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选择专项复习题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5 08:03: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文化生活选择专项复习题及答案

文化生活选择专项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都是不科学的文化

B.对落后文化要坚决依法取缔

C.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D.腐朽文化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

[答案] B

[解析] 对腐朽文化应当坚决依法取缔,而对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本题是逆向选择题,B项说法是错误的,应选。A、C、D三项说法是正确的,应舍去。

2.漫画《自身难保》的寓意是( )

A.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B.封建迷信是腐朽文化,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C.腐朽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D.对待落后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答案] A

[解析] 封建迷信是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形式表现出来,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A项判断正确,B、C、D三项混淆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关系。

3.某市公安局开通了群众举报网上通道,市民网上举报黄赌毒,最高可获千元奖励。之所以严打黄赌毒,是因为( )

①对黄赌毒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②黄赌毒侵蚀民族精神

③封建思想的残余根深蒂固

④黄赌毒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题目要求回答严打的原因,黄赌毒属于腐朽文化,②④是腐朽文化的危害,符合题意。①不是严打的原因,而是严打的措施;封建思想的残余根深蒂固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之一,③不符合题意。

4.近年来,文化部在全国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整顿黑网吧,查处国家禁止宣传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 )

A.说明我国文化市场秩序十分混乱

B.是为了发挥网络技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C.能够消除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D.有利于净化文化市场,奏响主旋律

[答案] D

[解析] 国家有关部门整治黑网吧,有利于净化文化市场,消除不良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符合题意。A与现实不符,我国文化市场秩序并不混乱。B项说法错误,开展上述行动的目的是净化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C项说法错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不能消除只能减少。

5.互联网有点杂草难免,但不能有毒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网络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

B.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C.应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D.应倡导经典文化,抵制和拒绝流行文化

[答案] B

[解析] A项观点错误,网络文化既有健康文化,也有不健康的文化。网络文化的毒草指的是落后腐朽的文化,这要求我们支持健康有益文化,B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无论经典文化还是流行文化,只要是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我们就提倡。

二、非选择题

6.河北的影视剧创作的精品力作源源不断,电视剧《少年毛泽东》、《神医喜来乐》等在全国热播,电影《唐山大地震》、《西柏坡》、《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深受观众喜爱,河北的影视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大批具有河北特色、彰显燕赵风骨的优秀影视剧作品,引起了业内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被称为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河北现象。

运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知识说明河北现象的产生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 ①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人民大众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奏响着先进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第2篇: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题(满分93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虚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③文化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党员干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抓好“四风”问题。之所以强调抓好“四风”问题是因为()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②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这说明()A.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B.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D.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央高度关注文化是因为()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标志 D.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表现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关于文化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①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文化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力量,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济南市以迎接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为契机,充分利用城市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挥各类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该市做法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8.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

③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

④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10.2013年9月16日,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号召全国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的倡议。积极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说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1.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④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最近几年间,凸显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给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美的共鸣、心的交融和思想的启迪。这说明()A.文化无国界,中华文化已为世界所认同 B.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在文化的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D.我们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3.西方学者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这表明()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人物颁奖典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道德的提升,是拨动心灵深处的弦。这体现了()①特定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优秀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③优秀文化以特有形式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优秀文化必是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2013年7月31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的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引导每个出境旅游公民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这一强调是基于()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6.1890年,美国一位名叫尤金·施齐费林的莎士比亚崇拜者在纽约放飞了他从欧洲带回来的60只欧洲椋鸟。他希望能够把莎士比亚作品中所提到的鸟类都引入到美国境内。如今,无所不在的欧洲椋鸟每年给美国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8亿美元。此外。大量的飞鸟对飞机的飞行也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对人们的启示是()①文化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文化的作用 ②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政府要加强经济职能,斩断与外来物种的不利联系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7.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① 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 ②“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

③“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来

④“反本”是“开新”基础,“开新”是“反本”要求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8.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从中我们感受到()①文化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强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9.目前,就各地纷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一事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人们发自内心地想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跟风赶潮,盲目行动。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的自我觉醒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 ②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③优秀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

④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要改造或剔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013年8月,甲骨片、后母戊鼎、贾伯壶、拓片„„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意味着古老中国文字艺术展将开启它奇幻的世界之旅。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①传统文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浙江“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不断涌现。他们的出现,不仅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也为浙江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这表明()①弘扬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③先进模范人物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传承传统美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惠州市龙门农民画被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元素。目前,数十幅公益广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中国文明网展播。此举是基于()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B.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C.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历久弥新的活力 D.在文化激荡中需要奏响主旋律文化

2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乐于回归传统节日,重新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不过,也有一些人只是热衷于过节享受,热衷于传统节日带来的商机,却忽视或歪曲其中的文化含义。这告诉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①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 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③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主观题(18分)

26.(1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措施的文化生活依据。

27.“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唐朝,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高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移民的增加,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把东南亚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东南亚文化以新的生命,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6分)

第二十周政治周测答案

1.选A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学校教育。④错误,文化素养是在个人成长中通过自觉学习形成的。2.选B ②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3.选B A项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交融。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D项错误,优秀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4.选A ②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5.选A 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政府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因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符合题意。6.选C 本题考查文化力量的知识点。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重要,故①错误。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错误。②④正确。7.选A 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A项符合题意。

8.选B 漫画反映的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推行强权政治,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妥;③与题意不符。答案为B。

9.选D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素养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D项符合题意。10.选B 材料主要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②不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1.选B ②不是文化生活道理。③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12.选B A项错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认同的观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引进来,材料揭示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13.选A ②错误,文化的差异是不同的经济、政治的反映。④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14.选B ②错误,优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④错误,优秀文化不一定都是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15.选A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不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是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的原因。

16.选C ①不符合题意。③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斩断与外来物种的不利联系是错误的。

17.选B 本题考查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①错误,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关系。③错误,“反本”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选A ②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融中逐步趋同的观点是错误的。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9.选D ①错误,文化的自我觉醒并不强调传统文化的纯正性,我们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错误,文化自觉还没有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

20.选C ②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错误,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1.选D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2.选B ①错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错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23.选D 公益广告、文明网站展播体现的是文化的先进性。D项符合题意。

24.选D ①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错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25.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考查考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不选。

26.(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3分)(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分)(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3分)(4)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27.(1)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每点2分)

第3篇:军事复习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

1、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国家,维护国家(B)是国防的根本职能。

A经济利益 B安全利益 C政治利益 D 外交与文化利益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于(B)时期。

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

C、秦汉宋元

D、明至清

3、(C)的问世,标志着封建社会军思想的成熟。

A《吴子兵法》

B《孙膑兵法》 C《孙子兵法》 D《司马法》

4、我国的国防类型是(D)

A扩张型

B中立型

C联盟型

D自卫型

5、.热兵器战争的标志是(D)的运用。

A 指南针 B 飞机 C火枪 D火药

6.高技术战争是以(A)的运用为主要标志的。

A 精确制导武器 B 飞机 C航空母舰 D 无线电通信

7(A)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关头,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几个月之内就使东北全境沦陷。

A、1931

B、1932

C、1937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社会保障复习题 及答案

1. 最早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的国家是英国

2. 中国成立不久就颁布了《中劳险条例》

3. 外国养老金德给付主要有两种普通国民老年保险金和社会劳动者养老保险金

4. 英国实行的社会救助制度采取严审受益人条件

5. 国际劳工组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家庭或个人,享受最低…30%

6. 我国基本养老险的特征之一待遇标准有各行业自行决定

7. 根据我国职工探亲制度,归侨、侨眷出境探望配偶,4年以上一次的假期为6个月

8. 社会救助是国家或社会的基本职能和义务

9. 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和主持下,193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948年首先宣布建成“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是瑞典

11.1952年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解释社会保障的权威性文件是《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12.我国下列法律中对社会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黄鹤楼》复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复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 zōng)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_______,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

二.解释词义。1.释下列加点的字。

(1)州()城西南隅()(2)费讳登仙()(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4)遂()以名()楼。”(5)观其耸构()巍峨().......(6)高标巃嵸()(7)上倚()河汉()(8)重檐()翼馆(9)四闼()........霞敞()(10)坐窥井邑()(11)亦荆吴形胜()之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文化生活选择专项复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生活选择专项复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