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3 08:0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设计

张德维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霪()雨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忧谗()畏讥岸芷()汀兰宠辱偕()忘浩浩汤汤()阴风怒号()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语文教学之友》)

第2篇: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学习重点:

1、理解警句的作用

2、流畅的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古代遗流下来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其中有著名的四大名楼--山东的蓬莱阁、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岳阳楼之所以名扬天下,原因是宋代的范仲淹为它写过一篇记--《岳阳楼记》。岳阳楼面对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的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文人墨客们登楼赋诗,自范仲淹作记后更成了历史著名的游览胜地。

那么范仲淹为何为岳阳楼作记呢?

庆历五年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河南邓州。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新修建的岳阳楼将落成,他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根据图意和自己的想象写成了这篇千古名文,使岳阳楼也名扬天下。

二、通假字:具--俱属--嘱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翻译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二、范读课文

三、学生朗读课文,争取达到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本文之“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较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有的是事、景、物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是如此。

二、关于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家庭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范仲淹从边塞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受保守派反对而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

三、全文共分三部份。第一部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及作记缘由,其中有意识地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部分共三段。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揽物之情。作者先点出作记的主体“我”,从“我”的视角描写岳阳楼之景观,渲染出洞庭湖海潮的气势。接着用“然则”轻轻一转,引出了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情怀。

下面作者分两段既写景又抒情,触景生情,一阴一晴,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段:用“若夫”引出阴冷的画面(“若夫”用在段落的开头引起论述),由景及情,情随物迁,生出了“去国怀乡,忧谗未讥”的悲戚,极力渲染因已而悲的气氛。“感激而悲矣”句意味深长,突出了悲的主题。

第四段:用“至若”引出晴朗的画面:阳光灿烂,湖面水平如镜,清清的湖水映着碧蓝的天空,鸟儿在飞翔,鱼儿在游泳,岸边和小洲的花草香气浓郁,青翠茂盛,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水面上闪烁着金光,湖边上响起悠扬的渔歌,接着用“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了“迁客骚人”们的喜悦心情。最后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喜洋洋者矣”收住,突出了“喜”的主题。

以上两个画面是虚写。极力渲染铺陈。

第三部分。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论述,下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情怀,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中心,前面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抒发这一政治理想服务的。

综合分析: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定到岳阳楼的景色,不是为写景,开始写洞庭湖的远景是引子,接着以“揽物之情”有“异”带出两个特定的画面,每个画面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突出表现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种悲或喜都是因“物”因“已”所生,由此便自然转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上来,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有力地揭示了题旨,读来余味无穷。

四、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2、语言凝练“衔”“吞”

五、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对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上的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的悲喜的批评,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对滕子京表示了安慰和归箴之意。

附板书:

作记缘由(修建背景)【叙述】

 ↓

写洞庭湖全景引出“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

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写景抒情】

 ↓

 ╱╲

阴-暗晴-明

↓↓

悲↓喜

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

 抒发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议论)

 卒章见志

第3篇: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

课前预习:

搜集“江南三大名楼”相关资料及有关的名句;回顾作者有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文本,标划生字词,试划分节奏;完成《助学》第47页“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全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

4、体会古人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乊忧而忧,后天下乊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乊忧而忧,后天下乊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设计

钱梦龙

教学目的: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岳阳楼记 教案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

教学目的: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