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观《美丽心灵》有感
观《美丽心灵》有感
有句俗话说,要成功先发疯。同样,古时的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许纳什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其成为天才之前要饱经磨难,饱受考验。
《美丽心灵》讲的是,历史上一位伟大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的生平传记。看完之后,我认为作为经济学家或者更多的称之为数学家的纳什,其生平可以用天才和精神疾病来概括。
让我们来看一下约翰·纳什的光辉史:1928年出生在美国;1950年,也就是其二十二岁时,创造了博弈论的原型;三十岁时就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另外,其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他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看一下他的成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一个天才,但是,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曾经备受考验,或许可以说他之前是疯子。纳什就是天才和疯子的结合体,电影中的画面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纳什的不同方面。
虽然纳什在数学、经济学中卓有建树,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算得上一个弱者,因为不善交际而常被人嘲笑、侮辱,但这也许还是容易接受的,严重的是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经常出现幻觉、幻听,可以说他已经到达了疯子的边缘,也可以说,此时的他就是一个疯子。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经过磨练的人总会性情坚韧,增加别人不具备的能力。纳什是幸运的,在其人生的艰难时刻,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也遇到了好心的医院和医生,正是有这些人不离不弃的帮助,他从疯子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许这部电影取名美丽心灵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褒扬纳什的妻子及周围对他给予帮助的人吧!
“美丽心灵”的另外一个含义也许是要告诉我们纳什之所以没有被病魔打倒,很大的原因是来自他心灵深处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他。他在患病后,总是无法分清幻觉和现实,但是庆幸的是他有一定的自制力,在亲人的关怀,在医院不懈的治疗的同时,他自己内心深处也有一个信念,他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者精神疾病。在被病魔折磨的同时,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破罐子破摔,他始终配合治疗,始终坚持不理会幻觉中的那些人和事,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老年时幻觉中的人和物还会时常出现,但此时的他已习以为常,已不再理会他们,依然坚持配合治疗。或许可以说,纳什的事业上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的努力,而与病魔斗争取得的成功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自身的力量。也许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外,古时也有名人言: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不得不说这些名言之所以为名言,是因为他们的总结很精准。也许就如纳什一般,他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他自身。幸运的是,他战胜了自己,当然也战胜了疾病,自然也就到达了增益其所不能的境界。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有巨大挑战时要首先战胜自己,相信来自自身心灵深处的力量是无限的。战胜了自己,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做过疯子还怕天才离自己很远吗?
胡朋晓
会计学1502班 20***
第2篇:观《美丽心灵》有感
A Beautiful Mind
印象最深的便是您讲的有关博弈论的那节课,记得当时您举了个例子,有关小猪和大猪吃食的博弈,觉得颇为有趣。但当时并不懂得博弈是什么,紧接着看了《美丽心灵》,您推荐的这部电影,超喜欢里面纳什那个角色的人物形象,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博弈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课下查找资料,使我了解到虽然博弈论目前主要应用在经济领域,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博弈。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经济贸易,小到今天早上某个人的突然生病。下面浅谈我由博弈论引起的小小联想。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某个人可以看作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看过一本有关博弈论的书,书中说,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我想是这样的。由此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小例子,某一天一个人丈夫觉得应该是自己妻子的生日,但又不能
肯定:如果是妻子生日的话,他可以送一束花,妻子会特别高兴;他不送花,妻子会埋怨他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妻子生日的话,他可以送妻子一束花,妻子感到意外的惊喜;他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妻子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妻子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丈夫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美丽心里的主角——纳什,他的“纳什均衡”大概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吧。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此句引自一书)例如,小猪和大猪吃食的故事,大猪要同时考虑到自己和小猪去按铃的后果,小猪同理也要考虑到自己和大猪。由此可见我们在与另一个“什么”(无论这“什么”是人还是物亦或事情)博弈的同时也要受到对方的影响,这应该也是博弈的魅力所在吧。
漫想结束。很喜欢您的教学方式,特别自由。如果课上能再多举一些与同学们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我想会更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坚持不懈的给大家推荐好书和好电影,我想对于感兴趣的同学,会受益匪浅。
第3篇:观《美丽心灵》有感
观《美丽心灵》有感
篇一:观《美丽心灵》有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做做白日梦。比如想想如果自己中了500万什么的之后生活会多么美好,比如想想如果哪天自己当了领到之后一定不能像某某领导那样做事等等等等。而我们这些所谓的‘白日梦’,所想象的内容大多都要比现实状况要更好。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美丽心灵》这部电影中,纳什的妄想内容同样与切身利益、个人需要和安全密切相关。说白了,这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平时大家开玩笑的时候总是会说:“迟到了,提心吊胆的进办公室,一边默念:领导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让自己能够坦然面对心里压力的减压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如果使用过度,是否就真的会干扰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其实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这样告诫我们,不要总给人贴标签,心理疾
第4篇:观电影《美丽心灵》有感
观电影《美丽心灵》有感
人生中,有一种东西总会打动着我们,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带给我们火炉般的温暖,那就是爱。它如源源不断的活水,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从此,心灵不再枯竭,浑浊了。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美丽心灵》,我的心就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影片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为原型,记叙了纳什从研究生到获诺贝尔奖这一感人过程:纳什是个孤儿,不合群,没朋友,所以他很孤独。但他是个数学天才,他21岁便得出了博弈论,推翻了150年来老不刻薄的经济理论。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他事业与爱情双收之时,他竟被查出早在他读研究生时便患有精神病分裂症分裂症会使无论再聪明的人一辈子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往往幻想出根本不存在的人和事,分别出真假。治疗服药会让人无法正常思维,这无不相当于给数学家判了死刑。纳什每次都偷偷背着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