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谈鲁迅小说中的民族描写(沪教版)
中国很早就关注民俗,并把它作为国家治乱的表征。近现代以来,不少作家重视作品的乡土气息,有意识地在写作中作较为细致的民俗描写。鲁迅那些以绍兴为背景的小说就很注意对江南民俗的描写,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鲁迅不是民俗学专家,其作品中细致的民俗描写只是出于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并非有意识从民俗视角来挖掘记载,但这些描写却是研究绍兴乃至江南民俗特色的重要资料。《祝福》和《故乡》描写的绍兴人民的生活文化,既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祝福”民俗的描写,又有闰土“看瓜刺猹”的当代气息的民俗图景。综观其作品,不难发现鲁迅笔下的各种民俗世象完全符合现代意义下民俗的各种特征:社会性集体性,地域性民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如祝福就反映的是绍兴人民一种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祝福》《故乡》主要就是以绍兴为背景展开情节,反映的是当地汉族社会的民间生活文化;《祝福》把若干年前的祥林嫂与行将故去的祥林嫂对照着展开,《故乡》则以追忆的方式展开,把“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和现在进行对照,空间变化不大,时间跨度较大,其间所发生的民俗事象如年复一年的祝福仪式,两代人闰土、水生的取名风习,都表现出民俗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当然,时过境迁,鲁迅笔下的绍兴民俗也有些变异,如《故乡》里搬家时许多人想过来沾点小便宜的民风或者就是二十年所不曾有过的。
现代民俗学按民俗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大类,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内容丰富,各个方面多有涉及。如经济民俗方面有:《故乡》中对绍兴地方给人做工的长年、短工、忙月的介绍,对海边瓜地“看瓜刺猹”的诗意场景的描绘,便是农业生产民俗知识;对祥林嫂服饰的多次白描、对闰土小毡帽、银项圈的看似不经意的点染都反映出其时其地的服饰特色;《祝福》中白篷船、《故乡》中“我”来去时坐的船,联系《社戏》中的航船、乌篷船、白篷船,不难推测出绍兴地方的交通民俗。鲁迅小说展示的是国民性的问题,往往以小见大,其中许多反映的是其时其地的社会民俗。如那个社会里的劳动用工制度、地主老爷与雇佣农民的关系状况、邻里乡亲之间的不和谐成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诸问题在《祝福》和《故乡》中都有反映,而闰土的被雇、祥林嫂的被强迫改嫁等等绝非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生活民俗的缩影。鲁迅隆重的岁末祝福活动更是岁时节日民俗中的典型事例,对祝福活动过程简洁明了的描述更是这一民俗活动重要的资料。请看鲁迅的描述:“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整个祝福活动从准备到进行都说得很清楚,加上行文中多次提到祝福时的劳动过程,好多细节都显示出来了。在信仰民俗方面,《祝福》《故乡》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了绍兴地方的民间信仰、禁忌。如“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饿隐语”。像祥林嫂那样二婚女人可能会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为了来生不得不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做自己的替身;闰土五行缺土就取了这样的名字;父亲怕闰土死去就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而用圈子将闰土套住:都是绍兴地方的信仰民俗。像闰土玩的许多有趣的游戏如装弶捉小鸟雀,赵庄每年例行上演社戏,则属于游艺方面的民俗。
总之,鲁迅小说中关于民俗的描写是在广泛的民俗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具备现代民俗学意义上的民俗特征;同时,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也是全面的,内容丰富的。如果把鲁迅小说中关于民俗方面的描写梳理出来,就可以清晰全面地反映那个时代绍兴的民俗状况。从这个意义上,鲁迅以绍兴为背景的小说就是一部绍兴其时的民俗教科书。从文学上来说,正是如许丰富精到的民俗描写让作品描写让更显底蕴、更具魅力,历久弥新。
第2篇: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导语:鲁迅作品中的配角儿童,虽然刻画不多,但却是不可缺少的。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不仅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用他手中的“投枪”创作出了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魏连殳、单四嫂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在为他的理想而跳跃着最耀眼的光芒。但不可否认他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儿童,同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的儿童,虽然大多仅仅出现了几笔,但这简单几笔就将这些孩子在这个“吃与被吃”的历史上所面临的处境描写了出来。鲁迅以此表达了他对这个腐朽的社会对无辜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戕害的愤懑。
鲁迅出生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的。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发而被下狱,鲁迅兄弟避难乡下,父亲久病不愈,随之是长辈的怨恨,亲友的辱骂,同族的倾轧,世人的冷眼。坎坷不幸的童年使他很早的在饱尝世态炎凉中认识了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鲁迅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成为了他关注儿童命运的起点。在鲁迅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乏对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的歌颂,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在鲁迅笔下,儿童成为了苦难的承受者,他们不仅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而且精神生活同样受到压抑,在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在封建历史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中沦为了愚昧麻木与封建迷信的牺牲品和帮凶。
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大多在无意识间沦为了封建势力下的祭品,成为了那个时期最无辜的'苦难承受者。如《药》中的华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流下,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 字。”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已经被疾病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孩子。他的父亲华老栓为了给他治病,用他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回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给他治痨病。华老栓怀揣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经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把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华老栓同他周围的人都愚昧麻木的相信只要有了人血馒头就能治好小栓的病,同样的,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功夫,已经全在肚子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吃了人血馒头却茫然的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木偶”一样听从父母的安排。“人血馒头”最终没治好华小栓的病,而华小栓终于还是病死了。华小栓表面上是死于病痛,实际上却是死于父母和周围人的愚昧和封建迷信。《祝福》中的阿毛,他死的令人心寒。由于生活所逼,阿毛过早的分担了家庭的重负。两三岁的幼童,竟能对母亲的话“句句听”,这是何等难能可贵。但他被狼吃后,不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一声悲啼,更成为了人们看热闹、听故事以达到满足自己的空虚和无聊的工具。而听过之后,也就感到了厌倦,人性的冷漠无情在此得到了惊人的表现。
鲁迅笔下这些可怜无辜的孩子,在周围人冷漠麻木的对待下,过早的成为了封建道德、封建迷信下的祭品,他们的父母、周围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在几千年封建历史积淀下,早已成为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麻木的人。他们的行动都无意识的传承着历史上的封建迷信与愚昧麻木,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为了他们封建迷信和愚昧麻木的承受者,毫无意义的死去了。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写了苦难的承受者,同时又写了一批受历史和环境所影响而成为新的如他们父母一样的麻木的继承者。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形象生动的笔墨刻画了几个不同的小看客。卖包子的十二岁的胖男孩,在炎炎夏日里,他昏昏欲睡地细着眼,可当对面马路边刚出现“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和“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时,他睡意全消“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接着,他挤在人群的最里面看犯人的脸、白背心和上面写着的一行行不认识的字。当他看到被示众者正研究着一个读他白背心上字的秃头时,他便也跟着研究,当人群中挤进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时,他又去看学生,后来又随着学生的眼光去看红鼻子胖大汉的奶子和奶头四边几根很长的毫毛,最后由于看得兴起而忘了卖包子,被掌柜的在人群中一掌几乎打到。而那小学生按着自己雪白的小布帽,也向围观示众的人群中挤去,这个学生受过教育是人群中除了秃头老头外识字最多的一个人,但他却偏偏不看犯人白背心上其他人看不懂的字,只顾出神地盯着胖大汉的奶头。而最令人可悲的却是老妈子抱在怀里的小孩子,当这个小孩子被人碰了一下嚷着要回去时,老妈子却把他转过身来,面对着被示众者的白背心,一手指着说:“啊,啊!看呀!多好看哪!……”如此幼小的一个孩子,却因老妈子把这无聊的示众当成一件好看的东西而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这个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
儿童是一个人人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样一个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被环境和封建麻木的父母用自身的行动教育成了一个又一个象他们父母一样麻木的吃人者与看客。鲁迅以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视中国的国民性,并以先觉者敏锐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众因愚昧麻木而成为可悲的看客,历史的积淀使幼小无辜的孩子承受了这苦难的命运并继承了造成这苦难的愚昧麻木。《狂人日记》中的“恶狠狠的看着我”的一伙小孩子、《白光》中七个学生对于落榜的先生陈士成的“小觑”、《长明灯》中从嘴里吐出清脆的一声“吧”的孩子等等,他们本应是未来的主人、是民族的希望,但他们被生存环境和身边的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所毒害,变成了同他们父母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识的“吃人者”。鲁迅这些形象的塑造,是对社会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诉。在《故乡》中,他把少年闰土描写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是鲁迅生命中的“小英雄”,但在经历了30年的艰难生活之后,“小英雄”变成了一个面貌苍老、灵魂呆滞的“木偶”。强烈的对比,愤怒的揭露了社会对美好人性的戕害,这也使鲁迅看到了孩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他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榨下变成封建势力“吃人”的帮凶。所以在《狂人日记》的最后,他借狂人之口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希望以此挽救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孩子作为生命的延续、时代的承接,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果继续这样因袭着几千年固有的“吃与被吃”的历史,那么国家将随着这些愚昧麻木的小继承者走向灭亡。
第3篇: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
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
鲁迅小说不仅仅是简单的白描,而是在白描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浓郁的版画气息。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战斗性和革命性,多彩的线条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彩展示,典型的图画构成以及本色而传神的刻画,这些特点使鲁迅小说深刻而精彩,有着版画力与美的特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小说中的版画因素,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绘画艺术具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对版画更是十分关注。这一点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入和详细的了解,也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小说作品。大家普遍认为鲁迅小说较多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而我却认为,他的小说中更多的是显现了版画的因素。
鲁迅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在文坛独树一帜,鲁迅创作文学的初衷即为唤醒麻木民众,用文字给人以启发。鲁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