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4 08:09: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

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话,在讲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

这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比较难以协调的。听了很多教师讲授这课,多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我觉得原因大致会有这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什么样的弊端呢?我认为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去感受圆明园的美,而浑然忘记了国耻,忘记了“曾经的心痛”。虽然文字的魅力感悟了,圆明园的辉煌再现了,但是蕴藏于文字背后的深沉的爱与恨被割裂了,透过圆明园辉煌背后的沧桑被湮灭了。其实,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与恨的边缘”。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

总之,《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所以这堂课的设计,我试图让学生将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下面,就把我讲课的过程及想法大致述说一遍,恳请老师们给予指正。

一、平淡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师:(深情地)同学们,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此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神情都非常严肃。此刻,感到我和学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作了预习)但是我没有说,学生也没有说。我们把心里的话儿蓄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整体感悟──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此处设计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第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是我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课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板书: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当打开课文,一跳入你眼帘的就是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愤怒、伤心、可惜……)是啊,那就来读一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其实不可估量的还有你们的心情啊(板书:在两个不可估量后面又加一个“不可估量”)。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你又明白了什么?生(略)

师:这篇文章,最后四个字,就是“化为灰烬”(板书)。请大家说说,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

师:是啊,这……一切都化为灰烬,你又有什么感触呢?(连着板书两个化为灰烬)。让我们读读文章最后一段。接着在让学生读,尤其突出“统统、任意”使学生体会英法强盗的罪恶行经。

黑板上出现: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不知道听课的老师在看到这板书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我在开始板书前面两个不可估量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课文中去了。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说这不是重复吗?但是我将上述板书全部写出来的时候。我相信听课的老师肯定会被震惊──触目惊心啊!这么了不起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处理到这里,我就紧紧围绕板书进行下面的'教学过程。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谈谈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从建筑宏伟与文物珍贵的角度谈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原因。纵观这个整体感知的教学板块,我觉得我处理得比较奥妙。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先谈第一段,接着谈结尾段,然后谈中间,牵引的痕迹比较浓。事实上,我以为此处正是发挥教师引领的妙笔。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提到,一旦放开来让学生谈,他们很可能陷于对圆明园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这辉煌背后的耻辱。而我这样做,正是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曾经的辉煌。这样一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深情追忆,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紧接着我抓课文第三段,很巧妙地带着学生去“追忆辉煌”。妙在何处?

1、问题精妙:

我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写圆明园连着用了几个“有”字?找到后让学生用一口气说七个“有”;在此基础上,我让一个学生读课文,把同学们带进宏伟的圆明园中去。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

2、浓淡适宜:

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因此我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读漫步园内”这几个句子则引导反复朗读,接着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美景。这样,图文结合,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有学有教、有淡有浓。

3、回归板书,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师:可是就是这么美仑美幻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的名人字画都化为灰烬!

4、观看录象,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片终,大火不停在画面飞旋扑闪,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这把火,烧毁了________)

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这把火烧掉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造成毁灭的原因。最后字幕打出“勿忘国耻 强我中华”在学生的口号声中下课。我觉得这个片段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我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圆明园会被侵略者毁灭,应当适时的渗透一些近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同时让学生搜集并介绍一些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比教师强加给学生这些资料的效果要明显。

第2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通过这节课,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无论从课的准备,还是上课、到第二次再次教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只有下功夫钻研教材,才会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握教材是关键。为了充分备好这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同时,还认真揣摩了教育名家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课堂实录,确立好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可以说是站在名家的肩上确立了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堂课上完后,通过自我反思,从整体上看我感觉还是有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但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我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请孩子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找出三句高度评价圆明园的话。

A:圆明园在北京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B: 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C: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

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后从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这时我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其次我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我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背诵有一定难度,我采用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利用简笔画板书圆明园的布局,请学生上台板画,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比较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

诵。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激发了出来,学生感悟到了对英法联军的恨和爱国情感;本课的目标、重难点已达成;此外,还加强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更令我高兴的是,在这节中,本班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通过认真反思,同时在教导主任陈老师和教研组长的精彩点评下,让我明白了这堂课的不足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得要扎实,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我总是将课文内容分成几节课讲完,在授课中不断地讲,不断地说,生怕学生哪点儿没理解到,这种看似细讲的课堂,自己累得满头是汗,学生有时还是一头雾水,因为学生没有主动学习,只是被老师牵着、不停往脑子里灌。在这堂课上我力求抓住教学主线——“领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再由

此自然导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摧毁,感受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深刻”这样设计好后,再在学生精心预习下,我在讲课文时就轻松多了,不必面面俱到地泛讲,只对重点词、句、段、中心内容进行了精讲,一节课中,我启发式地问,学生答、读、演、练,充分体现了师导,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模式,课文内容讲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掌握得很好。由此,我不由得深思我过去的教学模式和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以往,总认为不细讲,不面面俱到,学生就不会理解,不会掌握;实际上,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只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学,他们会更自信,主动获取知识比被动获取记得更牢更深刻。有了这样一次经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认真钻研教材,力求抓主线,从而把自己解脱出来,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权利,使教学实效真正体现。但是在课后,陈老师也针对这样的设计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把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放到第三教时,这样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更能突破,教学效果更明显。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以往总觉得上课就要上最主要的内容,这样课堂会更出彩,实际上只要把课上实在了那就是成功的课了。要是能“忍痛割爱”去掉最后内容的教学,然后在把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进行仿写,我想我的课一定会更精彩,更成功。

第3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中,再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激发爱国之情。以下是《圆明园的毁灭》反思,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这一课,我进行了反复的备课,最终经过科组级组的讨论定下教学思路,现对本节课进行一个小结

为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我首先出示了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和他对英法行为看法的两句话。引发学生对英法的愤恨,对圆明园之毁灭感到可惜。引出课文最后一段,通过学生的朗朗,感悟文里中的情感。然后过度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数量众多的图片等等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