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3 08:08: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

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hūshìchènshānōuzhōuluǒloùzhànlán

()()()()()

límínɡzhòujiànɡsìyǎnɡchuǎiqìyúwē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瑞()殊()眨()秆()

喘()珠()泛()杆()

饲()砍()壁()载()

词()吹()碧()栽()

三、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4分)

清-()廉-()()-罪()-偏

罚-()劣-()()-恶()-懒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清新的()郁郁葱葱的()修建()

陡峭的()五彩缤纷的()保护()

五、把下列的诗句补充完整。(7分)

1、池上碧苔,叶底黄鹂。

2、万壑树参天,。

3、穿花蛱蝶,款款飞。

4、飞白鹭,啭黄鹂。

六、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2分)

1、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

变成打比方句子:

2、雪花飘落下来。

扩句:

七、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一)、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1、这一段写了翠鸟羽毛是,眼睛是,嘴巴是。(3分)

2、翠鸟的羽毛怎样鲜艳,用“”画出具体的句子。(3分)

3、这段话中有三个打比方句子,分别把头上的羽毛比作,背上的羽毛比作,把比作赤褐色的衬衫。(3分)

4、把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分别抄下来。(2分)

(二)、青蛙喜欢吃昆虫苍蝇白蛉蚱蜢它都爱吃它鼓着一双大眼睛,蹲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过,它噌地跳起来,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卷进嘴里去了。

有人把青蛙养在笼子里,拿许多死苍蝇放在笼子里来喂它。可是很奇怪,青蛙一只也不吃,竟活活饿死了。是不是因为苍蝇是死的,青蛙不爱吃呢?不是。只要把死苍蝇拴在线上,在青蛙眼前掠过,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的苍蝇一个样。

青蛙的眼睛非常tèshū(),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dùn)。【】虫子在飞,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飞,它【】能分辨qīnɡ chǔ(),还能判断什么时候跳起来准能把虫子逮住。可是虫子【】停住不飞,它【】看不见了。所以拿死苍蝇来喂青蛙,青蛙不知道眼前放着可吃的东西,只好活活饿死。

1、读文中的拼音,并在括号里写出词语。(2分)

2、给短文第一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3、仔细读短文,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4分)

()——()()——()

4、将下列的'关联词正确地填在【】里。(2分)

如果…….就……只要……都…….

5、青蛙平时是怎样捕捉虫子呢?请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2分)

6、青蛙为什么不吃放在眼前的东西呢?请你来判断,对的画“√”,错的画“×”。(2分)

(1)死的东西不好吃,所以青蛙不吃放在眼前的东西。()

(2)因为青蛙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

(3)因为青蛙看不见放在眼前的东西,它只能看见动的东西,所以它才不吃。()

(三)、旅行鸽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他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的,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旅行鸽()好看,()数量繁多,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当它们组成庞大的队伍,唱着高昂响亮的歌儿,飞过北美洲上空时,鸟群遮住了阳光,地面上一片昏暗。有的旅行鸽的队伍长达十五公里,宽两公里,数量足有两亿只。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字都是多音字,请用“”画出正确的读音。(4分)

不过,他的后背(bēibèi)是灰色的,似乎(sìshì)还有些发(fāfà)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的,所以看(kànkān)上去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2.查字典。(3分)

查“足”字,音序是(),音节是()。“足”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脚;②某些器物下的支撑部分;③充裕,充分,完全。文中“数量足有两亿只”应该选第()个解释。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文章的括号中。(2分)

A、不仅……而且……B、不仅……还……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特殊()渺小()低沉()诞生()

5.用“———”画出文中某些旅行鸽“数量繁多”的句子。(2分)

八:习作(30分)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你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可以把自己调查了解到情况写成一篇短文,也可以写自己为保护环境所做过的一件事。题目自拟。

第2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验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验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7分)

一、我是小小书法家。(5分)

pánchɑnbēicǎndīnɡzhǔshúxīkūlonɡ

()()()()()

二、我会区分,还会组词。(4分)

悔()狼()遇()猎()

诲()狠()寓()猪()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单()群()()大笑亡()()牢

()()之鸟和()()色恍然()()

你能再写两个吗?

四、填一填。(4分)

1.绳在细处断,。

2.莫看江面平如镜,。

3.,亲口尝梨知酸甜。

4.;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五、我会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句的意思。(6分)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羊圈不是修好了吗?

3.你怎么能动手打他呢?

六、我会修改病句。(4分)

1.奶奶总爱给我们讲过去的往事。

2.在文艺晚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七、我会判断,是打比方句子的打“√”。(5分)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二月春风似剪刀。()

3.弟弟好像听懂了妈妈的话。()

4.翠鸟蹬天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5.一条条柳枝垂下来,好像小姑娘的辫子一样。()

请再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八、课文知识回音壁。(5分)

1.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

2.除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和《惊弓之鸟》外,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还有:

《》、《》、《》。

九、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这段话选自课文《》。(1分)

2.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1分)

3.画杨桃应该画成什么样?()(2分)

(1)五角星(2)长方形(3)三角形(4)说不定,因为杨桃有多种形状

4.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写近义词:相似()教诲()

(2)写反义词:熟悉()相信()

5.你从老师说的话里,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6.请用“不要……要……”写一句话。(2分)

7.在你的眼里,有哪些人对你的教诲使你一生受用?(2分)

(二)

一粒小花种子不喜欢自己出生的地方,就请燕子帮忙,带自己到别的地方去生活。燕子带着小花种子来到湖边。小花种子抬起头看看()不高兴地说()这里水多()太潮湿()我不喜欢()燕子又带着小花种子来到山上。小花种子低下头一看,皱皱眉头说;“这里石头多,太坚硬,我也不喜欢。”燕子再带着种子来到树林里。小花种子看看四周,不耐烦地说:“这里树多草多,太杂乱,我更不喜欢。”燕子生气了,把小花种子丢在路边。

1.请你给短文加个题目:(2分)

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3分)

3.燕子带小花种子去了哪些地方?(2分)

4.请用“~~~”划出小花种子说的话。(2分)

5.你觉得小花种子说话有礼貌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2分)

6.燕子为什么生气?请简单谈谈你的想法。(2分)

7.你想对小花种子说什么?(2分)

十、习作

这次习作写一写自己,可以写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题目自定。(30分)

第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吏卒()黎庶()巍峨()峻岭()

纵横()烽垛()隘口()锦绣()

巡回()目睹()塑像()发掘()

弩兵()驷马()车千乘()解剖()

二、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隧道矍烁过滤淹埋B.严峻销蚀涪陵矗立

C.欣慰抵消凝重记载D.暴露陈列迄今碑林

三、下面各组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莫名(名称)偃旗息鼓(放倒)姿情(放纵)

B.聊叙(姑且)声色俱厉(都)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C.偌大(这么)深恶痛疾(疾病)坦荡如砾(磨刀石)

D.业已(事业)拍案而起(长桌)秀颀(美丽)

四、简答。

1.概括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第二节的大意。

2.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第三节诗歌主要运用了的方法,作用是。

4.理解“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验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