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7 08:07: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外国诗两首九年级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九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 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 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达了 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 《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 《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 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 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 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 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第2篇:外国诗两首(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4--17页。前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后首是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作,描摹了静谧夜晚的美景,诗中透出清凉祥和之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4.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5.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5.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3.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难点

1.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突破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3.寻找英文诗原文,了解外国诗的多种译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

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

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蛐》。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标示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

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中是否有最喜爱的诗句。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西有什么不同。

的结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

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

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间是如何联系起来。

6.再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何理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解济慈的感叹。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 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

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

况及其诗歌流派。

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

做标示。

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

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

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

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

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

希望了解的信息。

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

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

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

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

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

受。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

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

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

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

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

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

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

突出?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

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

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

他同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

会诗人对蝈蝈鸣叫的感情。

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

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

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

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

的叠印。

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约分钟)

l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次配乐范读。 1.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

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

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

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

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

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

冬来写。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

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

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

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

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

体会。 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

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

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

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

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

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

体会。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1.学生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让学生自由想象当自己想到夜时,头2.大胆想象,当想到夜时,自己头脑中

脑中会出现什么景象?使其与诗人会出现什么景象?

笔下意象对比,由此学诗。

3.从对诗中动词、形容词的挖掘和诗人3.学会从诗本身和诗人的生平介绍来

生平介绍两个角度,对比学习两首诗对比学习诗歌风格的差异。

的不同风格。

4.对比学习不同译诗的风格。4、再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和课后的《蝈蝈与蟋蟀》,体会不同译诗给人的不周感受。

5.对比学习英文原文诗与译诗的差5.大声朗读英文诗《OntheGmsshopperandt}leCdcke》,感受英文诗与中文译诗的差异。

一、拆分、联想法学诗(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

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

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

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

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

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

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

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

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

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

题的答案。 lr.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回答由“夜”想

到的种种。

3.配乐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4.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

等)。

5.带着问题再读《夜》,并通过给景物连

线,弄清诗人的情感思路,回答这些

景物给人的感觉。

二、对比学习。拓展学诗(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

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

1.回答:前首诗是热情,体现的是大自

然动的一面,后者是大自然静谧的一

面。

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

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

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

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

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

区别。(多读)

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

2.回答:《静夜》更多的是从写虚角度来

描绘夜,《夜》更多的从声音--静谧

角度突出夜的特点。

3.可以通过听教师讲,也可以通过自己

找的资料自己总结,答案不限。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

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

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

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

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 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

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

有所体会就行。

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的音韵,

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

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与提示: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大地的诗歌”。诗歌在诗人的

2.《蝈蝈与蛐蛐》英文诗

OntheCrasshopperandtheCricket

--JohnKeats

Thepoetry0fearth,isnever,dead:

Whenallthebirdsarefaintwiththehotsun,

Andhideincoolillgtrees,avoicewillrun

Fromhedget0hedgeaboutthenew-mownmead;

ThatistheGrasshopper’s-lletakesthelead

IIl81LiTllnerluxury。一hehasneverdone

Withhisdelights,forwhentiredoutwithfun

Herestsateasebeneathsomepleasantweed.

Thepoetryofearthisceasingnever:

Onalonewinterevening,whenthefrost

Haswroughtasilence.fromt}lestovethereshrills

TheCricket’ssong,inwarmthinceasingever,

And8eeni8t0oneindrowsinesshalflost.

TheGrasshopper’samongsomegrassyhills.

3.诗歌对比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第3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王海云

教学设想

这两首都是属于托物言情的诗歌,即借助日常的普通事物,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并引发出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把握泰戈尔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的特点。可以采用朗读法、研读法和比较阅读法等方法,加强朗读和感悟训练,初步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简要导人新课。

2.作者介绍。

(1)莱蒙托夫:参看课文注释。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作家。幼年时期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爱好文艺创作,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他在长达60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代表作有抒情诗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外国诗两首(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诗两首(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