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苦斋记优秀教案
苦斋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常识。
2、品“苦乐观”悟“劝勉意”。
3、体会“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的写法。
重点难点:
品“苦乐观” 悟“劝勉意”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诵读法 点拨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语:我喜欢文科班的学生,你们热情洋溢,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现在我想请你们猜一个人: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精于政治、军事、文化、天文、地理,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最大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学生答:诸葛亮)PPT显示“北有诸葛亮”话说“北有乔峰,南有慕容”那么能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是谁呢?PPT显示:“南有刘伯温”同学们看过电影“刘伯温传奇”吗,如果让二人穿越,相遇在一起,谁厉害?(学生笑)PPT显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个人之见,我认为刘伯温厉害,他让天下统一,那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刘伯温。
刘伯温名刘基,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创开国之基业,立不朽之文学。著有《诚意伯文集》,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卖柑者言》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告诉我们——(学生答: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外表)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苦斋记》,看看他将要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一、朗读文本,扫清障碍: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正音。抽两名学生上黑板,一位板书标题,并解题;另一名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一生板书《苦斋记》 苦斋:章溢先生的书斋名。未能解出“记”
一生板书 “有” 通“又” “ 茆 ”通 “ 茅” “ 楛”通 “苦”
“荼”通“茶” “燕”通“宴” “籍”通“藉”
二、分析标题,补充知识:
教师补充:“记”一种文体。我们以前就学过很多这样的课文,如《桃花源记》等
PPT显示:文人书斋雅趣
师:古人很有雅趣,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个有意义的名字,比如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来反击反动文人对他的诬蔑。
归有光的“项脊轩”有追踪怀远之意。那么本文的“苦斋”有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真相。
三、分析课文,探究文本。
师问:古人说本文“一字而立骨”,全文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呢?
生答:苦
师问:那苦在什么地方,你看到那些苦的东西?(锁定目标,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答:文章第二段。
师:找关键字。
生答:木、草、菜、果、蜜、茶、鱼
师补充PPT显示:木之苦
草之苦
菜之苦
果之苦
蜜之苦 (师补充:人说生活比蜜甜,这里的蜜都是苦的,其他的可想而知)
茶之苦
鱼之苦
师问:为什么这里的动植物都是苦的呢?
生答:因为它们长在高山之巅,四面峭壁
师:那就告诉我们,书斋的环境之苦,那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答:刮北风
师说:这是气候之苦
师问:如此苦的地方,你愿意去吗?
生答:不愿意。
师(笑):你们都很聪明,这样苦的地方,你们不愿意去,可是有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本文有人愿意常住。他是——
生答:章先生
师:找出章先生愿意在此居住的句子。
生答:先生乐游之
师:先生再此感到了怎样的乐?(锁定目标,用原文回答)
生:携童儿数人,启陨箨tuò以蓺yì粟菽,茹rú啖其草木之荑tí实。间jiàn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líng。樵歌出林,则拊fǔ石而和之。
齐读此处,请同学翻译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PPT显示翻译:扫除脱落的笋壳来种植粮食和豆类,还吃一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闲暇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
师问:此处写出了人怎样的乐趣?请同学总结归纳出来。
一生:种植的乐趣。
师:很好,种植之乐,陶渊明先生的“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也不过如此。
一生:吃东西的乐趣。
师:这里主要吃什么?薯片么?
生笑:不是,吃果实。
师:很好,总结为吃实之乐。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也许和他相同吧
一生:还有,游山玩水。
师:很好,为了照应前面的板书,可以总结为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生:还有,唱歌。
师:唱歌?流行歌?
生:樵歌
师:不是他自娱自乐,是与樵夫应答唱和,总结为应答之乐。
PPT显示:
种植之乐
饮食之乐
登山之乐
游水之乐
应答之乐
师问:如此苦的地方先生是怎样做到“苦中作乐”的呢?答案在何处?
生答:第四段
齐读第四段,小组合作探究翻译,并找出中心句,并说出,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的。
生读:中心句—————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PPT显示:第四段的重点内容。翻译重点句子。(略)
师:本段就像一篇小的议论文,看作者用了那些方法来证明观点?
一生:例证法
师:谁得例子
生:膏梁之子
一生:引用论证,引用孟子的.“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师问:注意“苦”“劳”“饿”怎么解释?
生:使动用法
一生补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是引用。
一生:对比论证。井甘以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勾践以尝胆兴。
师:同学们分析到位,这就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结构清晰。
学完课文我们明白了章溢先生的书斋为何叫“苦斋”,更要学习文中“以苦作乐”的精神。本文的主旨就在第四段,从文中你觉得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生:学习苦,不畏苦
师:我小学的大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今天把这幅对联送给你们。
生:把苦学当乐事
师:是呀,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要想出人头地,你就需要比别人更多的付出。
那有哪些吃苦从而成功的人物?
生:爱迪生、姚明……
师: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世间的事往往是一分为二的。贫困虽是人人不愿意要的,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痛苦虽是人不愿接受的,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失败虽是人人不愿得到的,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苦,虽然是人人不愿面对的,但有时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以苦为乐,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PPT显示: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冬雪冰封大地,
春雷定会滚滚而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身陷茫茫沙漠,
希望绿洲依然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一切,
太阳还会重新回来!同学们再见!
第2篇:刘基《苦斋记》
刘基《苦斋记》
苦斋记刘基原文: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4],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5],岸外而臼中[6]。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7],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8],地黄、游冬、葴、芑之菜[9],槠、栎、草斗之实[10],楛竹之笋[11],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12],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13]。其泄水皆啮石出[14],其源沸沸汩汩[15],瀄滵曲折[16],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17],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18]。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19],茹啖其草木之荑实[20]。间则蹑屐登崖[21],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22]。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23],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24],燕坐于华堂之上[25],口不尝荼蓼之味[26],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27],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28],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29],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30],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1],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32],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33],庸非昔日之乐[34],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5]。’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36]。’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37],李以苦存[38],夫差以酣酒亡[39],而勾践以尝胆兴[40],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41],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文章注释:
[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楹:这里指房间,屋一间为一楹。[3]茆:同“茅”,茅草。[4]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5]崿(è):山崖。[6]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7]鲜支:即栀子,常绿灌木。果实可入药,味苦。黄蘖(bò):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药用,味苦寒。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药,味苦。侧柏:常绿乔木,可供药用,味苦涩。[8]苦杕(dì):不详。亭历:也作“葶苈”,草本植物,子可入药,味苦。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药,味苦。钩夭:又名钩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9]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葴(zhēn):即酸浆草,也叫“苦葴”。芑(qǐ):一种苦菜。[10]槠(zhū):常绿乔木,种子可食。栎(lì):落叶乔木,俗称柞栎或麻栎。草(zào)斗:即橡子。草,同“皂”。[11]楛竹之笋:即苦竹笋。楛,这里同“苦”。[12]已:治。[13]槚(jiǎ)荼:苦茶树。荼,“茶”的古字。[14]啮石出:从石缝间穿石而出。啮,同“啮”,咬。[15]沸沸:水腾涌的样子。汩汩:水急流发出的响声。[16]栉滵(jiémì):水疾流的样子。[17]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18]窊(wā):低洼地。[19]启:开辟,扫除。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艺:种植。菽(shū):豆类。[20]茹啖(rúdàn):吃。荑(tí):草木始生的芽。[21]蹑屐(nièjī):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22]拊(fǔ):击打。[23]相为倚伏:互相依存。《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4]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谓精美的食物。[25]燕坐:安坐。[26]荼蓼:指野苦菜。荼,陆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27]重:双层。[28]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舆臣隶。”这里指仆役。[29]艾:尽,停止。[30]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31]御:用。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32]跼(jú):曲,屈。[33]榛莽:指草木丛生的地方。[34]庸:岂。[35]“故孟子曰”五句:语见《孟子。告子下》。[36]“赵子曰”三句:语见刘向《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亦谓孔子语。本文作“赵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误。[37]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38]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39]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40]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41]刘子:作者自称。
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住所。用茅草覆盖的室二厅,坐落在四面高中间低形如筐子的筐山之巅上,筐山在今浙江省的丽水县,山角下有溪水流出。山的四面峭壁拔起,崖石皆苍石,山下多白云,山上多北风。由于风从北来,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们却能这苦的环境中长生着快乐。于是,黄柏、苦楝、侧柏之树,黄连、苦参之草,地黄、游冬之菜,草斗、苦竹之笋,同类的植物莫不到处分布,罗列生长。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采花粉为蜜,其蜜的.味道也是极苦的。山中土人方言称此蜜叫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口感特别的苦涩,稍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干甜,能消暑去热,且能除去燥热心烦这个病。尽管,这里的树产出的茶叶非常的苦,但人们却喜欢饮用它。尽管,这里的由溪水中出产的一种花纹小鱼,模样甚丑,吃起来味苦且辛辣,但可以醒酒。
由于,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甚远,章溢先生又热爱居住于此,使得喜欢同先生交往的友人,深感早出晚归之艰苦和劳累,所以,他们便携带上自己童仆,择室居住。在这里,他们吃在山中收积的脱落的笋壳和自己种植的一些豆类,及一些树草的嫩芽。在这里,他们或是登山,或是临溪,或是围坐在修长的大树下高歌嚎叫。如遇着了唱着歌从山林中出来的樵夫,他们会用石块击打岩石和着歌唱。这些人的所做所为给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快乐,是我们这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章溢先生说:“乐与苦,相互依托。人们只知道乐为乐,而不知道苦也能为乐,人们只知道乐,而不知道苦也是由乐带来的,实际,苦与乐,距离又有多远呢!今有富贵之弟,他们安坐于华美的屋中,口不尝苦菜之味,身体不经农作之劳,睡觉盖的是厚的被褥,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由仆人抬着,他们这样的所有经历,正是人们所说的乐吧。可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跌倒到生活困顿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他们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肠子已不可以承载和充填粗劣的食物。他们早已习惯柔软被子的躯体,早已不可以穿戴逢草编织的衣物。虽然,他们也想过着正常的大众人的生活,可但他们会在这种生活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他们想象苦的树木那般生活,可但他们却丧失了苦树般的生存能力。这不正是由于过去太贪图享乐,而为今天带来的痛苦吗?所以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莫名氏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能吃苦,就是我的乐,而你只知贪图享乐,则就是我的苦。我听说甘甜的井先干涸,紧挨路边而没采摘的李,多是苦李。夫差以酒色亡国,而勾践以尝胆兴帮,无一不是这样的例子吗?”
听完这些话,我悟出了许多,所以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第3篇:《苦斋记》阅读答案
《苦斋记》阅读答案
《苦斋记》出自《诚意伯文集》,这是明代文学家刘基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苦斋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
第4篇: 苦斋记/刘基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的主旨
2.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课文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作者
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元末农民起义时与刘基同辈朱元璋聘用。
刘基(1311——1375),元朝末年进士,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
二、解题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
第5篇:苦斋记原文及翻译
苦斋记原文及翻译
《苦斋记》出自《诚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学家刘基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苦斋记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苦斋记》原文】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
第6篇:《苦斋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苦斋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
第7篇:苦斋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苦斋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苦斋记 明朝 刘基(刘伯温)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
第8篇:《苦斋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苦斋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