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品质》说课稿
《品质》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质》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简析
《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特点和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流利读文,准确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2、学习作者精巧的描写艺术,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3、理解标题的双重意义,从小说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中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每一次出场,细读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提炼人物形象。
难点: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法设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独立掌握。”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方式:
1.合作探究,让学习自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广泛、深入、感同身受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多角度探究。
2.多样阅读,关注人文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关于本文题目“品质”无疑有双重含义;对于格斯拉的死因,也会探究到多重含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应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阅读,积极探寻文本意义,建立个性阅读体验。
三、学法指导
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设定如下:
1.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本文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学生鲜有耳闻,需要在预习环节用心查阅资料,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2.自主合作探究。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科学正确的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依托于教师的良好的问题引领,本文情节一波三折,但线索清晰,主旨虽深刻但只要用心研读“卒或有所闻”,因此,要有意识地设置能激发兴趣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广泛争鸣,求同存异,合作讨论取得基本共识。
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有人说: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我认为,读是前提,思是重要保证,议是提炼和总结。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要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文字中,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本文可以细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格拉斯几次出场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不加刻意雕琢却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描写艺术,值得品味和研读。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本文,根据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章特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资料精选,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复述了解——提出问题,精读细节——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2)具体程序
根据设计思路,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资料精选,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贤者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用生命护卫公正的良知,如文天祥;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准绳,恪守着人性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来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请学生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本文作者生平及主要创作。
要求每个发言者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出最重要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复述了解
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1)请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速读归纳:文章叙述了我和格斯拉先生的几次见面?
3.提出问题,精读细节
(1)仔细阅读作者与格斯拉兄弟七次见面的情形,品味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描写艺术。
第一次:(3-8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2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3-22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3-28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9-35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6-43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4-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完善板书)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作者分七次来描述人物,有什么好处?
运用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有助于读者全面立体构建人物形象。
七次见面,各有侧重,丰富了情节和人物内涵。增强可读性。
4.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3)文题“品质”有什么双重含义?(完善板书)
(4)对于格斯拉的坚守,你赞同么?作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5.小结: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6.板书设计:
诚实敬业
热爱手艺
恪守职业道德
鞋品一流
品质
诚实的底层劳动者
人品一流
第2篇:《品质》说课稿
《品质》说课稿
《品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三的《品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品质》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是“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
本文适宜我们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入探究,得以思想、情感的碰撞与感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本专题教学要求与学情,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透过平实语言的讲述,让学生体味到靴子高品质背后的伟大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抓细节来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交流探讨,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底层人,也重视对人格的塑造。
(三)教学重难点
文章通过“我”与鞋匠格斯拉为定做鞋子而打了若干年交道的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位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老手艺人的感人形象。显然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歌颂、赞美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所以,学习中重在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深刻地感受格拉斯作为一个鞋匠具有的恪守职业道德、视质量为生命、视顾客为上帝的高尚品格,体会小说以“品质”为题的内涵。基于这一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深刻体味在平淡中所透露出来的光辉品质。 二是抓住文本细节,激发学生解读人物形象,使学生从心底生发一种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敬重。
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文文体是小说。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现在的中学生阅历较浅,又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难以深刻了解底层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三)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自主悟读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这个环节主要运用“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从小说语言入手,抓住人物核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活动探究法
这篇小说不难不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广泛、深入、感同身受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多角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体验反思法
杜威说:“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所以在学习中让学生谈感受、写人物简介、写类似格拉斯的人物的事迹,不仅使他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引导他们去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境况,让学生从底层劳动者身上看到坚韧的道德力量,看到闪光的品格。
(四)学法:立足文本,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将按照“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的教学模式来处理本文。
(一)课前布置预习
1.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思考:请用一句话概述格斯拉的人生故事,不超过50字。
(二)课程设计
本节课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拓展练习。
1.新课导入:他来自民间里巷,历经时代变迁,他用质朴彰显价值,用生命书写品质,在理想的道路上执着地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坚定地行走,他用独特
的方式演绎自己的手艺人生。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格斯拉。让我们走进文本一起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
(设计说明: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体会小人物带给我们情感上的一次震撼。)
2.自主学习:(结合预习内容一起解决)
(1)学生读后面对面交流各自最感动的段落。
(2)从文中找出依据,分别分析靴品和人品。
(设计说明: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情感。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深刻地感受了格拉斯作为一个鞋匠具有的恪守职业道德、视质量为生命、视顾客为上帝的高尚品格,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小说以“品质”为题的内涵。引导学生概括格斯拉的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他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
3.合作探究:
(1)这么好的鞋匠,最终却是饿死了,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原因:第一方面,资本垄断,机器化生产的大工厂的`介入;
第二方面,社会风化、人的观念的变化。
个人原因:靴子经穿,花费时间长、顾客不愿意等
只管做靴子,从不登广告
用最好的皮革
亲自做
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经常断炊
(2)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设计说明:一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便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学生说的应该很全面了,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4.精讲点拨:
问题:仔细阅读作者与格斯拉兄弟见面的情形,试找出来并仔细品味。 第一次:(3-8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2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3-22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3-28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9-35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6-43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4-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设计说明:让学生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学习作者朴实无华的写作风格,深刻体会“高尔斯华绥好像把鞋匠的本质嵌到文字里去了”。 可提示学生在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情感是真实的,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
四、拓展训练:
1、从世俗的观念看,鞋匠格斯拉属于“底层”人物,作者对人物倾注了尊重、同情、赞颂的感情。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发言)
2、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会小处着手描写人物)(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拓展,使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子:人物特别奖“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跟周围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让我们像格斯拉一样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虽平凡但不平庸。因为我们深知平凡的人如果有着伟大的人格,他定能发出底层的光芒,照耀人类历史的苍穹。
六、板书设计:
诚实的底层劳动者:诚实敬业
人品一流:恪守职业道德
品质
鞋品一流:美观 耐穿
七、评价建议
八、资源开发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3篇:《品质》的说课稿
《品质》的说课稿
《品质》一文告知学生要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品质》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简析
《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
第4篇:《品质》说课稿大全
《品质》说课稿大全
一 、 教材简析
《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特点和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流利读文,准确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2、学习作者精巧的描写艺术,通过文本解
第5篇:《品质》的说课稿
《品质》的说课稿((精选15篇))由网友 “白泥”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品质》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品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三的《品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品质》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是“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这篇小说写于19,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
本文适宜我们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入探究,得以思想、情感的碰撞与感悟。
(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