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潮汕春节习俗盘点
潮汕春节习俗盘点
有人说,潮汕过年是在祭拜中开始,在祭拜中结束。其实除了祭拜,仍有许多传统风俗保留在潮汕地区,和飞逝的岁月抵抗,在这流转中保留一份真实温馨的真切美好。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潮汕春节习俗盘点,希望有所帮助!
年前准备
潮汕人在年三十前,会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类:猪肉、鸡、鹅、鸭和鱼组合而成的三牲,红桃粿、发粿(酵粿)、菜头粿、鼠曲粿等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针菜、豆干等组成的斋菜。潮汕人将准备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将分享胙肉等祭品当成是纳福。祭则受福,天经地义。
除夕——团圆饭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早上开始,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准备围炉的'晚餐,全家团圆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团圆饭准备的第一要事是要有鱼,寓意大吉大利的“年年有鱼”;第二是年菜中要有大蒜,将它独自煎炒成二盘也可,或将蒜叶、蒜头混在鱼、虾、肉中蒸煮炒也可,其寓意是祈望来年“有钱可算”,即意味着特有大把大把的银两或钞票可点算,可收入;其三是必须要有鸡或其它禽类,这其中讲究的意思是“金鸡报晓”或“金鸡报春”,是希望下一年有个好的开头。
拜年——新年柑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至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到亲友家拜年,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互换两个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
出门装两个大桔去拜年,在各家各户拜年后,可能这对大桔又会通过别人的拜访,不断转换,又转送到你手上。因此,有人戏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神落天
正月初四“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要到乡中的宗祠庙宇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呾好事,落地保平安”。
第2篇:广东春节习俗大盘点
广东春节习俗大盘点
过年的习俗就有多丰富多彩,说起广东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春节习俗大盘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三十 团年饭、行花街
团年饭可以说是一年下来最重要的一顿饭了。在外打拼的游子,千方百计赶回家,为了就是这一顿饭。大年三十,贴完春联、挂完福字,广东人都会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吃饭,寓意团团圆圆。团年饭上通常都有一些好意头的菜式,比如寓意年年有余的鱼,横财就手的猪手等等。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食”,而在合家欢聚同乐。
以前老人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东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大年初一 斋日、舞醒狮
大年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材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在大年初一,不少乡镇都会举行舞醒狮的`庆典,精彩的狮舞、热闹的气氛,年俗味特别浓!
大年初二 开年、回娘家
大年初二早上,各家各户都要吃“开年饭”。“开年饭”必有“生鸡”(雄公鸡),寓意“有生气”。吃过“开年饭”,已出嫁的女士携同丈夫和子女回娘家,一般携带煎堆、油角、年糕之类的年宵品。
大年初三 贴个”赤口“万事顺
在广东,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而且“初一困金,初二困银”,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垃圾,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
大年初四 迎灶神
年前腊月廿四送灶神升天,正月初四就要迎灶神下凡啦。逢年初四,都是一个请神的好日子。这一天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老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放在下午也未迟。
大年初五 迎财神
“财神到,财神到!”广东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大年初六 送穷神
农历大年初六为马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正所谓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送穷神"是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寄托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大年初七 ”人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广东人称“人人的生日”。人日这天是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日子,同样讲究“人齐和吉利”,在广东人心中,这个节日的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开年。
人们还会有“捞鱼生的习惯”。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广东春节习俗大盘点 篇1
炸煎堆、炸油角
年廿五——开炸 所谓“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万贯”。从谢灶那天起进入年关,各家各户也要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开炸诸如油角,煎堆,蛋散、糖环等广东过节招待客人必备的食品。 如清朝李调元《粤东笔记》所云: “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日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日米花;以粉杂白糖入猪油煎,名沙壅。”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七——扫尘 每到岁末,最忙的恐怕要算扫除了,广东人称之为“扫尘”。 《迎春扫尘鼋鼢》具体展示了“扫尘”的情况: “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扫尘时,家家必备一把新扫把,用来打扫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灰尘,有的地方还用“有尾蔗”(连头带梢的甘蔗)扫一下以求吉利。 在民间也有流行“年廿八,洗邋遢”的说法。
合家团圆
年廿九——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天官赐福”、 “新春大吉”、 “万事胜意”、 “出入平安”、 “恭喜发财”等,按神位张贴。三十团年,宰鸡杀鸭,祭拜天地、祖宗,接财神,卖发财大蚬,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喜迎新岁
年三十——开门大吉 年三十晚守岁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子时(晚上11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在过去人们还会烧“开门炮”。如今人们意识与时俱进,认识到放鞭炮既扰民还会造成空气污染,都选择更相对文明的方式来进行守岁。
开年啦
年初一——吃斋 正月上旬的每一天都冠以名称,如正月初一为“鸡日”,这一天,大家都不杀鸡,就连鹅鸭诸禽都得到荫庇。 所以大年初一人们多数吃斋,不吃斋的也必有一道斋菜,用绍菜(黄芽白)煮粉丝虾米,或加冬菇、木耳、竹笋等,称“罗汉斋”。也有蒸腊肠、腊肉、腊鸭等,但动筷时必先吃斋。年初二——开年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准备好生鸡,斟好茶酒,点燃香烛,敬拜大神、祖先、门口土地天神,鸣放大红炮仗。拜神开年后,一切肉类——猪、鸡、鸭、鹅、鱼均可切食了,意为百无禁忌、万事如意。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相互之间你来我往的穿梭拜年也开始了。
第3篇:春节习俗大盘点作文
春节习俗大盘点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习俗大盘点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快到春节了,街头商店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春节的大幕就徐徐拉开了:
腊月初一
“腊月初一蹦一蹦,不生灾不长病。”这是我姥姥常说的一句话,后来我妈妈也会了,这不现在我也学会了。这一天妈妈买来很多瓜子、花生还有甜甜的爆米花,只是不敢多吃,多吃会上火。甜甜的爆米花在唇齿之间弥漫的时候,享受着来自长辈的祝福,对春节的盼望也愈加浓烈起来。
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有“福寿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