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礼仪知识
餐桌上应注意的礼仪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饭桌礼仪茶满欺人,酒满敬人.如果你要敬酒,就应该先把对方的酒杯倒满,再把自己的倒满,一只手持酒杯,另一只手适当托着杯底,很恭敬的向对方敬酒,当然吉利高升的话是不可少的,酒杯不要高于对方,否则会给人以酒势压人的感觉,敬酒应当一饮而尽,表尊重、诚意,而对方喝多少示身份而定了.敬完酒应该用手势请对方先坐.餐桌坐次的暗示:在中国的饮食礼仪中。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中国的文化是不让客人感到紧张。
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其他客人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 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结婚礼仪
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一般在结婚仪式后都要举行丰盛宴会,以示庆贺一对新人结成秦晋之好,还有酬谢各位来宾参加婚礼之意。
在正规传统的大型婚礼上,常设专人来通报来宾姓名。通报人应站在新娘母亲旁边,低声询问来宾的姓名后,便大声通报。由于新娘母亲并不认识新郎家邀请的所有客人,故这种做法很有必要。
新娘母亲有责任将来宾一一介绍给新郎父母,如有必要,还得介绍新娘。新娘应把自己的新朋好友介绍给丈夫,新郎也应把自己的至亲挚友介绍给妻子。不过,在这种迎宾场合,不宜过多应酬,简明的介绍和适当的应酬足已。新娘和新郎对宾客只需说“谢谢你”或“见到你很高兴”即可。由于正规的迎宾持续时间长,要求规范刻板,言语举止单调,容易让人感到厌烦、疲惫和受拘束,故迎宾队列有逐渐取消的趋势。在小型婚礼上,这种形式已基本取消,只是在大型婚宴上仍保留着。不过,是否取消迎宾队列应由新娘决定,她必须保证新郎及其家人会认识每一位来宾。若不搞迎宾队列,新娘、新郎和双方父母应呆在靠近门口的地方,以便向每一位来宾打招呼,并及时作介绍。许多新人在门口桌上放一个来宾簿,让来宾签名,并将此作为喜庆日子的永久性纪念。
在正规的大型婚礼上,新人迎接完宾客后,就走进餐厅,到专门安排的新娘餐桌前就座。新娘餐桌通常置于大厅的一边或尽头,呈马蹄矩形。新娘和新郎坐在中间,面向大家,他们对面位置空着,以便所有客人都能看见他们。新娘餐桌必须放置座位卡。新娘坐在新郎的右边,男傧相坐在新娘的右边,主女傧相坐在新郎的左边,女傧相们和随从们交替地依次坐下,都坐在桌子的同一边。女傧相的丈夫或未婚夫,随从的妻子或未婚妻们都应坐在新娘的餐桌上,他们沿着桌子的两个矩边坐下。新娘餐桌的中间过去是放置一个又高又大的婚礼蛋糕,现在则由鲜花来取代,蛋糕则放在餐桌旁的小圆桌上。餐桌应铺上白色桌布,鲜花应选用与女傧相们衣裙颜色相配的鲜花。
除新娘餐桌外,父母亲的餐桌是唯一要设座位卡的餐桌。新人父母的餐桌,应比其他宾客的餐桌稍大一点。新娘母亲要坐在新郎父亲右边。对面是新郎母亲,她则坐在新娘父亲的右边,其它座位要安排给祖父母和教父教母。其它餐桌不必设座位卡,宾客可以随便坐,即可和朋友们一起,也可与陌生人共坐一桌。必须注意的一点,新娘或新郎的离婚父母,均不能一起坐在父母亲的餐桌上,应有主有次。如果继父母平时同新娘或新郎的关系比较融洽,他们可以坐在父母餐桌上,如果关系不融洽,继父和继母最好避免这种场合。
在新娘餐桌上,当人们一入座,就要首先为新娘斟满香槟酒,然后再为新郎,主女傧相及其他人斟酒。起初,由男傧相提议为新娘和新郎祝酒。祝酒词要简短精练,富有感情。新娘新郎要举杯饮下祝福洒,其他所有的人也要举杯饮酒。尔后;新郎站起来致答谢词,并向他的妻子祝酒。餐桌上其他人也可提议向新娘新郎祝酒。此时还可大声宣读新婚夫妇收到的结婚贺电。不过,大型婚宴只允许新娘餐桌上的人提议祝酒,而小型婚宴则允许所有餐桌的所有宾客为新人的健康和幸福祝酒。
在讲究座次的大型婚宴上,人们一就座,就应上第一道菜。在进完餐,吃完点心和水果后才可以跳舞。倘若婚礼在下午举行,晚宴拖到较晚才开始,就应在晚宴前允许大家跳舞。倘若是自助餐式的婚宴,新郎新娘只要迎接完宾客,就应开始跳舞。
在婚宴上跳舞要遵循一套俗规。第一轮舞必须由新郎和新娘跳,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新娘的第二个舞伴是她的公公,第三个舞伴是她的父亲。同时,新郎要请他的岳母跳第二支舞曲,然后再请自己的母亲跳舞。接着是新娘父亲邀请新郎的母亲跳舞,新郎父亲邀请新娘母亲跳舞。当新郎开始与主女傧相、女傧相一起跳舞时,宾客们开始找舞伴跳舞。当然所有的男宾们都应设法请新娘跳舞。
中国餐桌礼仪
中餐不同西餐,座位有很大的讲究。如果只是知道一部分,到时可能会出错。你需要详细了解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和上司沟通8个黄金句型
1、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妙处: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此时,你应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地说出本句型,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面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2、句型:我马上处理。
妙处: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
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地认为你是名有效率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
3、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
妙处:表现出团队精神安琪想出了一条边上司都赞赏的绝妙好计,你恨不得你的脑筋动得比人家快;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会让上司觉得你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4、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
妙处:说服同事帮忙
有件棘手的工作,你无法独立完成,怎么开口才能让那个以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心甘情愿地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汤,而那们好心人为了不负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通常会答应你的请求。
5、句型: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3点以前给你答复好吗?
妙处: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作答,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本句型不仅暂时为你解危,也让上司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头很用心。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6、句型:我很想知道你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妙外:恰如其分的讨好
你与高层要人共处一室,这是一个让你能够赢得青睐的绝佳时机。但说些什么好呢?此时,最恰当的莫过一个跟公司前景有关,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在他滔滔不绝地诉说心得的时候,你不仅获益良多,也会让他对你的求知上进之心刮目相看。
7、句型:是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
妙处:承认疏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满犯错在所难免,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非常重要,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诚却谈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
8、句型: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
妙处:面对批评表现冷静
自己的工作成果遭人修正或批评,的确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不需要将不满的情绪写出在脸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年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
座次礼仪
目录
座次排序基本规则 宴会座次
轿车座次礼仪 会议座次
座次排序基本规则
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
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
宴会座次
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轿车座次礼仪
按照国际贯例,乘坐轿车的座次安排的常规是:右高左低,后高前低。具体而言,轿车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是:后排右位—后排左位—前排右位——前排左位
另外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主人或熟识的朋友亲自驾驶汽车时,你坐到后面位置等于向主人宣布你在打的,非常不礼貌。这种情况下,副驾位置为上座位。二是接送高级官员、将领、明星知名公众的人物时主要考虑乘坐者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司机后方位置为汽车的上座位,通常也被称作VIP位置。
会议座次
首先是前高后低,其次是中央高于两侧,最后是左高右低(中国政府惯例)和右高左低(国际惯例)。
★主席台座次说明:中国惯例,以左为尊,既左为上,右为下。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行进位次
多人并排行进,中央高于两侧,对于纵向来讲,前方高于后;两人横向行进,内侧高于外侧。
实际上内侧就是指靠墙走,我国道路游戏规则行进规则是右行,所以在引领客人时,客人在右,陪同人员在左。换句话说,客人在里面你在外面,为什么要把客人让在靠墙的位置,受到骚扰和影响少。
与客人的距离,别拉太远,也别离太近,标准化位置是:左前方1米到1.5米处,换句话说,一步之遥。
与客人同座电梯,应该先进后出。
宴会中的桌次、座次安排
举办正式宴会,应当提前排定桌次和席次,或者只排定主桌席位,其他只排桌次。桌、席排次时,先定主桌主位,后排座位高低。
1、中式宴会的桌次安排。中式宴会通常8-12人一桌,人数较多时也可以平均分成几桌。在宴会不止一桌时,要安排桌次。其具体原则是:
①以右为上。当餐桌分为左右时,以面门为据,居右之桌为上(如图)。
②以远为上。当餐桌距离餐厅正门有远近之分时,以距门远者为上(如图)。
③居中为上。多张餐桌并列时,以居于中央者为上(如图)。④在桌次较多的情况下,上述排列常规往往交叉使用(如图)。
2、中式宴会的席次安排(如图)。席次,指同一餐桌上的席位高低。排列席次的原则是:
①面门为上。即主人面对餐厅正门。有多位主人时,双方可交叉排列,离主位越近地位越尊。
②主宾居右。即主宾在主位(第一主位)右侧。
③好事成双。即每张餐桌人数为双数,吉庆宴会尤其如此。
④各桌同向。即每张餐桌的排位均大体相似。
3、西式宴会的桌席排位
西式宴会的餐桌习惯用长桌,或是根据人数多少、场地大小自行设置(如图)。
同中式宴会一样,举办西式宴会也要排定桌次和席次。
西式宴会的席次排位也是讲究右高左低,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距离主人座位远近而定。如果男、女主人并肩坐于一桌,则男左女右,尊女性坐于右席;如果男、女主人各居一桌,则尊女主人坐于右桌;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居于中央之席,面门而坐,则其右方之桌为尊,右手旁的客人为尊;如果男、女主人一桌对坐,则女主之右为首席,男主人之右为次席,女主之左为第三席,男主人之左为第四席,其余位次依序而分。
西式宴会的席次一般根据宾客地位安排,女宾席次依据丈夫地位而定。也可以按类别分坐,如男女分坐、夫妇分坐、华洋分坐等。在我国用西餐宴请客人,通常采用按职务高低男女分坐的方式(如图)。
第2篇:礼仪知识
幼儿文明礼仪——人际交往篇
(一)起居礼仪
1.按时作息。睡前要向父母道声“晚安”,有顺序地脱鞋解衣,并摆放整齐。如果夜间起来上洗手间,要尽量轻手轻脚,以防打扰家人休息。如果大人需要早休息,不要纠缠他们陪伴自己。
2.早晨起床,穿衣、叠被、理床,迅速而有条理。如果父母或家人未起床,要轻手轻脚,不吵醒他们。如果父母或家人已经起床,要主动向他们问“早安”。
(二)交往礼仪
3.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辞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4.与家人交往常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话语。出门要主动向家长说再见,回家要主动和家长打招呼。
5.如外出不能按时回家,应该及时给家人打电话说明原因,以免家人着急。
6.要诚恳接受长辈的教育和指导。和家人有不同意见时,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不赌气,不吵闹。
7.到家人房间先轻声敲门,经同意后再进入;不乱翻家人的东西。
(三)待客礼仪
8.家里来客人时,要先问清来访人身份,如果出于安全考虑或父母交待不能开门,应说明原因并致歉。
9.客人进门后,不要冷落客人,要以主人的身份主动亲切地向客人打招呼并请客人入座;客人入座后,应准备茶水或饮料,双手递送。
10.如果客人与父母谈事情,应该主动回避;在家读书、看电视、游戏等,尽量小声,以免打扰他们的谈话。
11.客人在家时,自己确实有事不能陪伴或暂时离开,应该主动向客人打招呼并说明原因。
12.客人告辞时,要等客人起身后再随家人相送,并主动同客人说再见。
13.客人离开时,应该礼貌目送,不要立刻大声关门。
16.同学、朋友来访,要热情迎接,并主动向家人介绍;和同学、朋友在家活动应该尽量安静,以免影响家人。家里吃饭时,应该热情邀请一同用餐;若同学、朋友来前已经用餐,不要冷落他们,应该先将同学或朋友安排好,自己再和家人一起用餐。同学、朋友告辞离开时,应该主动相送,并欢迎他们下次来访。
14.接听电话要热情,说话时音量要适中。当听到电话铃响(一般不应超过三声),便要拿起话筒,用普通话说“您好”;接话完毕,应谦恭地问一下对方 “请问您还有什么事情吗?”;通话结束时应该说“再见”,并轻轻挂断电话,切忌鲁莽地将电话“咔哒”一声挂断。在一般情况下,接电话者应让对方先挂机。
第3篇:礼仪知识
1.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2.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人们初次见面时,通常的客套话是:“您好吗?”,但对方不会答复你,因
第4篇:礼仪知识
电话礼仪篇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电话也能粗略判断对方的人品、性格。因而,掌握正确的、礼貌待人的打电话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电话的礼仪知识。打电话的基本礼仪
打电话是通联礼仪的一个主要内容。拨打电话的人是发话人,是主动的一方,而接听电话的一方是受话人,是被动的一方。因而在整个通话过程中,拨打电话的人起着支配作用,一定要积极塑造自己的完美的电话形象。
在打电话时,必须把握住通话的时间、内容和分寸,使得通话时间适宜、内容精炼、表现有礼。
1、时间适宜
把握好通话时机和通话长度,即能使通话更富有成效,显示通话人的干练,同时也显示了对通话对象的尊重。反之,如果莽撞地在受话人不便的时间通话,就会造成尴尬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如果把握不好通话时间,谈话过于冗长,也会引起对方的负面情绪。
第5篇:礼仪知识
一、握手基本礼仪
1、握手一定要用右手;
2、握手和握手的用力,要因人而异。初次见面,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双方是熟人,又较知己,又是偶尔相见,可适当用力或延长相握时间,不管生熟与否,不宜用力过大;
3、握手要注意场合和分寸;
4、男女之间的握手,一般情况下,应让女方伸手后再握手;
5、同外宾握手,应该照顾到对方的风俗习惯,同时又要热情、友好、大
方、不卑不亢;
6、为表示尊重对方,不要戴着手套和他人握手。
二、电话礼仪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离不开电话,每天要接、打大量的电话。看起来打电话很容易,对着话筒同对方交谈,觉得和当面交谈一样简单,其实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一、电话的基本礼仪
(一)重要的第一声
当我们打电话给某单位,若
第6篇:礼仪知识
文明礼仪知识问答题
一、单项选择(共 60 题
1、下列选项中,又被称作国家公务员礼仪的是(C)
A 商务礼仪 B 国际礼仪 C 政务礼仪 D 服务礼仪
2、正式场合年轻女士裙子下摆可在(B)。A 3-6 厘米 B 4-7 厘米 C 3 厘米左右 D 4 厘米左右
3、穿西服套裙时,应(D)。A 穿短袜 B 穿彩色丝袜 C 光腿 D 穿肉色长统丝袜
4、领带夹应别在七粒扣衬衫上数的(A)个纽扣之间。A 第四与第五 B 第二和第三 C 第三和第四 D 第五和第六
5、佩戴首饰原则上不应超过(C)件。A 五 B 四 C 三 D 二
6、服务人员为对方直接提供服务时,一般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在(B)。A 1.5 米左右 B 0.5-1.5 米 C 1-3 米 D 3 米以上
7、通话者的(C)态度和使用的言语被人们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