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光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5 08:07: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青岛版科学认识光课件

青岛版科学认识光课件

青岛版科学认识光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欢迎参考以下课件,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学策略: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来完成对光的认识,并采用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论证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蜡烛、激光器、水槽、带有小孔的硬纸片(3片)、吸管、小孔成像实验盒。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你们会做手影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个?我也来做一个?像什么?

2、(教师离开屏幕)现在怎么没有了?

3、谈话:看来要做手影离不开光。那么我们这些课就来认识光好不好?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如果我们要研究光,你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问题提示,明确研究的对象。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汇总。

3、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三、假设猜想,制订方案

1、我们首先探究“哪里有光”,有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呀?(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的概念。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光进行分析归类。)

小结:像太阳、萤火虫这样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提问: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镜子呢?

小结:月亮、反光的镜子等都不是光源。

师:这些光源中日光、闪电光、萤火虫光、水母光属于自然光源;夜晚灯光、电焊光属于人造光源。而选择萤火虫光、水母光,说明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生物也可以发光,它们是生物光源的代表。(课件演示。)

2、了解光的作用。

师:不管是哪种光源,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你觉得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光呢?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师播放课件概括小结。)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生产上、医疗、军事等方面都需要光,光带给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光,世界将一片黑暗,人类将无法生存。

3、猜想光的传播路线。

光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而人类利用的最多的自然光源就是太阳光,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我们对太阳怎么赞美都不过分,你能给大家画一个太阳吗?

你们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太阳吗?你为什么这样画?圆代表太阳的形状,那这些直线代表什么?直线表示太阳发出来的光。你为什么不画成曲线?哦,你认为太阳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太阳发出来的光向外走的路线我们称为光的传播路线,从这幅图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光是沿着直线向外传播的?让我们再联系生活现象猜想一下,光可能会沿什么路线传播呢?

教师出示各种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图像,透过树林缝隙的太阳光,夜间车灯的光束,探照灯射出的光束等。(课件演示。)

谈话:看了这些光传播的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学生汇报:猜想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你们有这么大胆的猜想,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呀?那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呢?小组选择你们感兴趣的猜想,利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多,设计的方案好,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方案的步骤,和所使用的器材。)

四、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A激光器的光束在水中可以呈现出清晰的直线传播路线。

提示:如果光束不清楚,可以向水中加一点牛奶,效果会很好。

B利用3个在一条直线上的带孔纸板,看烛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提示:移动一下纸板,还能看见烛光吗?试一试?

小结:通过实验观察激光器在水中的传播路线,以及通过3个纸板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来观察到烛光的实验,找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据。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光沿直线传播引起了许多现象,其中有一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学者韩非,在他的书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张画。三年以后,画匠告诉他:“画成了!”他一看,八尺长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层漆,什么画也没有,便大发脾气,认为画匠欺骗了他。画匠说:“请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他半信半疑,照画匠的话去办。果然,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和往来车马的图像,好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尤其奇怪的是,画上的人和车还在动,不过都是倒着的!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秘密都在那块木板上,木板上有一个小孔。

现在你想不想亲自做一下小孔成像的实验?我们把蜡烛点燃,让这个装置前面的小孔朝向蜡烛的火焰,移动后面的小盒子,看看纸屏上会出现什么?你们看到了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

小结:对,就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火焰上部发出的光穿过小孔照射到纸屏的下部,而火焰下部发出的光穿过小孔照射到纸屏的上部,成了一个倒像,现在你明白了吗?同样生活中所以会看到影子也都是因为光只能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六、自我评价,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书中的表格自主地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2、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实验、假设、游戏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得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其实关于光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和现象,希望我们课后继续探究,相信你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第2篇:小学科学认识液体课件

小学科学认识液体课件

液体是三大物质形态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科学认识液体课件 ,欢迎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猜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辟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利用谜语导出要研究的范围。

2、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水属于什么样的物体?

3、学生回答:“液体”。

★板书:“液体”。

4、引导学生提问:象水这样的液体的你都知道哪些?

5、学生汇报各种液体。

6、大家知道很多的液体,那么这一节课就在你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

二、因势利导,引入探究

1、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液体你都想研究哪些问题?

2、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提出了关于液体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小组内的汇报纸上。

4、教师引导学生,大家提出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现在请你门小组商量一下,选出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来研究,当然你若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也可以研究。 (学生有的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

5、请同学们自己来谈一谈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6、到前面的用具超市来选择小组研究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告诉学生要做到文明选择。

7、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8、在探究的活动中他们了解到:

☆不同的液体重量有轻有重。

☆每一种液体的流动速度都不一样。稠的液体流动的速度慢,比较稀的液体流动的'速度快。

☆液体能够蒸发,蒸发的速度不一样。

☆液体会流动,而且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的表面有一种力量。(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表面张力)

☆液体能够热胀障冷缩。

☆把纸巾放到有颜色的水里我们发现,液体会向上爬。(老师告诉学生那是液体的毛细现象。)

教学活动过程:

1、自愿结合小组,教师随机进行调配。(六个组)

2、提出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指导)

3、自选用具。(创设超市的情境,学生根据所需来选择用具)

4、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使学生感受自身的价值,乐于投身科学研究。

5、分工明确,做好记录。

6、随时和同伴交流个人的收获和看法,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印象,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所以孩子们都必须独立思考,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进行评价。探究到这,你有什么收获!

三、承上启下,拓展探究

1、根据孩子们的经验,大家猜猜看:把一枚硬币放在倒满水的杯子里,水会流出来吗?

2、当学生发现和自己所判断的不一样时,他们会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究。找出你判断正确的理由和根据。

教学片段赏析:

1、交流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小组汇报:我们小组最想研究的问题是各种液体流动的速度一样吗?我们小组需要用的实验用具是:滑板、各种液体。实验方法是:倒一倒,比一比。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各种液体流动的速度不一样,洗洁剂流动的速度最慢。水流动的速度最快。

▲这个时候第四小组的同学马上反驳:我们小组也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和实验方法和他们一样,但是我们发现豆油的流动速度最慢。

△当时我所关注的是学生最后所发现的结果:液体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当出现这样的矛盾时,我急忙说:“大家最后看到结果是不是一样呀,学生当时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也马上点头说,“是”。

2、交流研究过程中成功之处:

师:你可以先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我们用天平称了称,发现油比水轻。(有的同学还在举手)

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做过之后发现油比水轻。

师:现在我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他小组愿不愿意来帮助这两个小组。

(问题调动其他小组的积极性)

A同学提议:你们每种液体的重量一样吗?

B同学提议:你们的天平是否水平?

C同学提议:你们使用的工具一样吗?

D同学提议: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实验的方法,我认为首先要把各种液体的重量统一,然 后分别把它们倒在烧杯里,等一会看变化。到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谁轻谁重了。(男生非常得意的汇报着)

师:可能刚才你们有的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够严密,现在你们借鉴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意见,重新实验。(其它小组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

学生(高兴地)接受任务。

师: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齐答):水比油重。

3、交流研究过程中与以往教学不同之处: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看样子大家都认识很多的液体,那我们今天就在你们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液体。

师:关于液体你都想研究什么?

生:液体的流动速度一样吗?

生:我想知道液体倒在一起会怎样?

生:液体有形状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液体蒸发的速度一样吗?

生:我们对曲别针放进水里的实验很感兴趣,我们想做进一步的研究。(上学期在我们也能做科学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演示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对书上的把纸巾放到水里,观察纸巾的变化感兴趣,我想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想知道水、蜂蜜、水的重量是不是一样?

………

师:为了便于研究,现在请你们小组自愿结合成研究小组。

(学生开始寻找自己研究的伙伴)

(小组确定之后)师:大家现在把桌子上的托盘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

生(兴奋地)说:“记录表”。

师:谁来说说上面的内容。

生:问题、实验用具、实验方法、发现。

师:现在请你们小组选出你们最感兴趣的一到二个问题,然后如果你还有感兴趣的问题,你可以继续在组内提出来,进行研究。看看哪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最多,研究的方法最多。

(学生们表现出非常自信的样子。)

师:老师看了一下,现在各个小组的记录表填写的差不多了,我们马上就可以实验了,但是老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注意安全。

生:同学之间要合作,不能你争我抢。

生:在小组内要分好工,有秩序的进行实验。

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生:要仔细观察,不明白的可以和同伴交流,也可以问老师。

生:要注意卫生,实验的用具要管理好。

师:同学们说真好,那好,现在你们就可以拿着记录表到前面的用具超市来选择小组所需要的实验用具,请大家注意一定要做到文明选择。

4、总结学习的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呀!

生:我知道了水的表面有一种力,叫做表面张力。

生:我知道了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生:我知道了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感于动脑筋,要想清楚在做。

生:遇到问题就要想解决的办法,和同学要多交流。

生: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

第3篇:小学科学认识固体课件

小学科学认识固体课件

固体是物质的一种聚集状态。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有比较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质地比较坚硬。小编收集了小学科学认识固体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

学生准备:几种固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班科学认识梯形课件

中班科学认识梯形课件

梯形(trapezium)是指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班科学认识梯形课件 ,欢迎阅读。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2、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 长方形娃娃 梯形娃娃 各种图形。

3、幼儿用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空白没涂色的)活动过程:

一、感知梯形的特征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科学认识光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认识光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