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优秀三游洞导游词
优秀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阶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见到“陆游泉”了,陆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边崖壁石缝间,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诗人陆游来三游洞在此取水煮茶,饮后味极美,乃题诗于潭边岩石上,而得名“陆游泉”。
第2篇:三游洞导游词
千古文人留遗韵-----三游洞风景区
《三游洞》宋陈岩
清风披拂藓苔痕,洞里仙乡万古春。
有路尽通尘世客,来游何独是三人。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光临千年古洞---三游洞。我是大家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三游洞,如果一路上我有什么讲不清楚的话,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答。祝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鄂西著名的文物胜迹和游览胜地,是国家A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朋友们,站在大门处,抬头可看见大门上有“三游雨霁”四个大字,它是由书法家肖克书写的。“霁”是指雨过天晴的样子,这就告诉我们雨过初晴是三游洞景区最美的时候,被誉为宜昌古八景之一。
●陆游泉
进了大门之后,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里有一小道倚栏而下,临溪处有一小潭,宋代诗人陆游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煮茶,他品茶后,写下了“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的名句,虽是在赞扬浙江的日铸茶,但实际上是赞扬了下牢溪的水质之好。后人称此陆游泉。
●碑文石刻
三游洞号称三峡洞穴之冠,但此洞本身并不以洞内景色称道,而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取胜。大家可以看见整个三游洞景区,名人墨客所题写的碑文数不胜数,据史料记载,以楷、隶、篆、行、草各体书写的壁刻和碑文原有100多件,现尚存宋代以来的四十余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史料。请抬头看看这幅对联,上联是“一洞凌虚佛自在”,这句是说三世界有难了我再来此世外桃源修身养性,另一种是说世间游洞的位置处于悬崖峭壁之间,环境优美,乃世外桃源自有佛在此修炼得道。下联是“万方多难我重来”,这句呢,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外面有难了我要出来拯救世人,普渡众生。到底哪种对,您自己说呢!再看这个小洞上的题刻,上书“鬲凡”二字,意思是古人把三游洞喻为人间仙境,与凡间隔开,所以进了三游洞,也就进入了仙境。为什么“鬲”字没有耳旁呢?据说仙界中的仙人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因此耳朵也给掩盖起来不要了,一般凡人是做不到的。
●革命遗址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当时坚持抗战的国民党湖北省政府移至恩施,三游洞为秘书处,至今洞壁留有记载。而面对日寇暴行,爱国名将冯玉祥将军,愤然地在洞旁写下了“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不共戴天”十八个大字。土地革命时期,这儿曾是中共鄂西特委和宜昌中心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内的“道士”是我党地下交通员。1958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为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乘“江峡”轮考察三峡大坝坝址时,曾沿着陡峭小道,攀登绝壁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裂隙和斑痕,对三峡大坝的选择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为三游古洞增添了光辉。
●三游洞来历
现在我们右手边的这个洞就是三游洞了,它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正如清人鲁先榜描述的“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三游洞洞室开阔,宽23米,深30米,高约9米。它是古代地下水沿岩石层面不断溶蚀,并经过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至六亿年。
进入洞室,有三根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内室中间塑有三个人的塑像,中间那位执笔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左边那位是他的弟弟白行简,右边那位是大诗人元稹。三游洞的得名就是和这三位有关。“夷陵有夷山,夷山有名洞。三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在唐代以前,三游洞虽美,却“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了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大诗人白居易在前往忠州(四川忠县)任刺史的途中,在夷陵遇到文学家元稹,恰好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也同行,于是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他们先在下牢溪荡舟饮酒,忽闻山间泉水“叮咚叮咚”的声音,他们便爬到山腰,忽然发现了这一天然溶洞,三人兴奋之中竟在洞中玩了一个通宵,在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于洞壁之上,三游洞由此得名,这就是人称的“前三游”。到了宋景德二年(1005年),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途径宜昌时,也游览了三游洞,各题诗一首于洞中,史称“后三游”。
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挥毫留念,留下大量诗文题刻,使三游洞成为名家荟萃之地。1981年,古老的三游洞修复开放,让游人访古探幽,身临其境,重现唐宋风采。
各位朋友,在长江三峡两岸的岩壁上留有千年古栈道,但我们每次都只能远观,而无法登临,今天我就带大家在三游洞亲身体会一下走栈道的味道,真是“不走不知道,一走吓一跳”,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呢?
●至喜亭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叫至喜亭,它始建于宋代,现在看到的此亭是1983年搬迁后新建的,是三层仿宋建筑,高23米,是为纪念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而建的。至喜亭原为峡州太守(今宜昌)朱庆基始建,后屡建屡废,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时,写下了《峡州至喜亭记》,才使其声名大振。至喜者,“船至此而皆大欢喜”,从前峡江航道风高浪急,暗礁密布,有“三峡自古不夜航”之说,行船能从三峡冲出来,简直就是九死一生,当地老百姓出南津关,见到此亭就知道自己已逃出了鬼门关,故至此而喜。
●张飞擂鼓台
再往前行,只见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得名。石台为圆柱形,台径约8米,上面塑有张飞擂鼓石像,塑像高6.4米,重约百吨。只见“张飞”左手按腰上佩剑,右手按鼓上双槌,面江而立,英姿飒爽,充分展示了这位勇往直前的猛将军的风采。
●南津关
站在这里,你可以一睹雄伟的葛洲坝,在这前面就是南津关了,它是进入三峡的第一道天然门户,也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三峡第一关”,它和瞿塘峡的夔门是三峡的两个天然门户,大家可以以西陵峡口为背景来一张“三峡之门”的留影。现在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在临江的悬崖峭壁上有“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几个摹刻大字,这是我们的陈毅元帅所题,他用一个“壮”字准确地概括出长江三峡的特色,并鼓励和激发人们到长江三峡来旅游。而这几句话,现在作为三峡旅游广告用语而被广为传诵。
●楚塞楼
从此道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了。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在一楼大厅您可以欣赏到春秋时期的古乐器-----编钟奏出的悦耳音乐,这里的一组编钟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古墓中出土的,三楼还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女尸及各种文物。
现在给大家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不妨到处参观一下,可千万别忘了留影。在大家欣赏完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后,三游洞的游览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有照顾不周之处请多多谅解,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开心!
第3篇: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游洞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游洞导游词1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们好,欢迎加入西陵旅行社举办的旅游团,我是大家本次之行的导游——覃导,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市10公里左右。三游洞的名字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一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后三游”。
好,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旅行。首先我们来到陆游泉。据地方记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澈的泉水,他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有加并留
第4篇: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游洞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游洞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林导游。欢迎你们来宜昌的.旅游胜地——三游洞,很高兴和你们在三游洞度过美好的时光。
我先来介绍地点吧,三游洞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陆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游洞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唐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
第5篇: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发现这个“天生一洞”。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
第6篇:三游洞导游词优秀范文
三游洞导游词优秀范文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游洞导游词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游洞导游词优秀范文1
三游洞是宜昌著名的风景区。星期天,我来到三游洞,首先我看见门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蜀巴荆楚之间有此奇观”下联是“白苏黄而后游者其谁”。今天我就是个后游者。
一进大门用青石板铺成的梯子上有许多像宝塔一样的“震旦角石”。据有关专家考证,发现这是一种古代生物的化石属于软体形,距今已有4.4亿多年了,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沿着石梯往前走我看见了许多摩崖石刻,在三游洞室外耳洞的左侧的石壁上,醒目地存留着冯玉祥将军充满悲愤和爱国之情的隶书题刻:“是谁杀了我们的同胞父母和兄弟。”这是冯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