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3 08:02: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备课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

一、课文内容重点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这本书是由(年代)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2、全文主要使用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向我们描述了一位、的唐雎(用两个词语来回答)。3.用原文回答。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 ______ ④与臣而将四矣。

三、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使于秦()时人莫之许也()

以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错 故不错意也()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阴差阳错()以君为长者()故 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扶素以数谏故()轻 轻寡人与()轻于鸿毛()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从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两文中的“士”含义是否相同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6、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7、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几列。

第2篇: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授新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 傀(guī)挠(náo)

2、学生朗读第一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4、学习课文第二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讨论以下问题:

①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6、学习课文第三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请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2、思考讨论:

①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②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③请概括第四段的段意。

写斗争的结局。

三、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抢地(撞地。抢,碰、撞。)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懂得。)

2、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唐雎

骄横欺诈敢于斗争

狂妄无理善于斗争

不可一世不畏强暴

前倨后恭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不卑不亢

陈朗

第3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一、满意之处:

1、课上得比较本色,虽有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在预习中思考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来,自然生动,多姿多彩。

2、古文教学经常因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而沉闷死板,但本课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既让学生提出了疑难字词,也让学生提出了篇章写作、人物塑造等问题,探究意味较浓。如有一位同学提问:“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本文的研究点达到教学预想。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精当。现在学术界鄙薄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运用,仿佛用了多媒体,就是哗众取宠。其实诟病不在多媒体本身,而在于运用是否得当。过犹不及,但投鼠忌器也不对。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将准备好了的PPT雪藏,当用时才出示,在学生对“秦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精选17篇)由网友 “Nono” 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供大家参考。

篇1:《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    张志坚

【教学内容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故事的背景: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件事。

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坚持正义,勇抗强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湖北省汉川市杨业初级中学袁成良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鲜明形象,感悟士文化及其精髓。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识记文学常识,随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品读文本,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揣摩人物心理,训练学生透过人物言行举止解读其性格的能力。

3、体会文章语言辩丽横肆、正义凛然,气势磅礴的特点。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领略唐雎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中的瑰宝--士之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再现“士”之情境,追寻“士”之精魂。

师:“风卷狂沙兵临城下,气贯长虹金戈铁马。”一曲《战国七雄》把我们带回到历史上那个硝烟弥漫,纷争不断的**年代。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后十年,强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张志坚

【教学内容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故事的背景: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件事。

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坚持正义,勇抗强秦,终于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完成了使命。

文本的个性特征:文章用对话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唐雎外交辞令的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汇。

2.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说话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