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闻》之三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新闻》之三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合集8篇)由网友“破裤子又调皮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新闻》之三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新闻》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 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活动
查资料、说了解
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知识链接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新闻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之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自主预习,问题导引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查工具书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
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
(2)解释词语展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可从顺序、详略等角度考虑)
三、赏读课文,揣摩语言。
朗读并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谈出感受。
(小组交流朗读感受,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然后准备班级交流。)
例如: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可以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四、做课后题
五、研读课文,说发现。
※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细读文本,提出你认为有价值或不能解决的的问题。试着为自己的问题分类,如:知识类、内容类、结构类、感情类、写法类、拓展类等。
我的问题
(不少于三个)
小组问题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导学与训练6-13题
预习
六字诀:
查划写
记练思
学贵有疑
乐在解惑
校长寄语:自主、合作、探究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王玲
篇2:《新闻》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 、 、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 、事件的原因、 、 。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 、 、 、 。其中 、 、 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 ) 豫( ) 荻( )港 芜( )湖 溃( )退 歼( )灭 要塞( )锐不可当( ) 星宿( ) 绥靖( ) 阌( )乡 杜聿( ) 明 阻遏( )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锐不可当
二 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5、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编制: 使用时间
《新闻两则》导学案 NO: 2
班级 小组名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一、检查复习
二、合作探究
1、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 导语:
主体:
2、在文中画出新闻的结构层次。
3、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5、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7、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①②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效果监测
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梁钜
篇3:《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 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自学导航】
1、 处理生字词
2、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 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 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 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 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 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 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强化训练】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 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 勇善战 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归纳总结 】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板书设计】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目标达成:
1、 通过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2、新闻的结构
【创境激趣】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视频
【自学导航】
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 月20 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结构的划分
【合作探究】
1、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 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 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 道,此处简略交 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 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 在 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而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强化训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归纳总结 】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 无可挽回。
【板书设计】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与结果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3、把握战争的主题。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 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创境激趣】
横渡长江图片、视频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时代背 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 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自学导航】
1、熟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重点指导: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合作探究】
1、学生交流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 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 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 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强化训练】
1、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 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 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归纳总结 】
1、整理字词
2、整理文章的脉络
【板书设计】
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三峡》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课题:三峡( 2课时,第 1课时)
制作人: 凌岚 审核人:赵小倩 ( 年 11月 24日)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三.知识链接
作者郦道元及三峡资料,见P191课下注释。
四.课文理解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 夜分( )不见曦( )月。
阅后回答:
1、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 和 。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写山 、 。
3、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 )阻绝( )。或( )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
御风不以( )疾( )也。
阅后回答:
1、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2、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你想到谁的诗?
4、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句?
5、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采用 手法,通过“ ”、“ ”的航行描写以及“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
6、归纳这段主要写:
春冬之时( ),则( )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
绝t(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
峻( )茂( ),良( )多趣味。
阅后回答:
1、春冬之时,三峡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2、描写夏季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6、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请从文中找出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7、归纳这段主要写: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
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故(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后回答:
1、文段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第一段)。用“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第四段)。
归纳这段主要写:
㈠、理解性的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3、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
㈡、课文内容理解
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3、阅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4、全文是按先 后 的顺序来写,描写四季景色时,主要突出夏水的
,春冬之水的 ,秋景的 。
5、“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水“清”; “荣”;山“峻”; “茂”。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 的感受。(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6、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用原文回答)
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9、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篮子
篇7:《台阶》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台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台 阶
学习目标:
1.学会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特点及意蕴。
学习难点:
通过文中父亲一辈子修筑台阶的经历和心理的变化,可以感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的代表意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完成拓展延伸及练习。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我查阅,我知道
本文的体裁是 ,作者 , (时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2.我积累,我拼读
凹凸( )( ) 水凼 ( ) 硌( )一下 涎( )水 揩( )干 括n gà ( )( ) hū( )嗒 biē( )住
:微小而不值一提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合作探究
读一读: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1--5”段,为全文营造情感氛围。
2.学生接着读“6---文末”段,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自主学习自行巩固。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参考格式)
父亲因为觉得 而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父亲 (过程)造起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造好了,父亲却 。
想一想:
我们能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理清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思一思,议一议
挑选最令你感动的情节,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悟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说说你的长辈们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奋斗拼搏的经历。选择一至二个最令你感动的场面,声情并茂的讲给同学们听听。
自我检测
收集一些生活中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并用心去体会其多重含义。
例如: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第 二 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2.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 ,全文用 “ ”来贯穿全文的。
合作探究
读一读
一、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读一读并讨论
1.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你以“父亲是一个 的人”说一句话
二、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说一句话。
想一想:
文中的“我”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情有哪些?
思一思,议一议
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你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他(她)最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我的 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她)总是 。
自我检测
以“我最敬佩的 (爸爸、妈妈、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正确组织文中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杜成
篇8:三峡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三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通过投入情感地诵读体会出三峡的美,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其次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等。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图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当堂背诵课文。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
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那迷人的风采。(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这段画画展示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三峡) (多媒体介绍三峡: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中国 10 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 192 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峡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又具有人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千百年来她牵动着迁客骚人的情愫,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
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朝代) 学家,课文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峡、 峡和 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献 ( ) 飞漱( ) 长啸( ) 属引( ) 【小结与导入:】学生做的好,及时肯定,不好,强调好预习要求。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对本文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出示目标(课件)。
三、读一读
1、三峡美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下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一下。(利用课件图文声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注意读音和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
1)节奏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t/多生怪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语气: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第一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第四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2、个别读 要求学生及时指正。
3、挑战性读 除读音、停顿外还要有感情。
4、齐读课文。
5、自由读 结合课下注释, 理解文意。
【小结与导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
6、检查读的情况 分组完成,组内合作。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盛) 哀转久绝(绝:消失)
7、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分组进行译文,互相交流,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与导入:】以上内容通过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想一想
1、找出课文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请展开想象,用“我爱三峡的 ,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你眼中的三峡之美。
例如:我爱三峡的 水 ,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背一背
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背诵竞赛,争取当堂背诵。
1、自由朗读成诵。
2、个别背诵。
六、教师小结
《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宏,分写特征分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飞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三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表现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七、布Z作业
1、查找三峡的相关诗词或图片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研读课文,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
1、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感情。
2、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一、查一查 温故知新
1、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⑥或王命急宣 ⑦不以疾也 ⑧ 虽乘奔御风
⑨哀转久绝
2、个别背诵。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思考问题: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a.先写山,后写水。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2、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a.写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首句交代峡之长,又交代山之连,再从俯视和仰视正面写山之高,最后从侧面写特定条件下三峡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三峡山之高的特点。
b.写水--主要抓住三峡四季的水来描写。
先写夏水--大水猛涨、水流湍急;
再写春冬--素湍绿潭、景色秀丽;
后写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3、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夏天水位上涨,因而水流湍急,更能体现三峡凶险的特点,因此第二段写夏季江水。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描绘,与冬春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高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5、探究语言特色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 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 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春冬之景,从色彩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动静结合写景的是 , ;俯视角度写景的是 ,仰视角度写景的是 。 最能概括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
教师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确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来表现三峡的美。作者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写得是否也很漂亮呢?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用 “《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话的主要内容可能有:
(1)《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 “绝t多生怪柏”这是仰视。
(2)《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3)《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三峡》真妙,妙在意境丰富,你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奔放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清幽美;”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这是凄婉美。
三、展一展
1、比较《早发白帝城》和《三峡》,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
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
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学生谈读后的感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江三峡的雄奇秀美及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保护长江、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教师总结
郦道元笔下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
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
界奇观。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建设者用智慧改造三峡,我相信将来三峡的动人画卷上,一定也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
五、作业
(两题选做一题)
1、将文章改写成一篇描绘三峡绮丽风光的现代散文。
2、昔日三峡因郦道元笔而美丽,今日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结合课文,请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给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三峡地貌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雄壮美
夏水--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清幽美 热爱 赞美
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凄婉美
朱媛君
第2篇:《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5、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使用时间
《新闻两则》导学案NO:2
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一、检查复习
二、合作探究
1、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导语:
主体:
2、在文中画出新闻的结构层次。
3、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5、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7、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①②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效果监测
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梁钜
第3篇: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新闻两则(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目标达成:
1、通过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溃退()
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回肠荡气
2、新闻的结构
【创境激趣】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视频
【自学导航】
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第4篇:《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