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背影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8 08:06: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王朝的背影散文

王朝的背影散文

去往东北,除了十四年的抗日史,还有必定要读的一段是近300年的清史。很奇怪的,严格讲来,清朝属于外族入侵,却不曾有读元史时的轻慢和鄙夷。成吉思汗、忽必烈,铁蹄所到之处,大地颤抖,文明践踏,勇则勇已,毕竟难脱游牧民族的野气。而多尔衮率清兵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为是历史的重演,不曾想,他们就此华丽丽地转身,端坐庙堂,恩威并施,一副长袖善舞的模样。读过那么多年历史,能完整记下历代君主的似乎只有清朝。不记得是谁曾经评价过,“清朝的每一位君主单独拿出来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里都不失为一位名君”。当然,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剔除了宣统的,12岁的孩子,很难说得上有多少治理大业的宏伟志向和过人手腕。然后,细细历数,从皇太极到光绪,除天赋有别外,无一例外的,一概勤勉好学。看其中的代表人物,康熙、乾隆,这祖孙俩虽然有蛮族人统治大兴文字狱残暴惨烈的一面,但骨子里的风雅、睿智却让历代帝王失去颜色。

来到关外,我们是倒着读那段历史的,最先遇到的是伪满皇宫。严格来讲,伪满不是清朝的历史,但因为有了溥仪,似乎跟清朝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以幼主入主中原为开篇,以幼主逊位为结局,这样的`历史呼应多少有点悲凉。如果不是伪满,溥仪应该是清朝十二帝中面貌最为模糊的一位吧,一切都还来不及,留给他的只有偌大寂静得怕人的紫禁城,唯一能做的大约也就是爬上屋顶看看墙外飞翔的信鸽而已。因为伪满,他除了“末代皇帝”的称号外又多了一个“傀儡”的名号。不知道当时是谁选的长春,这个城市,我不喜欢。一下车,光灿灿的日光,炫得人睁不开眼。那个“皇宫”,不中不西,不土不洋,阴郁逼仄,人处其中,一副坐困愁城的模样,我也不喜欢。

车行三个小时,来到沈阳,一下豁然开朗起来,满族的龙兴之地,果然不同一般模样。急于想去看的,当然是沈阳故宫。看过北京故宫,历经两朝修缮,其雕梁画栋、精美绝纶,自然难有建筑能望其项背。但当年看过北京故宫后,立马飞奔想去看的是南京明故宫遗址,当然已是断壁残垣、荒草离离,但依然大爱,因为其简朴和大气。沈阳故宫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我们是从皇太极修建的部分宫殿进门的,一如明故宫,因为是开国,所以还没来得及故弄玄虚,还没学会拿乔作势,一派自然天成的模样。大殿、后宫,简朴得近乎于寒酸,但一律大开大合,方正大气。站在努尔哈赤修建的十王亭前,看大政殿异于常见宫殿的八角造型,那战旗猎猎,铁骑滚滚,杀声震天,势如破竹的阵仗如在眼前。君臣一处办公,这也只有在起事之初才会如此不拘小节吧。于是,所有的起初都有了脉脉温情和肝胆相照,让我们这样的后来人看遍所有的骨肉相残和君臣反目后有了一点点的暖意。大政殿据说就是福临登基之地,当年他有几岁?三岁?六岁?九岁?记不清了。清朝似乎有幼主登基的传统,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宣统,无不如此,但一个个既不荒滛无耻,也不残暴无道,愣是不照着前朝的传统来演,实在也是异数。

沈阳故宫还有一部分是乾隆巡幸时所建,现在并不对外开放,我也并不觉遗憾。自清兵入关后,满蒙一统天下,清朝历代君主的眼光都投向了北方,他们“木兰秋猎”,他们建热河行宫,他们修外八庙。当年去承德避暑山庄时,惊诧于那里的青山绿水和香烟缭绕,一派氤氲山水、慈眉善目的模样,“这些满族人,他们想要干什么呀?!”记得当时曾这样感慨。然后才知道,他们果然是高杆,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我们不仅能在马背上得天下,我们还能下马治天下!”因为这样的政策,沈阳故宫自然不会太过兴盛吧。偶尔回来看看,想想,缅怀一下,保持现状就可以了。

第2篇: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愤恨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这是余秋雨老师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的开篇,也是我感想的开篇。这段话震撼了我的心灵,道破了我的心事。对于清代,我的恨是巨大的。死得不明不白的咸丰,软弱无能的光绪,愚昧却心狠手辣的慈禧,1840,1842,1858,1860,1894,1895,190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烟台条约〉〉,〈〈望厦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人,这些数字与条款所书写的一部屈辱史给中华民族蒙了羞,我以此为耻,恨,由此而生。

我记得余秋雨老师在〈〈道士塔〉〉一文中曾经写到:

恨我不早生一个世纪

我要和你在城楼下

决一死战

。。。

我在看到这首诗歌时也热血沸腾着,我至此也不能忘记余笔下所描写的“王道士”的猥琐形象,呆滞的眼神,口袋里的几个银錠。。。余说他不过是这一出巨大悲剧中错步向前的一个小丑罢了,再多的愤怒再多的恨向他倾泻也没有用。。。

对于这种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个体除了无可奈何便无它

法了。时隔两个世纪,我们的无奈已经上升为恨了。恨得深与浅只是因人而异。

钦佩

在前面已经说过对于一整个清代,情感是复杂的。除了恨,对于这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我还有钦佩之情。因为它还有值得我去钦佩的地方。

例如说康熙吧。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如此年轻就下了决心要把父辈们打下的江山重新梳理一遍,去伪存真。康熙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十六岁干脆利落地除掉了鳌拜集团,二十岁向开始向吴三桂开战,花八年时间的征战取得彻底的胜利。他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一个创业者。他可以骄傲,然而他却不自满。他对内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塞外。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与“木栏围场”便应运而生了。康熙还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结果他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康熙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即便如此,我并不认为康熙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类。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他的人格比较健全,与他相比,许多皇帝都活得太不像样了。他开创的盛世,确实值得我去敬佩。沉思

“今天,我们面对着承德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与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这是余秋雨老师的结语,也是我最后要讨论的话题。康熙开了盛世的先河,雍正又再一步把社会推向繁荣,乾隆做起了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大皇帝。事实上,清朝乃至中国的整体历史悲剧就在乾隆这个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中华帝国的梦幻中中国的历史已经羼杂进某种凶兆。再来就是嘉庆,他为人比较懦弱宽厚,一生都在面对内忧外患,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庄。道光继嘉庆之后,没什么才能,只知道艰苦朴素,一眼望去,这个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气数了。1860年,咸丰皇帝突然驾临承德避暑山庄,原来是来逃难的,英法联军正威胁着北京。他死了后,慈禧出场了,在她身边跟着的小屁孩就是光绪。康熙连同他的园林一起失败了,败在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手里。一个朝代如此地开创,如此地达到全盛,如此地由盛转衰,最后灭亡了,岂不悲哉!

一部清代的历史置于我们的书案上,在它的翻开与闭合时,我们应该多多沉思。。。

徐少莲

第3篇: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精选28篇))由网友 “荷兰妹”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关于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关于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散文集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最为有名。《文化苦旅》曾领“文化大散文”风气之先,作者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的散文,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最获好评,有评论家誉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邓涩难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秋雨先生的散文一贯带有着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他踏入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的一些联想。他从清朝初入中原汉族读书人的反抗开始谈起,着重谈了一下他对康熙皇帝卓越的一生的看法。我想这篇文章核心想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清兵刚刚入主中原时,中原的汉人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把入关的满族人看作“外国的侵略军”,而对灭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对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满了幻想,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把清兵赶出关外,恢复汉人的政权。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满汉两个民族缺乏文化认同。满族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与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散文背影

散文背影

习惯在初八离家,不知道哪一年留下的习俗“七不出八不归”。其实初五或者更早父母已经给我准备行装。几十斤大米咸肉还有很多。我根本不想带,路上实在麻烦。几百里的路程说不定十多个小时还得转车。

从家里到公路,四里泥泞不堪的小路,父亲已经很苍老加上气管炎,走过去都得休息几次。无法回避他坚决送我的眼神,也不认让母亲牵挂。或许春节前他们已经安排此次出行的东西!他们也不知道我到了江南那个城市,还有几十里得转车,路上搞不好还被随车的售票吆喝甚至不干不净的训斥。

“在外不能去做违法的'事情,照顾好自己,如果有困难来个电报,我和你嗲在家你放心,我们还行————”老早起床的母亲给我做好早饭,在我吃饭的时候一次次叮嘱我。此时我不敢去看她的眼睛。四十岁才生我,唯一的男孩子,姐姐都嫁得很远。我不知道行囊中的物品是他们如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王朝的背影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朝的背影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