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三衢平山亭》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4 08:06: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折桂令·三衢平山亭》阅读答案

《折桂令·三衢平山亭》阅读答案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久倚栏杆云与山平,一勺甘泉,四面虚亭。隐隐浮图,层层罨画,小小蓬瀛。随月去长空雁影,唤秋来高树蝉声。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②峥嵘。

(选自《张小山乐府》)

【注】①三衢:指浙江三衢山。②剑气:宝剑的光芒。后常用以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

(1)请简要概括三衢山这一景物的特点。(2分)

答:

(2)“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峥嵘”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三)(6分)

6.(6分)

(1)(2分)

高耸入云;如画如幻。(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

流露出羁旅飘零的.悲怆;又抒发出面对清澈明净的天空,积极进取不甘平凡的豪情。(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2篇:《 折桂令归隐》阅读答案

《 折桂令归隐》阅读答案

【双调】折桂令归隐 (元)汪元亨

叹天之未丧斯文,剑气丹光,酒魄诗魂。名利秋霜,荣华朝露,富贵浮云。看青山、玩绿水,醉田家瓦盆;采黄花、摘红叶,戏庄上儿孙。随分耕耘,过遣晨昏;竹几藤床,草舍柴门。

13.【双调】是作品的。(1分)

14.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的叹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

B.斯文在作品中是指儒家推崇的道德文化传统。

C.剑气丹光、酒魄诗魂描摹了作者的豪气和才情。

D.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15.作者是怎样表现归隐之乐的?(4分)

参考答案:中阅读答案网整理

13.(1分)宫调

14.(2分)A

15.(4分)评分要点:(1)艺术手法1分,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3)语言1分。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如观赏美景,与邻人交往,劳作休息等,表现出归隐生活自由闲适的乐趣。

第3篇:折桂令译文

折桂令译文

译文本指经过翻译这种行为由一种文字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文字形式的.文字。另指一种书刊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折桂令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桂令

汪元亨

二十年尘土征衫,铁马金戈,火鼠冰蚕。心不狂谋,言无妄发,事已多谙。黑似漆前程黯黯,白如霜衰鬓斑斑。气化相参,谲诈难甘。笑取琴书,高访图南。

[注解]

火鼠冰蚕:古代传说中两种珍奇动物。用火鼠毛织成的布火烧不坏。用冰吞织物制衣,入水不湿,入火不炼。见旧题晋王嘉《拾遗记》。宋苏轼《徐大正闲轩》: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此处谓久经夏暑冬寒。

气化相参:谓阴阳二气参互变化。

谲诈难甘:意谓奸诈的官场难以甘受。

图南:即陈抟。

[译文]

二十年来辛苦作战尘土满征衫,铁甲战马金戈铜戟长年伴身,戎马生涯不惧酷暑严寒。心不乱出谋略,口不乱发妄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折桂令九日诗歌阅读答案

折桂令九日诗歌阅读答案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折桂令·春情》赏析

《折桂令·春情》赏析

徐再思引(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以下为您带来《折桂令·春情》赏析,欢迎浏览!

折桂令·春情

元代: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译文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

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

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赏析

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平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折桂令中秋赏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折桂令·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张养浩。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前言】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诗人张养浩所创作的散曲。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注释】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泠泠,清凉之貌也。

③银汉:天河。

④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赏析】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折桂令·三衢平山亭》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折桂令·三衢平山亭》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