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第4题
学习型家庭的概念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系统思想、__________”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的。()A.学习型组织 B.优化型组织 C.发展性组织 D.活动性组织 答案:A 2.第5题
下面的家庭关系中属于不可选择的家庭角色的是()A.夫妻 B.婆媳 C.母女 D.翁婿 答案:C 3.第6题
根据前人的研究,把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四种类型的两个交互组合向度是()。A.关爱、权威 B.接受、拒绝 C.支配、服从 D.限制、允许 答案:A 4.第7题
孙辈的父母因故离开家乡,只留下祖辈和孙辈的家庭称为()A.隔代家庭 B.主干家庭 C.监护人家庭 D.留守家庭 答案:D 5.第8题
______岁是幼儿获得自信心的关键年龄。A.2-3 B.3-5 C.5-6 D.6-8 答案:B 6.第9题
孕妇________过量,会影响骨骼的正确发育,诱发畸胎 A.钙 B.脂肪
C.水溶性维生素 D.脂溶性维生素 答案:D 7.第12题
长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一代的过程称为()A.正喻文化 B.并喻文化 C.后喻文化 D.前喻文化 答案:D 8.第14题
在人际沟通的四种基本态度中,最健康的生活态度是()A.我好—你也好 B.我不好—你好 C.我好—你不好 D.我不好—你也不好 答案:A 9.第15题
下列关于家庭功能的观点中,属于家庭的历史功能的是()。A.生育功能 B.性生活功能 C.抚养和赡养功能 D.娱乐功能 答案:D 10.第20题
社会和儿童教养机构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这是()。A.家庭教育
B.家庭教育指导 C.家庭教育能力 D.家庭教育方式 答案:B 11.第21题
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生长环境 B.生理成熟 C.教育因素 D.心理成熟 答案:B 12.第22题
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的方法不包括()。A.示范法 B.讨论法 C.游戏法 D.风暴法 答案:C 13.第23题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它的三个组成纽带是()。A.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 B.家庭结构、血缘和收养关系 C.婚姻、血缘和家庭关系 D.家庭结构、婚姻和收养关系 答案:A 14.第24题
胎儿在母腹内活动的时间是在其形成后的()A.3周 B.7周 C.11周 D.15周 答案:B 15.第25题
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这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A.现状研究 B.相关研究
C.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D.发展研究 答案:A 16.第28题
学前儿童家长必须具备的,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的能力是()。A.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 B.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 C.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 D.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答案:A 17.第29题
孕妇敏感期是指妇女受孕后的()。A.1个月内 B.2个月内 C.3个月内 D.4个月内 答案:C 18.第33题
学前儿童家长指()
A.0-6岁儿童的父母 B.0-6岁儿童的祖辈老人
C.0-6岁儿童的父母、祖辈老人、监护人 D.0-6岁儿童的监护人 答案:C 19.第34题
下列关于家庭功能类别的说法中,属于不为家庭所必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家庭功能是()。A.宗教与政治功能 B.性生活功能 C.抚养功能 D.生育功能 答案:A 20.第37题
1998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发布1998年4月1日起实行的_________,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机构、指导形式、合作部门和指导内容提出具体意见。()A.《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B.《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C.《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D.《家庭教育指导意见》 答案:D 21.第38题
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_____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的暗示表达的。()A.55% B.65% C.75% D.85% 答案:A 22.第39题
与孩子沟通的首要条件是()。A.态度与兴趣 B.赞美与奖赏 C.权威与威胁 D.尊重与技巧 答案:D 23.第43题
1959年11月24日,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A.《儿童权利宣言》 B.《儿童权利公约》 C.《儿童权利法案》 D.《儿童权利法》 答案:A 24.第44题
发展研究属于一种()A.调查研究 B.情报研究 C.质的研究 D.经验总结 答案:A 25.第45题
孩子处于年幼时期,知识经验少、能力弱,为此,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的观点是()。
A.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 B.要求孩子像容器一样接受家长的一切 C.家长不能轻易信任孩子
D.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 答案:A 26.第46题
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斯普林科等人研究认为,_______家长会把孩子全面地保护起来,不让孩子面对任何困难。A.补偿型 B.殉道型 C.爱溺型 D.庇护型 答案:D 27.第47题
在温饱获得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孩子最为突出的精神需要是()A.交往需要 B.创造需要 C.安全感需要 D.探索需要 答案:C 28.第13题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A.身体素质 B.健康素质 C.文化素养 D.心理素养 E.道德素养 答案:A,C,D,E 29.第26题
50-9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发展特点有()。A.普遍性和稳定性 B.多样性和创造性 C.个体性和全局性 D.灵活性和变化性 E.科学性和整体性 答案:A,B,D 30.第30题
幼儿家庭学习活动的形式有()。A.合作学习B.专门学习C.独立学习D.互助学习E.动手学习答案:A,C,D 31.第1题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____________。答案:社会化的人 32.第2题
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________。答案:认识 33.第3题
_________就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间距。答案:最近发展区 34.第17题
我们采纳西蒙兹等学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和_____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等四个主要的教养类型。答案:权威 35.第18题
终身教育的推进是以建立________为标志的。答案:学习社会 36.第19题
亲子游戏的种类包括运动游戏、________和规则游戏。答案:角色游戏 37.第32题
默多克认为,核心家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集团不能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性、____教育和生活。答案:生育 38.第35题
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叫____________,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答案: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 39.第36题
胎教的内容,概括地讲就是音乐、言语和_____。答案:胎儿体操 40.第40题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_________作出规定,即指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诸方面发展的方向及其程度,以形成某种预想的个性结构;二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幼儿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答案:身体素质 41.第41题
著名个性理论家埃里克森认为,乳婴儿期最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就是建立_____,发展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答案:信任感 42.第42题
_______岁是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答案:2至3 43.第16题 联合家庭
答案:联合家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家庭成员比较多,规模比较大,除了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之外还有连襟关系、妯娌关系叔侄关系、表(堂)兄妹关系等等。关系复杂,矛盾多,相互之间自由度较低。44.第27题 学前儿童情商
答案:儿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综合特性,包括儿童的情绪的愉悦性、反应性、表达性和交往的礼仪性、幽默性、融洽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
45.第10题
创造能力的促进与知识的获得是有矛盾的。
答案: 知识和技能,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虽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却有间接的影响。创造能力的促进与知识的获得是没有矛盾的,两者是相互补充的。46.第11题
试论家庭教育怎样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答案:
1、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儿童在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社会准则、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通过家庭的折射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其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2、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前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3、有助于孩子养成顽强的意志,在家庭生活中,只要父母注意利用逆境对孩子进行抗挫教育,就能帮助孩子形成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促使孩子成长。
47.第31题
家长运用暗示提醒法教育孩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暗示提醒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言语上去提示孩子,从感情上去感染孩子,从行为上去引导孩子的一种方法。
家长在运用暗示提醒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与孩子沟通;、2、多种方式暗示;
3、巧妙使用反暗示。
第2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历史传统,在家庭教育方面拥有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许多教育家对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富有真理性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
在古代,春秋时期的《管子》、《论语》、《孟子》、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西汉时期的《韩诗外传》、《礼记》、《列女传》等著作都论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被称为“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这部家庭教育巨著系统阐述了儿童家庭教育的价值、原则、内容、方法以及家长的修养等问题,奠定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继此之后,各类家庭教育专著相继问世,诸多“家规”、“家训”、“家范”、“家戒”等广泛流传于民间。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诵,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近代,我国的家庭教育论著也以各种形式问世。较有影响的是民国初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朱庆澜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它是我国最早以白话文的形式撰写的家庭教育著作,书中对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对当时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专著。该书自1925年出版以来,再版过十余次。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的心理”、“学习之性质”、“家庭教育的教导原则101条”,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向家长说明怎样作父母、怎样教小孩的道理。陈鹤琴先生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探索中国化、科学化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中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绝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最重要的位置上。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先后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规范、政策措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普遍开设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然而,在我国,这门学科尚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尚未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内容,教育学家们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因此,出现一些认识上的不同,也是很自然的,要想给它划定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也是很困难的。
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研究出生至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揭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规律,以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
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之中,应该包括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以,家庭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就是由家长向子女发起的。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重点便是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活动。
自20世纪70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致使生育率迅速下降,独生子女日益增加。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类型的主体。即便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子女数量少(多数家庭为两个子女)、生育间隔时间长,其养育方式也接近于独生子女家庭,因此,本教材所论及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以独生子女为对象。
这本《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我们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一线教师编写的教材。我们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其目的在于:①总结古今中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探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引进国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先进思想,揭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②通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实践,提高托儿所、幼儿园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③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带来的种种失误和弯路。
第3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提纲
第一章 导论
一.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1、四类对象
学前儿童:0-6岁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非亲监护人。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组织管理者: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2、四个过程
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
第4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是人累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广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狭义: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和社会性(2)、亲情性和感染性(3)、针对性和随机性
(4)、连续性和一贯性(5)、权威性和专制性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1)、充分利用家庭优势和社区资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施以多种影响。
(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增强体质。
(3)、激发认知兴趣,提高认知和能力。
(4)、掌握行为规范,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5)、发展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