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0 08:05: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甚多,我读过他的家书的篇数屈指可数,但是我受益匪浅,包括学习、孝心、交友等。虽然背井离乡,谋职在外,但是心始终牵挂着家人,在家信中,他提及家庭成员的健康、诸位弟弟的求学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自己学习的心得,还有教导诸位弟弟如何交友等。

在修身篇中,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全家老幼的身体以及诸位弟弟的学习情况,对于弟弟们的读书,观察其领悟过程,已有所体会,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导方面,他有以平等的身份去教导他们,虽然他们时常向他倾诉读书所遇到的困难,但他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教导他们,鼓励兄弟奋发图强,如果真心求学就不会在乎学习的环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谈及自己读书的心得,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地学习,必须要学会学以致用,追求事物的真理,“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读书要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体现,知一句,行一句;他时时自我反省,对于过失,问题虽小也要惩戒,告诫诸位弟弟要立志读书,学有所成,提升自己的德行,为国效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自己的老师亲如兄弟,不能骄傲自大,“骄傲使人落后,灰心使人进步”,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才会成就未来。是的,他给我上了一堂人生课堂,我如饥似渴地吸取其的日月精华,如同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吸收营养,充实自己,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他的精髓,同时它使我陷入了沉思.....

我问我自己,背井离乡的我已经有两个月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那时候,曾国藩还没有电话,交通不便,他都会时常给家写信,关心全家上下,当收到家里送来的家书时的那种喜悦,体现了他孝敬父母,关心兄弟;而且现在通讯方便,我为什么拿去电话给父母打个电话呢?虽然我非常牵挂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但是我没有亲口给他们说,他们是否能体会到呢?由于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我日渐变得更加沉默,不善于与父母沟通,而父母也是只会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我们没有过多感情上的交流,我没有跟父母当面说过一句关心祝福他们的话,虽然我很想说,但是我没有勇气说,哪怕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唯一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我很在乎他们,关心他们胜过关心自己,我敬爱的双亲大人,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体会到我对你们的爱是如此的深,我虽然没有直接跟他们说,但是我会通过一些行动去体现这一切,我立志读书,用成绩来回报他们,虽然在求学的途中,我遇到了很多坎坷,有时跌得遍体鳞伤,但是我还是拭干眼泪继续前进,没有退缩,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与孤独相伴,与黑夜搏斗。高尔基在《海燕》中写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有时候,我也会急于求成,以致一片狼藉,是他教会了学会耐心去对待,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就问心无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放松过,每天都给自己找来很多额外的作业已及书籍,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德行,学以致用,追求事物的真理,用心去体会,行动去体现。虽然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虚心请教,尊重老师,关心同学,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用人篇中,曾国藩善于观察人才,关心下属,体恤百姓。他告诫诸位弟弟要善待自己的下属,读书时要心平气和,才会有所体会,否则一无所获,做事要坚持不懈,有始有终,要善于虚心请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取长补短;治理军队要有合理的办法,学会与下属患难与共,才能赢得军心,得民心,否则一无所有。他那种宽阔的胸襟,爱民如爱子,为百姓着想,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于利用人才,才能成就了他的一生。是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人才,不善待百姓,怎么能赢得人心,又岂能成就大事呢?只有善待他人,才会赢得他人的爱戴,才会成就自我。

在交友篇中,告诫诸位弟弟要善待自己的朋友,求师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无所获,懂得亲近良师益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待朋友如亲兄弟。是的,友谊就

是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培养,用行动去巩固,友谊如同一坛酒,越酿越醇香。我只喜欢深交,不喜欢泛泛之交,因此,我的朋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好朋友很多,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用真心去浇筑,用行动去巩固,心心相印,只有默默地付出,才会博得朋友的尊重,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利益而损坏我们彼此的友谊。

读过曾国藩的几篇家书已经让我体会了不少,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第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

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第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自己接触《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初中毕业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了解到姑父是曾国藩的后裔,家中自有《曾国藩家书》,也正是听姑父的推荐,自己才对于该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当时并未完成阅读,这个学期上了方老师的课后,不经意见到方老师的书单中有这么一本书,于是在这个学期完成了阅读。曾国藩的一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家书》一般分为七大篇,即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对于自己的启迪也是巨大的。

修身是曾国藩家书的核心灵魂。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晚清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他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一代名臣,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不仅仅是一段功过参半的历史,作为宋代理学传承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独成体系,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深刻哲学道理。其思想的精华,从《曾国藩家书》中可窥一二。

《曾国藩家书》全书400多篇,内容涉猎极广,分为为政、治军、理财、用人、处世、修身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中,尤使我感触良多、受益颇深的便是“修身”篇,细读修身篇,犹如一个长者、一个老师在给你讲述人生道理,如“君子应有发奋自励之志”、“强毅之气,决不可无”、“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应有发奋自励之志”中提到“格物”与“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便是有关弄清事物的原理的事情;诚意,力行之事也,是身体力行的事情。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弄明白事物的原理,而且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这与我们当代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家书家训》近一千五百篇,主要记录了曾国藩从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二十多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我所看的家书版本是从其中选取的近二百封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它们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家庭琐事,有劝勉学业,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等等,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以及其治家、治国、治学、治政之道的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今天一根烟也没抽!开始着去坚持以后的每一天也是如此!每天上下班工作外,还得有个努力的秘密,还有着要坚持着每一天抽两小时来看书,学习新的知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今天电脑的网速较慢,《曾国藩家书》在网上有些卡不出来了,所以呢就到书店去买了本《资治通鉴》,我这人看书的习惯就是前言,目录,一个字不漏的看过去,生怕遗漏了什么精彩的内容。而且是自己花了钱买的书,花钱买书不看或看不懂,不用心去看的话就是浪费资源了,《曾国藩家书》讲的是曾国藩在考科举的时候落榜了,然后外出游走,借钱买了一套二十三史,正好是一百两银子,当时的知县一年的薪水也才30两吧!是曾国藩他爹曾祾书的世交一个知县叫易作梅的人,也就是曾国藩的世叔借曾国藩100两,刚好借了100两买了套二十三史回到家中生怕他爹说他,就在曾国藩烦扰的时候曾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曾国藩家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国藩家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