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9 08:05: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人琴俱亡》 教案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

【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第一段

【实词】笃:du(病)重左右:近旁的人,近侍/左边和右边

索:要舆:车轿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而:承接连词了liao:完全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径:一直

卒:zu○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既:已经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 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3、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4、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六、指导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至爱亲情”。(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七、指导背诵。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八、布置作业。

附:板书人琴俱亡人亡俱病笃子敬先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手足情深

琴亡取琴弹不调掷地

恸绝久月余亦卒

【相关练习】:(一)课内阅读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选自(朝代)著名文学家(人名)的《世说新语》。

2、 给加点字注音。

弦既不调()掷()地恸()绝

3、 翻译下列句子。

(1)弦既不调

(2)因恸绝良久4、为什么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5、你读<<人琴俱亡>>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二)课外阅读:〈〈情之所钟〉〉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刘义庆《世说新语》〉

1、 翻译句子:

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2、简“更为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3、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内阅读答案:1、南朝宋刘义庆2、tiaozhitong3、(1)拿王献之琴来弹,可是琴声一直不协调。(2)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4、是因为子猷已无心弹琴,因为此时的子猷终于明白了子敬真的已经驾鹤西去,兄弟之死已不可挽回。5、略

课外阅读答案:1、王戎说:“圣人忘怀于情,最是不与人论及感情。而感情最专注的说得正是我们这些人哪。”2、原因是王戎的一席话说得太感人。3、表达了父子间的深情。

【相关连接】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第2篇:13 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教学难点

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先请一个同学给你们讲一则《高山流水》的故事(让事先准备好的同学伴着音乐讲)。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就是今天学习的《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中告诉我们的。

二、课前热身

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课前要求同学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详见“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材料。课前可印发给学生。)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三、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对话1]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老师归纳补充讲解。

[对话2]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句子,请同学写到黑板上,师生讨论解答。[明确]:

a.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不哭。c.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四、老师范读课文

再指定两名同学读书,音读准,句读停准。最后学生齐读。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

1、自由阅读课文,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对文中重点词句做上标记。

2、四边互动

[对话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并能简单分析的句子: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②“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知音、知己,情深意切。)[对话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明确]因为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亡弟,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弦此时仿佛也有了灵性,明白自己的主人已死,弦音也不协调了。子猷真是悲从中来,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叹“人琴俱亡”,失声痛哭。痛不欲生。

[对话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明确]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六、让学生小结内容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七、延伸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2、补充讲解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

这首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2.)

链接生活

链接:今天,在座的同学一般都是独身子女,从血缘关系上来讲,兄弟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我们经常说“同学如姊妹如兄弟”,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联系自己平时和同学之间相处的实际好好反省。

板书 板书设计:

人亡

琴亡

不悲

弹琴

子敬先亡

“恸绝” ——手足情深 子猷奔丧

不哭

摔琴

第3篇:《人琴俱亡》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学实录

(一)、导入激发情感

师: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自主理解内容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哪位同学能说说对本文作者和《世说新语》的了解?生: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师: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世说新语-人琴俱亡》 教案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手足情深。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父子情深、母子情深都属于亲情。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可见,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体会父母之外的另一种亲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方法指导:

1.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

2.对照注释和学习笔记来记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对这些重点词语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做成“知识卡片”,或记录在笔记本上 【知识链接】 1.文题诠释:

“人琴俱亡”指王子敬死后他的琴也不好使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知己或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2.作家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3.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6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教师行为

(一)问题导引

1.有一个成语叫“高山流水”,相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钟子期和俞伯牙身上的动人故事。谁知道,讲述一下。2.说说自己的看法。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讲的什么。

听故事,可以小组间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教材注释和《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完自主学习,可以成以作业。同伴互帮互学

⑴走近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共话文学。⑵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分36个门类,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其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如今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书中有些故事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人琴俱亡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琴俱亡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