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让记叙文写得充满人文情怀的要点
让记叙文写得充满人文情怀的要点
一、要写出感悟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限于事实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等等。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一定要注意:
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作为记叙文写作的新材料。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人民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可以先这样问自己: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一想起或提起他(她),最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形象?
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他(她)哪一点?
如果允许虚构,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于他(她)吗?
文章写出来,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上述问题仅是一个框架,写作时还可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经常这样积极地思考,我们就不用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用愁“形象干瘪”了。
总之,写记叙文不只是写人记事,而要从人或事中写出人生哲理,写出独到见解,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感悟,使读者受到启迪。
二、要饱含真情
文章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我们说,饱含真情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去领悟美,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就老了一岁,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他倍感凄凉,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不但不苦恼,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冰心在她的文章中写道,这是母亲的遗传,母亲生过肺病,我也生肺病,也算是一种母爱吧。母女总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冰心老人的这篇文章一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一位是中学生,一位是文学大师,但他们的文章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只有四个字:“感情真挚”。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当然,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要将情感与记叙油水分开,使抒发情感成为一种装饰。
有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都扎不进去,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相反却不断地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更加细心,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情节很紧凑,描写也很生动,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了抒情、议论,使主题不断得到深化。比如,在第四次针扎进去,“一股鲜红的血涌了出来”的时候,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读者读后深深地知道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啊!
三、要富有文采
描写细节要逼真,刻画人物形象要丰满。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让读者读过之后就像亲眼见到了一样;叙述某一事物,要让读者一看就立刻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等。但是,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主观地认为读者一定会知道他写的事,认识他写的人,因而细节一带而过,丝毫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问题也不难解决,只要作者增强描写意识,写作时时刻刻想到要把一个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别人,这样,写起来就会做到生动形象了。
文中要有“点睛之笔”。记叙文的主体是记叙,但也需要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因为这种议论(抒情)如处理得好,就成了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文章的内涵增加了韵味,即增添了记叙文的“文采”。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叙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并未就此停止,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夜我没睡,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我们还不能原谅他,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
这时,我望着外公的遗像,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升起变幻,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充斥整个天地间,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特别是最后几句,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而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第2篇:让记叙文写得充满人文情怀的方法
让记叙文写得充满人文情怀的方法
一、要写出感悟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限于事实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等等。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一定要注意:
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作为记叙文写作的新材料。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人民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可以先这样问自己: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一想起或提起他(她),最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形象?
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他(她)哪一点?
如果允许虚构,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于他(她)吗?
文章写出来,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上述问题仅是一个框架,写作时还可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经常这样积极地思考,我们就不用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用愁形象干瘪了。
总之,写记叙文不只是写人记事,而要从人或事中写出人生哲理,写出独到见解,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感悟,使读者受到启迪。
二、要饱含真情
文章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我们说,饱含真情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去领悟美,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就老了一岁,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他倍感凄凉,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不但不苦恼,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冰心在她的文章中写道,这是母亲的遗传,母亲生过肺病,我也生肺病,也算是一种母爱吧。母女总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冰心老人的这篇文章一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一位是中学生,一位是文学大师,但他们的'文章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只有四个字:感情真挚。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当然,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要将情感与记叙油水分开,使抒发情感成为一种装饰。
有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都扎不进去,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相反却不断地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更加细心,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情节很紧凑,描写也很生动,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了抒情、议论,使主题不断得到深化。比如,在第四次针扎进去,一股鲜红的血涌了出来的时候,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读者读后深深地知道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啊!
三、要富有文采
描写细节要逼真,刻画人物形象要丰满。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让读者读过之后就像亲眼见到了一样;叙述某一事物,要让读者一看就立刻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等。但是,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主观地认为读者一定会知道他写的事,认识他写的人,因而细节一带而过,丝毫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问题也不难解决,只要作者增强描写意识,写作时时刻刻想到要把一个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别人,这样,写起来就会做到生动形象了。
文中要有点睛之笔。记叙文的主体是记叙,但也需要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因为这种议论(抒情)如处理得好,就成了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文章的内涵增加了韵味,即增添了记叙文的文采。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叙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并未就此停止,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夜我没睡,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我们还不能原谅他,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
这时,我望着外公的遗像,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升起变幻,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充斥整个天地间,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特别是最后几句,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而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第3篇: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韩俊蓉
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让学生懂得自尊、自信、合作、诚信等品质,让学生学会自律,学会负责,学会适应社会,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活动。
1、开展礼仪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接受的是“保姆式教育”,生活中任性自私,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礼让。面对这一现状,我校便以开展礼仪教育为切入口,转变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开展礼仪教育,教师是最好的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均可以感化学生,转化学生。每天早晨
第4篇:让记叙文充满人文情怀的中考写作技巧
让记叙文充满人文情怀的中考写作技巧
一、要写出感悟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限于事实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等等。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一定要注意:
1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2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
第5篇:让科技拥有人文情怀作文
让科技拥有人文情怀作文
2016年太原市二模语文作文教师下水作文:让科技拥有人文情怀
围棋博弈的人机大战,以机器的获胜而落下帷幕,人工智能的利弊,引发了争议。但我想的更多的是,科技背后的那份渐行渐远的人文情怀。
围棋对弈,被列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而今,当人类与一个冰冷的机器,只争技术的优劣,只论智商的高下时,那份弈棋时的淡泊宁静的心境,那份“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怀,又该置于何地?
科技的发达,让通讯变得便捷,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优美诗句,很少能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情谊万钧。
科技的进步,让农耕变的机械化,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能吟诵出“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辞章,很少能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苦楚。
科技的演变,让社交变得多元,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唱出“对影成三人”的独处情
第6篇: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有感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摄影图片进行情感教育
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朱 军
2006年12月3日,一只可爱的流浪小猫被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个学生残忍地摔死在100多位同学的面前。这个事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发人深思。北大学生杀猫、复旦学生“虐猫”和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等一系列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事情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所呈现的不纯粹是法律意识淡薄,更体现的是人的同情心的泯灭,悲悯情怀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情感教育的薄弱和人文关怀的缺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和人文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如果说以前的生物教育脱离了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
第7篇:让语文充满人文关怀(八年级)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内容提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