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2 19:28: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范仲淹《苏幕遮》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第2篇: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

《苏幕遮·怀旧》是范仲淹的一首著名的词作。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注释:

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苏幕遮·怀旧》译文1: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译文2:

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同远处的江水碧波相连接,碧波上寒冷的烟雾漂浮,一片沧溟青翠多光洁。斜阳映照着远山,秋波连天,天水相接;斜阳照不到远在山那边的故园芳草,使人枉自叹

思念家乡,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怎么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呢?除非是每夜都做一个回乡的好梦。明月朗照,楼阁高耸,不要一个人凭栏独倚上楼台。还是喝上一杯酒吧,酒入愁肠都化作思乡的热泪。

《苏幕遮·怀旧》译文3: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怀旧》译文4:

蓝天白云,黄叶遮地,秋色连着水波,水波上寒烟凄迷。斜阳映照着群山,蓝天与白水连在一起,色彩浑然如一。碧绿的春草无情无意,向远处延伸着,延伸着,直到斜阳之外的天际。

思乡的情怀令我惨惨戚戚,旅居塞外更加深我的愁思。日日夜夜都寂寞难耐,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苦挨着时日。明月映照之时,千万不要到高楼凭栏独立,因为徒自望乡而又回归无计。闷酒进入愁肠,全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真是徒增忧愁。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见宋·范仲淹《苏幕遮》,大意是:自云飘浮在湛蓝的天空,大地铺满了枯黄的落叶,这浓重的秋色一直向前伸展,同那江上层层叠叠的绿波连接,寒冷的波浪把江上弥漫的烟雾也抹上了一层苍翠的颜色。

这几句通过碧云、黄叶,江波,寒烟,渲染出充盈在天地间的苍茫秋色,境界阔大,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开头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显然深受其影响。可引用描写高秋景象,或用以衬托深秋时节人们苍凉萧瑟的感觉。

《苏幕遮·怀旧》赏析:

这首《苏幕遮》词,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上片大略云:秋天到来时,天高云谈,碧空澄澈,落叶枯黄,萎积满地,寒凉浸透河水,水面腾起凉丝丝的薄雾。黄叶满山衬着斜阳,一齐倒映于河水 之中;枯干了的离离野草,铺向看不见的天边。这实在是一幅肃讽悲凉的秋 来塞外景物图。“夕阳”与“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来、生气渐弱的意象极易唤起人们的愁肠;“芳草”本无感情,但在仅靠野草点缀的荒原上,却令人无限依恋。这一来是因为芳草铺向斜阳之外的远方,直接沟通内地家乡;二来是因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人却一年年老去,谁知下一次春草萌发时,征人是否 还能看得见呢?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恒的自然界与短暂的人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感慨?

下片大略云:塞上秋景一片凄凉,不由得征人乡思缠绵,心绪黯然,忆别念新,长夜难寐,只要一合上眼皮,便梦见与家人团聚。夜半梦醒,格外凄苦。 算了吧,算了吧,任它月色溶溶,楼高望远,还是不要登高纵目、观赏月色吧; 还是借酒消愁,来排遣这漫长孤寂的秋夜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触动心中的离愁,化作点点相思之泪,幽幽地滴落胸前。这实在是典型的游子秋思意绪。“黯”,黯然失色,指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而觉消沉悲切。 “旅思(sì)”,即在外作客的惆怅。“思(sì)”,意念。“黯乡魂”与“追旅思”是下片的中心,是一种心绪的两个方面:怀乡思亲,令人心魂不安;伤别念远,令人忧思怅惘。“黯乡魂”,是对内地的怀想;“追旅思”,是对边愁的体味。

不过,此词不是普通的游子秋思之作,而是边关统帅写的征人思家之作。 张惠言云:“此去国之情。”(《词选》)许昂霄亦云:“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 语。”(《词综偈评》)从感情基调来说,属缠绵“柔情”、儿女风情,是凄切而非悲壮。继昌云:“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左庵词话》)这本是允洽的评论,有人却格于作者身份,硬要予以分辨,认为其中是关系军国的严肃感情。“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见其寄托。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 思;‘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 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扬厉中外, 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黄蓼园《蓼园词选》)这一说法,论者多不以为然。胡云冀《宋词选》即云:“从具体的词看,除了反映出‘去国之情’,很难找出其中有什么‘忧天下’的含意,黄蓼园所赋予这首词的思想意义完全是外加的。” 的确,此词只是边关将士思乡念亲之情的抒写,并未寄寓指斥小人的军国之忧。

词中抒的是什么情,固然须辨别清楚,它是怎样抒情的,更是重要的问题。汪中评论说:“此词目触秋色,牵引一片相思之作也。全词结构正如邹祗谟所云: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所谓丽语即柔语也,以秋景写秋心。” (《宋词三百首注析》)所谓“以秋景写秋心”,讲的正是本词的艺术特色,即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 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提出“应物斯感”、 “情以物迁”的论点,即人的主观感情系由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产生的,也只有凭借外物才能表现出来。唐代日本僧人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进一步提出了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合的见解,即“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 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 相兼始好”。宋以后,对情与景的关系,认识更为深刻,范希文《对床夜话》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及必须“化景物为情思”的见解;明人谢榛《四溟 诗话》更提出“情景孤不自成”之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更明确提 出景语与情语的概念并述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邪?”“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况 周颐《蕙风词话》更明确提出情与景是一致的:“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则概括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 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氏所见,与汪中“所谓‘丽语’即‘柔语’也” 相同。此处之“丽语”,即婉丽的景语;“柔语”,即柔媚的情语。范仲淹正是借助对秋色的描写,真切地吐露了征人的“旅思”之情。

况周颐《蕙风词话·论词》指出:“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范仲淹的《苏幕遮》,正是北宋初年的代表词作,也确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切感人。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周邦彦苏幕遮全文(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全文翻译(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周邦彦苏幕遮字词句解释(意思):

⑴燎(liáo):细焚。

⑵沈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⑶溽(rù)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⑷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⑸侵晓:拂晓。侵,渐近。

⑹宿雨:隔夜的雨。

⑺清圆:清润圆正。

⑻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⑼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

⑽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旅:客居。

⑾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⑿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周邦彦苏幕遮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liáo chén xiāng , xiāo rù shǔ 。 niǎo què hū qíng , qīn xiǎo kuī yán yǔ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yè shàng chū yáng gān sù yǔ 、 shuǐ miàn qīng yuán , yī yī fēng hé jǔ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gù xiāng yáo , hé rì qù 。 jiā zhù wú mén , jiǔ zuò cháng ān lǚ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wǔ yuè yú láng xiāng yì fǒu 。 xiǎo jí qīng zhōu , mèng rù fú róng pǔ 。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鉴赏):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体现出荷叶的圆与青翠。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这几句构成了一幅恬淡、清丽的美景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第3篇:范仲淹《苏幕遮》诗词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诗词赏析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下面是关于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的内容,欢迎阅读!

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是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用来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苏幕遮范仲淹诗词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诗词赏析

苏幕遮

范仲淹 北宋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

追旅思,[2]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