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一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 (3)相与..步于庭中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4分)
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
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联系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东坡志林》 苏轼
二、(1)念 / 无与乐者
(2)怀民 / 亦未寝
(3)盖 / 竹柏影也
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
3.清澈透明 4.只是
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2.整体把握
(1)从
第6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