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一漫笔高二作文
天一漫笔高二作文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又一次站在了天一阁的大门前。带着一种期盼,又似乎是一种亲切,我跨入了门内。
我不明白自己在期盼什么,却知道亲切从何而来。这已是我第五次到天一阁了。身为宁波人,这样的次数算不得多,而每次的拜访,都能带给我全新的感受。
这第五次的拜访恰逢假期,大批游客拥入了天一阁。耳边导游的讲解显得极为聒噪,游客的大声喧哗更令人扫兴。天一阁里本不是这样的。于是我想起了曾经的那些宁静氛围。记得那是夏季的一天,我忽然想念天一阁,于是去了一趟。在那次的拜访过程中,我几乎没有见到什么游人。我静静地走着,体会着天一阁特有的气质,那种将书香墨韵融入小桥流水的巧妙结合。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像寻访古迹一般亲近一个恬静美丽的地方,感悟其中诗意,而又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机会并不多。毕竟,有太多的好地方被冠以“旅游名胜”之头衔,它们的倩影被小卖部的遮阳伞所掩盖,它们的文化内涵被千篇一律的导游解说弄得四分五裂,它们原本拥有的矜持在游客的喧闹声中荡然无存。记得当年在拙政园,我满怀欣喜地想要欣赏江南园林,却不得已随着旅游团走马观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而在天一阁,我能够从容不迫,闲庭信步,这的确是一种享受。
其实,我这次想去天一阁,却是因为惦记桂花。秋天,桂花算是天一阁的.一大特色。东明草堂前面有两株桂花树,年代已经很久远,依旧是灿烂满枝头。漫步园中,空气里不光有桂香,还夹有古木、青草的芳香。天一阁本身的所在就很特殊。它与许多的旧房子一起,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边静静站立。这片建筑群面积很大,从西门口一直延伸到月湖。其中小巷纵横,古宅也不少,似乎有许多名人故居。当月亮升起,月光笼罩着这片建筑时,这头的天一阁与那头的月湖,便仿佛缩短了距离。月湖的柔波,如同荡漾在橘黄灯光下微微展开的古籍封面上,涟漪舞动处,文化与历史悄然出没。这一切,与天一阁的书香四溢是多么契合。因此,即使望不见月湖的小洲,天一阁也自能夜夜凭栏对湖光。不知在天一阁中望月是什么感觉。我总想,照在天一阁中的那片月光,不该是轻柔的,也不该是过于皎洁的,它只是“清辉”,清亮又清冷。当一轮残月悬于空中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坐在藏书楼前,在月光下注视天一池,或是一遍遍地读那副对联上的字句:“抱残守缺,犹傲公侯。”
这是下联中的八个字。残,正是天一阁内心的那个字。月光之所以要清冷,月亮之所以为残月,皆是由于这“残”的内心。我说不清这到底是为什么,以我不高的悟性猜测,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代代天一阁人的一种自嘲。当年,范钦将财产分为两份,次子选择了万两白银,长子范大冲则选择了天一阁。此后的各代守阁者,也都循着范大冲的脚步,走了一条与世人不同的道路。他们都饱读诗书,却并非为了考取功名;他们也有萤窗雪案、青灯孤守的岁月,但只是为了研读、整理。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的社会里,这样的一种状态显得颇有些“特立独行”,自然也就招致质疑和讥诮。泛黄的书页,在世人眼里是残;为藏书不惜变卖家产,孤守着一座书楼,这在世人眼里更是残。也许就在这讥讽风行的背后,天一阁人将它转变成了自嘲,更转变成了自适与自豪。正是如此,“抱残守缺,犹傲公侯”的字样才显得格外醒目,其中的坚忍与淡定在几百年之后仍让人感动。
今日的天一阁,其实已是人去楼空。当年的万卷藏书,如今被放置在新的藏书楼中;而当年的藏书楼,如今也只是空对着天一池,静待过往游人的观瞻罢了。遥想曾经的书香浓郁,心中多少有些怅然。不过,也仅是稍纵即逝而已。书在与否,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感觉上的差别。若是书卷仍在旧址,便又多了一种厚重感与历史感,少了一点物是人非之叹,如是而已。记得看到过一句话,说湖是城市的眼睛,有湖的城市是幸运的。那么我想,藏书楼的存在,更为城市的心添上了美丽的一笔。傍湖的藏书楼,是历史的馈赠,是时间的造化。
第2篇:灯下漫笔高二作文
灯下漫笔高二作文
青灯一盏,素纸两张,又可以对着无尽的绿格子随意挥洒了,自由的世界无拘无束,天地自在我心中。当幻想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古籍中栩栩凸现时,当我把心中一切隐秘的情感托付予他们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至今都没有停止那优美而典雅的生活。
当世人在探究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欣赏维娜斯迷人的丰腴体态时,我眼前却时常出现中国古代仕女的影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蛾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好词的评价,不仅“骨秀”更兼“神秀”.凌波微步、月露花影的仕女比起蒙娜丽莎来说,多了几分纤弱,多了几许灵秀。
当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今天千万情侣为之昏厥的时候,陆游与唐婉的曲折恋情却更让我怀念。当那对被世人奉为精典的忠贞情人双双殉情,一了百了时,陆游却不得不在当初“红酥手、黄藤酒”的柔情蜜意中苦苦挣扎,“错、错、错”、“莫、莫、莫!”,有相思之苦的感情才有质量,这比起“生要同床、死要同穴”的决绝更让人回味。
当我们从早到晚研究English,把和外国人眉飞色舞地攀谈几句天气引以为荣时,我却醉心于华语的凝练、简约、隽永。打个比方吧,华语中的一个“郎”字用英文则要说ahandsomeboywithoutagirlfriend,如果“郎”仅仅是帅气而没有结婚的男子,那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英文又怎样还原这个至情至性的美丽画面呢?当我们不得不赘语连篇地表达一个简单的念头时,唐诗宋词,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藉。
然而今天,华语是否真的到了虎落平阳的境地,我们还能拥有那把华语晤谈境界推到极致的阵阵茶香吗?笑容只能在脸上凝结,心底卷来绵长的慨叹。
曾记否?那个属于中国人的时代——大唐帝国。她是诗的国度,更是中国古代繁荣的顶峰,这使得唐诗以神韵和气象胜。盛唐是如此的优美而典雅,比起当今欧美强国所炫耀的那种新富赤裸的刺亮,盛唐的语言优势与心理优势互为表里,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子民所应当具有的尊严与骄傲。
曾记否,唐宋时期外国人争学汉语,尤其日韩文化,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派生。一部日本古典文学著作《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的诗歌达九十余处之多,第一回《桐壶》更是有赖《长恨歌》而成立,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化,沉浸在近乎虔诚的顶礼膜拜中。
然而,曾几何时,岁月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我们陷入了尴尬之中,——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特别是语言文化的大国却至今无一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尽管李敖说:“我们不为诺贝尔奖写作。”尽管那仅仅是一个11个瑞典人评出的文学奖,我们可以不在乎,可是,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诸如日本的川端康成蜚声世界时,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的骄傲在哪里?当外国人要到日本赏樱花、品茶道,欣赏穿着和服,登着木屐的日本女子,并称之为“东方文化”时,有多少人明白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心情,有多少人愿意去体味登高时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苦楚,而中国人自己又有多少对日本女子的温良恭顺嗤之以鼻,却在满街毫无个性的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个性?一个连自己民族的文化都可以抛弃的人何以谈个性?这样的所谓时尚,无非西方文化的劣质拷贝。我怀念,怀念那红袖添香的温柔,我渴望,渴望那芙蓉出清水般的清纯,我期待,期待那刚出土的战国编钟,重新唤醒远祖的精魂,千年的文明。
可悲的是,不仅地球那边的外国人,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霓裳羽衣,我们的老子、孟子、庄子?有几个人了解寂寞濠梁的含义?又有谁真正领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一次与友人闲聊,当我感慨现在的演员演不出一种英雄气质,当我看到怒发冲冠、横眉瞪眼的“英雄们”举起大刀阔斧,摇摇欲坠时,我说,我想念霍去病,这位27岁就英年早逝的英姿少帅。朋友愣愣地问我:“霍去病是谁?”——我无言以对,当一个人的偶像被人如此发问时,我能说什么?
当我们的国产优秀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无人问津时,一位日本商人以800万买下版权却在日本狂赚1000多万。日本娱乐刊物评价:“人、山、狗,独特的视角,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是否,一定要我们的文化在某个强国获得认可重视时,我们才会戴起眼镜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是否,只有那艘装饰华丽,异国情调十足的'泰坦尼克号才能赚走我们大把的眼泪而那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不能在我们浮躁的心底卷起一点点的涟漪?
我迷失,我彷徨。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无法融通的,就像你无法想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何会写出一篇关于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文章。同样,就像曹雪芹之于莎士比亚,孔子之于苏格拉底,孟子之于柏拉图,荀子之于亚历士多德一般。也许这个多元的时代会让他们有了一些跨越时空、国界的联系,但是,这样统一的另一面是绝对的对立,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证明:浩浩荡荡的五千年与小河淌水般的几百年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等同的。
我醉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流连忘返,我不可自拔。不在乎她是花开在中国而果结在了他乡,我只沉醉于花的圣洁、芳芬、高雅以及在绽放时淋漓尽致地释放生命的激情,那是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愿望与追求和渴望灿烂的写照。
山那边邻国的一位老人说:"你的花的浓郁芬芳里弥漫着如今已成梦境的岁月的声声叹息——那已消亡的世界的眷恋情深的哀思,你的轻风里满载着已从人类语言中消失的古老的爱的传奇。
让花儿永远美丽。
第3篇:冬至漫笔高二作文范文
冬至漫笔高二作文范文
冬至将临,天总阴沉沉的,一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四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一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四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天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景色,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天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天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天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境,不象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象孙寿故意做的“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天,那时的冬天比现在要冷些,一到冬天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凉的。那个时代不象现在有空调,电取暖,甚至水暖
第4篇:灯下漫笔高二范文(19篇)
一些琐碎的细节自然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结论。总结应该客观真实,尽量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干扰。总结范文的阅读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灯下漫笔高二篇一
a.课时安排:11月26日共1课时。no.68。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口试)。
二、说理性、哲理性散文概说。
散文,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学体裁,自有其“永生”的诀窍,读散
第5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
第6篇:天一联考高二范文(13篇)
总结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是未来规划的基础。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修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相信可以为大家提供帮助。
天一联考高二篇一
第一个喝茶的人,尝到了人间至醇的清香;第一个登上阿尔卑斯山的人,领略到了世间至英伟的风景;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人,得到了世上的荣耀与财富;第一个推开神秘之门的年轻人,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与提拔。
人生就是如此单纯而直接,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能欣赏到朝阳的第一缕阳光。
敢为人先的勇气能成就一个人辉煌的事业。台塑大王王永庆出身贫寒,却能成为台湾首富,靠的就是他敢为人之不敢为的勇气。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依然变卖自己全部资产并全力投入塑料生产,成为台湾第一个生产塑料的人。虽然他失败了,但孤身一人的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凭着勇于尝鲜的信念一路拼搏
第7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
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第8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
教师 板书 :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