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写作方法:展现环境烘托人物
写作方法:展现环境烘托人物
导语: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的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下面我们来说说怎么通过展现环境去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即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一 人都生活在一定范围内,身边的亊身边的人、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背贵,会对人造成不 同的影响。在刻_人物时,如采把这些社会环境交代清楚,就能够展示出人物生活的特定 社会背景,揭示出人物活动的特定历史背景。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是$章的 有机组成部分。在写人的作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贵存在的,它可以 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悄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思想。好 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离情于最,情诰交融,随人写景,为人取设,人、贺融为一体,为 塑造人物形象、刻_人物性格更好地服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中就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而且逛出色的环境描写, 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 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宵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洱面对这浩浩荡满 的芦苇吋,就不再恐慌了。
在写人的文章中,运用晋物描写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丨对此’写作 时要根据内容的`猫要,有选择地进行环境描写。不能见到什么写什么,觅不能脱离中心大 段大段地写景。这种漫无目的的盲目写景,不会使文京增加文采,反而会界巧成拙,成为累赘,破坏了文竞的连贯性。除了明确目的外,在写贵时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选 择好观察的角度。角度就是指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朝一定方向观望,看到的设物 就是自己应该描写的部分,观察角度一定要选好,由此决定描写贵物的正面还是侧面,全 景还是部分景。其次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者按照设物本身的空间顺序,从上而下,从 下而上;或者按照观察者的移动顺序,移步换景;或者按照景物本身的变化进行描写。这 样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淸晰、最后注意,平时应善于观察,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 同时间的景物,抓住其特征。在此骓础上,写出来的贵物才会逼真、感人。
第2篇: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学习目标]
1、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2、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学习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与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相配合。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教材分析] 本册第一、二单元学习了《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芦花荡》用了多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渲染战争紧张气氛和人物愉快心情,《背影》描写了家中祸不单行的惨淡光景,为后文浓浓的父子之情铺垫了感人至深的背景。
3、[学情分析] 《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都是学习环境描写的好材料。对自然环境描写七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社会环境描写,却要复杂得多,因此,应该作为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两文所涉及的历史内容的文章并不多,领会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是不足的;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优越,不容易理解两文所涉及内容,应多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理解。[学法指导]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学习安排:
分为二个独立教学片段(可分别穿插在《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中),也可合为1个课时
穿插方式:
1、提问式
2、拓展式 [学习过程] 片段一:以课文《芦花荡》教学为主线穿插
一、阅读课文《芦花荡》最后一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该段所用描写方法以及表达作用?
2、该段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哪些语句上?
二、讨论小结:
1、该段使用了景物描写方法,烘托出老头子痛打鬼子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愉快的心情主要表现在:
三、写作规律总结: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当时情景等进行有目的的描绘,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怎样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呢?要注意以下要求:
1、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人物活动在学校里,就应该有学校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暑天里,就应该有炎热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夜色里,就应该有相应的夜景的描写。
2、环境描写要注意与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相配合。
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言行、心理描写要与环境描写相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有了变化,人物的言行、心理必然会有变化,我们要注意把这些变化反映出来。注意了这一点,将对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3、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心情。关键是看人物内心的感情,如果是喜悦的那么笔下的景物应是明朗的、轻快的。如果是忧愁的,那么景物应该是萧条的、朦胧的。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四、片段训练:
请大家根据风景图片,进行描写,并相互点评。例:
喜悦:只这般情形,就如此开悦。衣裙摆动,似有喜悦之风在吹动;田埂之间,斑斓辉映;早已翕动人心的云雾,缭绕在远方的山谷。
伤感:立在山谷之间,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被封建的思想包围着,有说不出的惆怅。但却只有一人,一人独自身处孤野。不会有松散的眉目,曲折的思想已经驰动了心灵。吼一声,也不会散完心里的悲恸。云雾是无边的思绪,而我只是,伤感,在田间。
教学片段二:
以课文《背影》教学为主线穿插
一、阅读课文《背影》第二段,试想一下该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去掉会对全文主旨有何影响?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写作感情要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配乐曲:《致爱丽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人物总是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因而,我们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必要学会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进行烘托。
范例:看自行车的老人
上海
邵瑛
我们弄堂里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年纪总有六七十岁了。她满头银发,天天横挎着个包,身穿褪了色的蓝色工作服,一次又一次地向停车人收费。每当看到她这么做时,我总是想:哼,这么老,还来“扒分”,真是爱钱如命!可是,有一件事使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那是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到公园去玩,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出弄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我没有带雨伞,只好到弄堂口的过街楼下去躲雨。刚冲到楼3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下,看见一个身影手里拿着塑料雨布,可是,奇怪的是这雨布不是往自己身上遮,而是遮到自行车上。我定睛一看,啊,那不是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吗?只见她迎着风,冒着雨,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拿着遮雨布往车上盖。雨布盖了一块又一块。此时,目睹这一切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焦急地想: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冒雨遮车子,会不会感冒?正想着,刮来一阵狂风,好冷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呀,不好,老奶奶刚遮好的雨布一下子都被风刮走了。老奶奶忙不迭再去盖,谁知,风好像故意和她作对似的,呼呼地吹着,刚这好的雨布又被刮走了!老奶奶想了个好办法,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堆垃圾的角落,吃力地搬起几块大砖头,一一地把塑料布的四角压好。这下风再显神通也无法掀走雨布啦!
风怒吼,雨滂沱,这时,老奶奶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活像一只从水里捞出来的“落汤鸡”,而她却不当一回事似的,只是用手捋了一把淋湿了的头发,甩了一把雨水,微微地一笑。不一会儿,人们纷纷来取车了。当他们看到干干的座垫时,都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滚圆的,而当他们看到老奶奶那被淋湿了的身子时,一切都明白了„„ 看着,看着,顿时一股尊敬之情在我胸中油然升起,我终于明白了:老奶奶不是为了“扒分”,而是为了发挥余热,为大家服务,多为群众做贡献呢!现在,每当我碰到这个老奶奶,总是充满尊敬地叫一声:“奶奶好”!
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向停车人收费”,引起了小作者的鄙视,其实这是欲扬先抑,这样写,既是事实,也能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用“可是”一转笔锋,写出了自己看法突变的原因。
这里的“倾盆大雨铺天盖地”既为下文老人风雨中奋力护车的情节作好了铺垫,也为自己因避雨故而看到那动人的一幕作了交代,上下文衔接紧密。先见身影,再见其人,这中间也有“料想不到”之意。“迎着”“冒着”“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等刻意描摹了老人在风雨中护车的情景,很生动。
雨布的再一次被刮走,说明护车的不易,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老人此处的表现再一次反映了老人的职业道德和负责精神。
老人的“狼狈”和出自内心的微笑,这一对比,让人进一步体会到老人心灵的美好。以取车人的情态,反映出老人劳动的意义。
这是小作者在“动人一幕”之后的对老人看法的突变,因为有了上面的见闻,使人觉得不唐突、甚可信。【总评】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却又十分感人的看车老奶奶的形象,抒发了小作者对她的尊敬之情。
在城市里,看管自行车的不少是上了年纪的人,他(她)们干的是不起眼的活儿,甚至会遭到有些人的误解和歧视。但是如果你用心去发现,他(她)们中间也不乏有动人的故事。小作者正是看到了动人的一幕,才改变了他对那些老人的看法:在一个“雷雨交加”、“狂风怒吼”、“倾盆大雨”时刻,一位看车老奶奶不顾年老体弱,不畏狂风暴雨,奋力地把遮雨布往自行车上盖,无非是想竭力地为寄放自行车的人服务得好一点。看到这一切,小作者对老人的误解消除了,对老人敬爱之心油然而生。本文小作者并非孤立地去描写恶劣的天气,而是将这种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交*进行,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突出了老人品质的可敬。【思考、训练】
一、试分析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爸爸的鼻子和嘴?这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别看爸爸的鼻子高高的,挺挺的,能托起那厚厚镜片的黑框眼镜,可它却并不怎么灵。那回4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他在家里炖肉,把锅坐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都闻不见,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我再仔细看了看他的鼻孔,发现爸爸鼻孔并不小,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爸爸的嘴角向上翘着,像是带着微笑。嘴唇薄薄的,有人说嘴唇薄会说话,那是不错的,我爸爸就很会说话,他还会编相声,能把同学们做的好事,以及马虎啦,不专心听讲啦等等缺点,都编成相声,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二、下面是《林海雪原》里写座山雕的一段话,座山雕是土匪头子,试分析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这样写对反映座山雕的狰狞面目有什么意义? 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副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
三、记一次小实验,注意以同学们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烘托气氛,反映这个小实验稀奇有趣、能给人以启迪。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描写】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指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
【正面描写】描写的一种方法。也叫直接描写,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侧面描写】描写的一种方法。也叫间接描写,指对人物、事件不作正面的描述,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从其他人物的印象、感受来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态、特征。
【正侧结合】是指对所描写的对象既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也着力描写它周围的事物,使形象的特征更加鲜明。如汉乐府《陌上桑》就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罗敷。诗中正面写罗敷的装束,显示了她的外貌美;通过描写行人、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各自的行为,从侧面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至,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肖像描写】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也叫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总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肖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所做的具体描写。描写人物的行动,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能够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一种。指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感情,有时还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情性作品,如诗歌、散文中,描绘的具体景物构成的生活图景,往往浸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艺术境界叫意境。【细节描写】描写的一种方法。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或景物的细微之处。它可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形象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一诗中,作者写了家信将要发出时觉得还有话要说,故“又开封”的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思乡的感情。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中,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中,“楼船”“铁马”写作战的方式,“夜雪”“秋风”写作战的时间和环境,“瓜洲渡”“大散关”交代作战的地点,14个字勾勒出25年前宋朝军队两次抗击金兵的壮阔场面。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指对景物、环境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7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通过描述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离别时凄苦的心绪。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文学创作中,多指描写周围的环境、景物,使所要表现的形象或内容鲜明突出的表现方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描写听众沉浸在乐曲境界中“悄无言”的情形和“江心秋月白”的萧瑟景象,渲染了一种静的气氛,突出了乐声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精湛。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渲染,指对景物、环境作多方面的直接描写、形容,以突出景物或环境的特点,多就描写景物而言;烘托,指对环境、景物进行描写,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或内容,多就表现人物形象而言。【衬托】也叫映衬,指用相似或对立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征或内容的表现方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跟主体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都是为了突出天姥山的高峻。
用对立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用“噪”“鸣”写蝉和鸟的叫声,更加突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多指从侧面着意描述,使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衬托,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显出差异,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被衬托的事物是主要的,用来陪衬的事物是次要的;对比并无主次之分,把正反或对立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照,往往是突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或事物的矛盾性。【虚实结合】指把“虚”的事物或景象和“实”的事物或景象结合起来描写。一般来说,“虚”指主观想象的事物或景象,“实”指客观现实的事物或景象。虚实结合,可以使诗歌作品的容量更大,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突出。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描写分别时的凄清景象,是实写;下阕想象离别后的孤单、寂寞的生活,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与心爱的人深厚的感情和离别时极度痛苦的心境。
【动静结合】指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具体物象的情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一静一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绝句》),动静相宜,有声有色,形象鲜明,如在眼前。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0
喜欢
第3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片段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片段
下课铃声响,快步奔食堂。可人算不如天算,五条打饭长龙已蜿蜒于饭棚内。小红长叹一声:天灭我也!作业又不能按时交了。踮起脚尖四处张望,小红只能看见前面同学似墙一般的背部。唉,谁叫自己长得矮?
“但我要变劣势为优势,化悲痛为力量!”打定主意,小红一阵窃喜,电影中利用坑道打击敌人的镜头仿佛浮现在眼前。
小红的头部作了一次圆周运动,眼睛作了雷达扫描,一切正常!小红开始深呼吸,然后闪电般移出队伍,在队列间滑行,似游击队员在青纱帐中一般。心想:矮也是福,浓缩就是精华!不好,有一黑影挡住去路。定睛一看,吓了一大跳!值日教师仿佛守株待兔一般:“朋友,报上门派与名号!”小红急忙刹车,大脑似奔腾六代高速运算。
忽然想到自己是女生,漂亮的女生!何不利用这一优势?于是小红强作镇定,嫣然一笑:“老师,我
第4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练笔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练笔
天色愈发昏暗了。大片的乌云聚拢在一起,越积越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霎时,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一道亮光闪过,把黑幕一劈为二。紧接着,一场瓢泼大雨伴随着轰隆的雷声从天而降,像是一面水势汹涌的瀑布。加上呼呼的大风,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我站在家门口,久久地伫立着,任凭风吹雨打。我该怎么办呢?胸前的书包被抱得更紧了。
春天到了,柳树伸展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像在空中跳舞。桃花张开了粉红的笑脸,与我们打招呼。一场春雨过后,春笋像小孩一样拼命向上长。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苦涩的石壁,滴水的竹林,都在江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碧绿的江水轻轻地拍打着船舷,就连我自己也在那闪闪绿色之中了。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上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风,矗立在江对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