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是现行课程改革教材高一年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说学情分析及对策
结合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学习热情较底和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际。
对策:1、需要正确的引导,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2、充分挖掘本节新的学习资源,结合乡土地理和网上资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成长。
三、说教法和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布鲁纳教育理论强调,要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这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因此结合教育理论和我校的学生实际和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
导读法
读图分析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和读图分析法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绘---结—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课时安排
powerpoint——展示主要图表,教学程序。
Flash动画------呈现生动的案例。
黑板和粉笔——书写板书提纲,呈现知识结构。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授课策略:
妙景导入,激发兴趣,享受知识快乐
基于学科,超越学科,探讨真实世界
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现实社会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学生活动
参与想象,激发兴趣,与教师共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海水的大规模运动——洋流。
设计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第二模块:以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构建知识(15分钟)
问题设置播放“洋流”录像。
设问1:怎样的海水运动才能成为洋流?
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设问2:①图上红、绿两色箭头各代表什么洋流?
②怎样区分寒流和暖流?
展示“洋流与海水等温线关系图”。
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设问3:这么复杂的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洋流形成的过程。
设问4: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设问5:洋流在流动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改向?
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提起有关信息,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回答
设计依据
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第三模块:归纳总结绘制简图(10分钟)
问题设置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洋流模式图”
1.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注意东西岸的洋流有何不同?)
2.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也注意观察东西岸的洋流运动方向。)
3.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以回归线为中心,洋流运动方向怎样?还有其他大洋与其类似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提示:注意纬度位置确定,可以利用0度、30度、60度纬线。)
动态调整1、用课件展示相关图表。2、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依据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
第四模块:案例分析学以致用(7分钟)
问题设置
运用实际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收集情况或生活感受,说出海水的运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动态调整
设计依据课前布置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提供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及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第五模块:例题示范、突破难点(8分钟)
问题设置
选择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典型习题供学生思考,并进行精心评析。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知识基础上,思考相应习题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讲解相应习题,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六模块: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探究活动
海水运动是大规模的,能量不但是巨大的,而且无污染。设想如何才能充分收集利用海水运动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
开展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第2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第3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文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
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
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
第4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必修一第三单元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广东 朱桂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目标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01 更新时间:2009-8-6 22:00:46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3.解决
第5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1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
[要点梳理]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
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
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
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
③寒暖流的
第6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熟记主要洋流名称。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