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10 08:01: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风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三、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定

抉jué抉择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③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二)思考:寻找误解和冲突

1、弟弟喜欢放风筝吗?程度如何?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2、“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3、“我”是如何毁坏风筝的?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伸手折断”、掷地、“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思考: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结果:失败

3、“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五、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精神虐杀”是指“我”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

“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3、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六、总结:

1.本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把全篇抒写感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悲哀、自责、后悔、同情。

2.从作者对待、处理风筝事件中,可以看出鲁迅哪些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善于思考

七、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附:板书设计

风筝_鲁迅

北京的冬天

入题少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天性)

故乡的春天风筝事件:中年感到无限懊悔

衬情补过而不得(永远沉重的悲哀)

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李亮

第2篇:《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过程与方法: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林晓铃

第3篇:七年级风筝教学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以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预习检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词语释义)

三、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七年级下册《色彩的对比》教案设计人美版

七年级下册《色彩的对比》教案设计人美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现代绘画中色彩的对比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分析色彩的对比方法。

2、运用色彩对比方法,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评价能力。【教学重点】

分析文本中的图片,了解补色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教学难点】

分析文本中的图片,了解补色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观察法等。【教 具】

多媒体幻灯片、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方法

1、班级实例导入

2、自然界景物导入(蓝天白云、花坛)

二、绘画中利用色彩对比的作用?

利用色彩对比可以创造出绚丽夺目的色彩效果, 恰当的运用色彩对比可以在一幅画或设计中充分的 显示色彩的魅力,达到鲜明而不失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果园机器人》教案设计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语文下册《果园机器人》教案设

计人教新课标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科技比较感兴趣,想象力丰富,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学生可利用资源少,在前置性学习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让学生阅读《走进机器人》、《科学好好玩系列》,还播放了当今已经发明的一些机器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现有的奇思妙想,自己再去创造和发明想发明的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名称、发明原因、样子和本领”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

3、让学生乐于参与口语交际,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提高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式查找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解一些机器人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七年级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

21《风筝》

鲁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感受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思想启迪。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学过程与方法]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以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