

一场祭拜月亮的盛宴开始了。父亲搬出来一张木桌,焚香烧纸,在明亮的月光下,摆上母亲蒸的传统手工月饼,瓜果梨桃,还有用纸叠的玉兔。在杯子里浇上米酒,举过头顶,默默念叨几句,许下来年的夙愿。寓意着人圆心圆事事圆,风顺雨顺出行顺。

金风玉露,桂花飘香。远去的故乡云啊,远去的那个名字啊,父亲,你听懂了吗?这个中秋的月亮定会明媚,照耀着咱们那份菜园,还有红彤彤的高粱穗。你闻见了粮食的气息,酒窖里散发的醇香,呱呱乱叫的鸡鸣。

远在远方的路上,总是有话想对父亲说。中秋,一个古老先辈们遗留下的节日,我只是在它千年又千年的梦里轻轻一叩,告诉所有人,告诉父亲,告诉那个遥远的故乡,那一种缠绕不散的乡愁。

第2篇:永远的乡愁经典散文

永远的乡愁经典散文

不知是桑园在我的记忆里烙印太深,还是怅惋时光无情的流逝?也许是厌倦了喧嚣都市的枯燥,困惫现代生活快节奏的无奈,还是我过分眷念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份恬美?常常,思绪在无意中就像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地涌来故乡桑园的身影。

故乡——广丰县蚕种场,早在六七十年代起,就属江西省的一个主要蚕种繁殖基地。源于父母在蚕种场上班的缘故,我和桑园的情谊便有着一些密不可分的关联,节奏和色调,稍不留神,所有旧时中那一幕幕鲜活的事物,快乐的场面就会粉亮登场。

故乡的春天,好像比别的地方要来得更早些。当春姑娘刚刚苏醒,那一片片的桑园,一株株的桑树,密匝匝的枝条就怀上了春的消息。一个个突起的芽包,如大腹便便的孕妇。春风婆婆稍一不留神,就触动了这些“孕妇”敏感的神经,突然“哇”的一声,所有的小生命就落出了绿油油的脑门。

此时的桑园就开始热闹了起来。桑农开始频繁的在桑园出入,施肥、除草、采桑叶……当然,闲不住的还有我们这些孩子,三天两头的也往桑园跑;一来是查看桑葚熟了没有,二来桑园是我们这些孩子尽情嬉闹的乐园。那些苍翠碧绿的桑叶是天然的遮阳伞,那一垄垄的桑树是藏身嬉戏的好屏障。男孩子喜欢玩那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桑园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在桑园里模仿“平原游击队”、“地道战”或者玩“工兵捉强盗”的游戏,不但神秘,而且刺激。我们女孩子比较斯文,有时就静静地坐在桑树下,让脚附着温热松软的泥土,让头上的阳光穿透叶间的缝隙洒向我们。我们偎依着桑树,任由一阵阵腥甜的香气浸透我们全身。有时,我们采些小花小草,编个花环花篮什么的,或者摘还没成熟的桑葚做个耳环,晃晃悠悠的吊在耳朵上,走动得时候,活泼欢快。少年不知愁滋味,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感觉不到贫穷的悲哀,只尽情地享受着少年那份简单的快乐和童心的满足。

对自己所爱,总念其它的好及优点。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深爱着,怀念着那片收藏着我童年的快乐与轻狂的故乡桑园。桑树,也是我心里一直深深崇拜着的。崇拜桑树!不单因为桑葚在那个苦难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打牙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素面朝天,不张扬的不争抢的个性感动着我。花开季节,当所有的果树开出红的、白的、黄的花时。桑树却没有自然的花开花落,就默默的把果实结在绿叶间。那一个个青色的小不点点缀在绿叶间,不夸张也不显眼。没有颜色的衬托,当然也就没其他的果树好看,没有其他的果树更能诱惑人了,但在阳光的追问下,桑树始终还是洋溢出了它硕果的芳香。

成熟的桑葚挂满枝头时,抬头看一眼,不免使人垂涎欲滴。于是,我们便抬起期待已久的眼睛,蜂拥在桑树底下。桑树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任由我们在它身上身下折腾,没半句怨言。我们坐在桑树的胳臂弯里或者靠在它身边,伸手摘下熟透的桑葚狼吞虎咽就往嘴里塞,那酸酸甜甜的汁液游遍全身,瞬间就牵制了我们贪婪的味蕾。吃饱了,精神头更足了,通常“野”到夕阳夕下还不知道回家,只等到母亲呼唤回家吃饭得声音高一声低一句地传进耳朵,才慌忙抖落满身的泥土飞奔着往家赶。

在那个困难落后的时代里,桑园不但提供了我们最经济实惠的娱乐场所,更为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孩子开辟了“致富”之道。记得蚕宝宝长到到三四龄的时候,因不够人手,蚕场就会招收一些外人采摘桑叶。不理世事的我们,好像突然一下都长大了,就吵着母亲到队里为自己领来桑篓。每天早上,醒来顾不上洗脸刷牙就挑起桑篓往桑园赶。沾着露水的桑叶水灵厚实,半个时辰下来,就能摘个几十斤。然后就急急忙忙挑起桑篓跌跌撞撞往回赶(要赶到学校上早读),一季下来,也能赚个四、五快钱。那时,我们的父母也豁达,任由我们支配自己的经济大权。有自己的“小金库”,想买什么也就得心应手。小学的时候,我最自豪的是用自己所赚得钱买了17本小人书,两本《习作例文》和五本《故事大王》。初中的时候,最骄傲的是自己为上高中置办的一套新衣服和一个军用书包。记得第一次穿着“乔其纱”、“条花呢”面料的新衣裤走进高中校园,我昂头挺胸故意把裤腿衣袖挽上两圈,炫耀着这身锁着白边的好“料”。同学羡慕的眼神,很是让我自豪骄傲。当然,更让我骄傲自豪的还是因为这是自己劳动所得。在高中的三年里,因离家太远,我就再也没摘过桑叶。但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我会摘下许多带去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桑葚的甜润,跟同学讲桑园的唯美和桑园留给我的童年记忆。

故乡魂牵梦绕,葱翠碧绿的'桑园,如今却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了。每次回故乡,看着昔日的桑园已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充塞添满,心底就溢满无边的惆怅。我知道自己是个容易动情的人。但对于桑园来说,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情字去倾诉我对它的感情。拾起桑园里的那些童真童趣,苍白的心总会泛起一些童年的灿烂思绪。想起父母往返桑园间的几十年间,象桑树一样平凡普通、从容谈定,顽强执著地默默辗转着从健强壮年到蹒跚老人,我想,什么时候该回去看看他们了。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聪明的开发商把一片片良田改造成一座座高楼。故乡那片消失的桑园,它在历史的演变中,扮演得是什么角色?有些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社会的进步,必然会有一个新的亮点出现。一个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有些旧貌的消失。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穿着鞋在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上奔跑,渴望常常有新衣服穿,天天能有鱼肉吃。是呀!殷实的生活已如我们所愿,家乡的水泥路已通到家门口;家乡的孩子掉蜜罐般的幸福甜蜜,天天有新衣服穿,餐餐有鱼肉吃;父母享受着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安享晚年,上学的孩子再也不用想方设法为赚“外快”置买书籍了,六免一补的政策,消除了他们的一切后顾之忧。

但是,在怀斯的乡愁里,若用另一个角度去打量,我却发现一个瘦弱、灰白、孤独的身影在挣扎着凝视着远去的农舍、小路、葱绿和明朗在暗自伤感。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一个被钢筋水泥抑制的谦卑的脆弱生命正高声呐喊,此刻,思念又回到我的心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与毛,不罹于里。桑梓深处的故乡,有我无尽的思念!

第3篇:乡愁是一种朴素散文

乡愁是一种朴素散文

四月的风和阳光,都是宜人的模样。阳光下的村庄有些白,晃眼,像在暗处待久了的人突然站在强光下,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站在高高的房顶,不知怎的,我就想到了“空房子的村庄”这个词。

因为旧房翻新,公公和婆婆借了邻居的空房来住,儿子对这个暂住的房子很感兴趣。刚进家门,就蹭蹭蹭踩着朽得令人担心的木梯爬上了平方顶,我也随后小心翼翼地跟了上来。他先是看到东家院里的一棵梨树开满了白花,又看到西家院里的一棵葡萄藤抽了新芽,于是感慨春天真美啊!他高高的个子,又是在这样高的空中,他每走一步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而他只顾对冲上房顶的大树充满了好奇,看到每一种不同的叶子,都要惊讶地发出问号。我从来都是他与自然之间的连接,对他的好奇,我有足够的耐心和储备,我一一给他回答,这是我们吃过的香椿芽,那是不久就会开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秋散文《“残月”中秋,思乡愁》

中秋散文《“残月”中秋,思乡愁》

月哭秋

淡漠愁

飞尘哀叶揪

独思忧

泪渍流

星辰压心头

望空月夜

愁更愁今日失眠,只为月圆。它圆了,心却“残缺”,只是偶尔有时也会在传统中顺理成章地张罗着意思下。在这样的夜晚,和家人一起坐在庭院观看明月大致是一件闲情雅致之事。只是,独自品尝这份萧瑟却也是更多异别他乡闯荡江湖的一番灼隐之痛。

离家时,千言万语的叮嘱是抵挡不了冲动的,毕竟年幼。当年月圆之夜总会有爸爸悄悄递上的月饼,要知道这是他们不舍得吃一块的月饼在此时“它们”——这圆圆的月饼却寄托着父亲所有爱与希望。月圆了,因爱而圆。

不顾一切寻求的梦被年幼碰得支离破碎,就象那在狂风飕飕中“残败”的月影。爱告诉一切,失败并不意味着遍体鳞伤更多的是喜悦的收获,千古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正是证明了这一切吗?

那时,正是情窦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当爱成了一种习惯散文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散文

站在彼岸看彼岸花花开彼岸,细数悲伤听那悲伤伤了流年,驻足街头红尘往事眯了双眼,沧海桑田永不落幕继续上演……前言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或是说一种瘾,就如同戒不掉的香烟,寂寞和相思就会像那烟雾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泛滥成灾。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睁眼,闭眼,都是你的影子,努力的甩着脑袋,倔强的不肯承认现实,可是这寂静的黑夜却讨厌的,拉扯着记忆久久不肯淡去。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关于你的点点滴滴,就那么一波又一波的,袭击着自己那千疮百孔的脑海,头痛的要命,每天就那么在患得患失中虚度,不清楚,也记不起有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就连悲伤也和爱一样,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会要人命的习惯。自从爱上你的那一刻,我的心就那么突然的瞬间缩小,小到除了你再也容纳不下别人。

当爱成了一种习惯,你喜我跟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秋是一缕乡愁散文欣赏

中秋是一缕乡愁散文欣赏

又是一年中秋,岁月就像齿轮,再一次滑到了这个月圆的夜晚。

独自坐在一个城市的角落,没有思绪,只有淡淡如月光一样的记忆。看来,这个中秋也得独守浩渺的一轮圆月了。

白天,看着满街摆放着的月饼,虽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可还是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月饼世界中,看到了时光的曼妙。

这是一个特殊时刻,就像生命中绚丽的云彩。你想不想起,都会如约而至。在一种孤独的环境里,这种思绪更能激发起更多的记忆。

有时就像生活,人越走越远,可那种回忆的愁思却越来越近,有时近得就像眼前的月色,又像自己出气呼气的声音。

于是,就会记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这个节日来临,夜晚总不能寐。看着如纱般的窗棂,就像思绪慢慢淡化一切一样,轻轻在眼前不停的飞逝。

似乎随便你走到哪里,这个季节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秋成了一种永远的乡愁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秋成了一种永远的乡愁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