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荷文化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2 19:27: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华荷文化散文

中华荷文化散文

荷花是国人喜爱的名花,有“花中君子”之誉。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荷、赞荷、咏荷、画荷,为之心神相系,梦绕魂牵。留下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诗书画文,其中不乏千古绝唱,无价墨宝,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

一、花中君子

荷为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更有凌波仙子之雅号。其自生或栽培在池塘或水田内,根状茎白色,称作藕,横生泥中,长而肥厚,截面多孔,富含淀粉;种子椭圆形,称莲子。藕和莲子均可食用,富营养;叶大而圆,绿色,可代茶饮用,又是上乘包装材料;花硕大,花样多,单只莲最常见,两朵并开者,称并蒂莲,三朵并开者称品字莲,尚有四面莲等;花有深红、浅红、粉红、淡黄、纯白等多种颜色,极富观赏性。藕、藕节、叶、叶柄、莲蕊、莲房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入药,能清除心火、强心降压;莲子入药,能补脾止泻、养心益肾等。可谓周身皆宝。

荷在我国古籍中也现身甚早。《诗郑风山有扶苏》中,有“山有扶苏,湿有荷华”之句;《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之语。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对荷更是情有独钟。他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与之相依相融,足见诗人对荷爱之深切。高人雅士人多爱莲花,所以其有“花中君子”之誉。

中国是荷花的故乡之一。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便发现有距今五千年以上的莲子实物。荷花在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越南和南亚以及大洋洲等地区均有分布。

二、文化意象

荷花是我国古典文学重要题材。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把采莲女撷取碧池莲花的情景,描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诗中所创造的荷叶与罗裙一色、荷花与人面难分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微观体察,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宏观景色,展示出荷花魅力无穷;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妙笔,更将荷花与美人的邂逅描写得轻松澄明,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花不仅有情有义,有色有香,更难能可贵者是其有节有操。从唐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称颂,到宋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赞美,尤其是“香远溢清,亭亭茎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夸赞,其高尚、圣洁、祥和、宁静、高雅、善良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生敬。而观荷赏荷,是美好的享受,更是意境的流连。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便是在朦胧月色下赏荷的感受。他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真是有光有影,有声有色,联想丰富,笔触细腻,无疑是写荷的美文妙笔。

荷花不仅入诗入文,同时也入联入画入饰。风景名胜之有荷可赏之处,多有以荷为题的佳联。如山东济南大明湖前薜荔楼上,有联曰“四面荷花三面枊,一城山色半城湖”;上海嘉定古漪园,有“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南京莫愁湖有“枊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苏州拙政园有“四壁荷花三面枊,半潭秋水一房山”等,赞荷颂荷,诗情画意,常常使人游兴倍增。

自古至今,画荷名家杰作层出不穷。如宋代佚名画家所画《出水芙蓉图》,明代陈志莲《荷鸳鸯图》,清代八大山人《墨荷图》,今人齐白石《秋荷》,张大千的《彩荷》,石鲁的《荷趣》等名画,以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绘荷花冰清玉洁、天然淡泊的气息。此外,画荷之妙绘精品,难以胜计。

早在春秋时,便已有荷饰。当时铸以荷纹的青铜器,与龙、螭等一起构成华贵纹饰,流传至今。家具、建筑、衣服等也常用荷装饰。在乡间,至今姑娘陪嫁的箱柜上仍绘有荷花。至于装饰品,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芙蓉帐暖度春宵”之句,表明当时唐玄宗的帐帷乃用荷花作为图案。

因莲藕的.横断面常常会有多条细长的藕丝彼此相接,故有成语曰“藕断丝连”,用以比喻男女在情感方面的难以割舍。至今仍广泛应用,涵义隽永。

三、佛教之花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物,二者有不解之缘,因其一开始便与佛祖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与王妃摩耶夫人新婚之夜时,王妃在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人骑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其腹中,后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沼泽中突然开放莲花朵朵,大如车盖。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观树经行,一步一莲花,共一十八朵。以后每当传教说法时,惟坐“莲花座”,坐姿乃称“莲花坐姿”,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尽管世上百花争艳,而佛教徒却独钟于莲花。这与古印度源远流长的爱莲风气有关。印度气候炎热,而开放的莲花,给人带来无限惬意与清新之感。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便注重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众。佛经之中,莲花的身影随处可见。其有云: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则上千瓣。唐释道世《诸经要解》云:“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的确,莲花生于淤泥,开于炎夏,淤泥象征污浊,炎热表示烦恼,而水表示清凉,莲花象征高洁,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生,证得正觉,是大自在。虽超脱凡俗,却不离世间法。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之契合,天衣无缝也。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当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染污秽,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之美,可用来象征佛教之精髓。它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如是,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此外,按佛教教义,三界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观。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法身,庄严报身,于是便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寺院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中便画有莲花。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中,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造型俯拾即是。尤其是龙门石窟宾阳洞,雕有莲花装饰图案,而莲花洞窟顶上的莲花更是独具特色。在寺庙中,佛、菩萨的雕塑均离不开莲花,或高踞莲花座上,神态安详,或手持莲花,注目凝思。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以莲花作为陪衬: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施乐观音,右手支颊,左手在膝头捻莲花;一叶观音,乘莲花漂行于水面;威德观音,坐于岩畔,左手持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持青莲花;不二观音,坐于莲叶之上;持莲观音,坐在莲叶上,双手持莲花等等。所以我们所见的佛象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均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花台之上。其实,莲花不仅在佛教中被尊为圣物,道教中也很重荷花。例如,道教节日中元节,俗称鬼节,其间有放荷灯活动,便是荷花文化于道教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荷文化品位高洁,含义隽永,足令国人世代珍惜,永远传承之。

第2篇:荷的散文

荷的散文

夏来了,阳光由春的温和明媚,日益燃烧得热烈奔放。这股热烈把湖底的植物都烘得蓬勃起来,几枝嫩生生的绿尖儿,攸攸地从湖底戳出水面,紧缩着身子,惊喜地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绿尖儿在阳光的爱抚下,慢慢地舒展开身子,如一只只软玉的碟子,在水面荡着涟漪。一只红蜻蜓飞来,在叶尖上停立。这时,风儿淘气地窜过来,轻摇绿叶,惊起红蜓,摹地扇起红红的薄翼,掠过湖面,随着清风飞远了。

“绿碟子”在一天天地变大,颜色渐渐转深,沿着湖边白色的回廊,蓊郁地铺成一片。

走过湖畔,阵阵清香悠悠地飘过来,沁满心脾,不由深吸一口,神思顿觉清爽起来。在夏的燥热中,满眼新翠的荷叶浸润出这么一湖流香的清凉,恰如在皑皑白雪中,遇着一泓冒着热气的温适暖泉。

记得对面湖畔有十几棵桂花树,叶子总是翠得深沉,黑黑的枝桠一成不变,碎黄的花儿铺满枝。桂花的香稍浓郁些,但只能争宠一隅,比不上这一湖荷香的“香远益清”之势。

她并不安于漂在水面上的闲逸,“中通外直”的荷杆纷纷往上生长,将叶片伸出水面,极力地伸向空中。鱼儿在荷叶的荫蔽下,嬉游其间。几只白鹅也游了过来,仰着脖颈,似是游湖赏荷的仙客。原来,她“不蔓不枝”,极力伸出水面,就是给这些生灵留存各自活动的空间吧。光润的叶面上,聚集了一夜的露水。她左抚右弄,滚成一粒粒玉珠,随风把玩着。或是鱼儿触碰了荷杆,或是她把玩得不小心,身子斜向了一端,“哗啦啦”玉珠滑落,惊得鱼儿乱窜,白鹅“哦、哦”地一阵惊叫,扇着翅膀扑向远处。她自婀娜,似含调皮的俏笑,看着这些“胆小鬼”四散而去。

荷是不止于这点绿的,亦如美丽的女子,不止于自身的姣好,粉黛巧施,裙袂常新,人己相悦。荷也是善于生色的,不待你对那一色翠绿的喜悦平淡下来,就又生发出红的、白的、紫的花儿,一瓣瓣的簇拥着嫩黄的蕊,洒缀绿叶间。

燕园有一塘“季荷”,只开鲜红的荷花,那是季羡林先生种植的,大概先生得到的莲子是一个品种的。湖里野生的荷,花色就多样些了;朱自清先生当年在燕园荷塘边看到的荷花,也只有一色的白。朱先生写荷的文字里,有着淡淡的喜悦,更透着淡淡的忧愁;季先生写的`荷,活泼有生机,及至“池花对影落”时,亦赞她的飘逸、洒脱。花自无语,却直抵观者之性情,不觉地坦露出观者的心迹。

秋风瑟瑟里,翠荷渐渐转黄,几阵秋雨,滴残了叶面。一季繁华极尽,随之渐渐枯萧。她把莲子和藕茎埋入湖泥,等待着下一个夏季的重生。

听父亲说,老家门前的小河岔曾经就长着一大片荷。那个饥荒的年代,父亲凭着年青的壮身体,常常潜入水中抠藕给奶奶和姑姑们吃,使全家度过了那饥荒年代。后来小河岔被围成圩田,栽上了秧苗,没有了荷的生存空间了。多年后,河岔的圩田已没人耕种了,又积满水。一次父亲打电话来,很欣喜地说,门前的河里又长出荷叶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泥里的蛰伏,居然还能生发出来,不得不叹服她顽强的生命力!

儿时,虽然家边的河里无荷可看,但知道几里地之外的一处河湾里有荷,也不敢随便去看,不只是因为要经过一片恐怖的坟地,更因荷长出来时,正是河水汤汤正盛的时节。奶奶请人给我算了命,每次算命的都说我自小命里要防水,奶奶深信不疑,是绝不许我随便乱跑着去水边玩的,以至于跟我一般大的孩子都会游泳,而我却是河边长大的“旱鸭子”。

每次奶奶带我去姑姑家,就从那处有荷的河埂边经过。翠翠的一大片,比起家门前那清水空流甚是灿烂许多。哄得奶奶高兴了,她会颠着小脚,拽几片荷叶给我,但我还想要那朵莲花,可离河埂稍远,她怎么也搲不着,她便急急地心疼着:“好了,好了,那下面的藕长不大了,要烂掉了。”我欢天喜地着举回家,拿个瓢舀点水,往叶面上泼着玩。

等我把瓢甩到一边准备撕扯着玩时,奶奶从一边抢过来,摁住我的手,夺过荷叶,说,“晒晒还有用,你这伢子,尽糟蹋东西!”小小的心思甚是纳闷:她明明在那埋头缝补,怎么就瞅准了我要撕那荷叶呐?真是钻我心里去啦?还是我原本就被她收在心里?

奶奶把那几张荷叶洗干净后,放到阳光下晒干,卷起来搁在柜子顶上,后来还真有用处呢。奶奶将荷叶包在腌菜坛子的口上,再压块平点的石头,算是盖子了。盖不严还盖什么呢?我要搬那石头玩,奶奶制止,说不盖严是给咸菜透点气,盖上给咸菜添点荷叶香味儿。奶奶就用那咸菜炒饭,加点毛豆米、小葱,再小气地滴点菜籽油,这是农忙时给大人们下午“打尖”的,让我送到田头给父母吃,回来再给我吃一小碗,倒还真香。

过年过节时,奶奶还用那干荷叶托着放锅里蒸渣肉(米粉肉),我闻着香味而来,腾腾热气里就抓起一块,满口油润生香。可饱了口福,害了上颚,上面的皮烫起了泡,奶奶从灶门口站起来,生气地说:“小伢子好吃,小伢子好吃不要脸,好吃莫懒做,懒做才是祸!”没什么吃得那年代,小伢子也知道被骂“好吃”,那可是坏人名声啊!我立马犟犟地顶嘴:“你也好吃!你把小姑买的月饼用荷叶包着,藏了两块放那柜子第二层的衣服里,哼!我早把那荷叶戳破了抠着吃了!”其实,那点东西,在我嚷着肚子饿时,奶奶就掰一小块塞我嘴里,她只舔点沾在手心的碎末。

记得小姑舍得买点好吃的给奶奶,我开眼界地见识了小姑买来的藕磨成的粉,包在印着漂亮的荷花的塑料袋里。白白的藕粉,一冲上开水,来回搅拌几下,就变成稠稠的深银色的糊,滑滑的,淡淡的香,好不爽口。有时我拉肚子,奶奶就倒点藕粉,在锅里炒得焦焦的,冲成焦黑的糊给我喝,还不让我吃其他有油的饭菜,说两次一喝就会好了,有时还真管用呢。

夏日的夜晚,热得睡不着觉,一家人坐在外面的木凉床上乘凉。奶奶见全家人都无话时,就耐不住寂寞地重复地讲那两三个老掉牙的短得不能再短的故事。她一手给我摇着扇子,一手指着天空上那一条长长的微微发着光的地方,说那就是天河,河这边的亮星星上住着织女,河那边的亮星星上住着牛郎,每年七月初七,就是你生日那天,所有的麻雀都飞上去搭成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这故事她从夏天一直讲到我生日那天结束,来年再开始。我也跟着重复我的疑问,要奶奶解答:“牛郎也跟我一样不会游泳嘛,河才那么点宽,怎么不游过去,还搭什么桥?天河跟罗家坝(我家门前的河名)一样不长荷,还是跟大凹(不远处长荷的河名)一样长荷呐?你昨天指牛郎住在河东,今天怎么指河西了?”奶奶哽住了,不理我,摇着扇子看着天。

奶奶还讲了一更短的故事,仅是一句话:“河里有荷花仙姑,不能随便拽荷花。”我又有疑问了:“那你怎么拽荷叶,拽莲蓬,还挖到人家老窝里找藕呐?”这回她有一大堆道道说了:“荷叶那么多,人头发长了多了不也要剪掉,莲蓬、藕就是仙姑赐给我们穷人吃的,你小伢子晓得什么?你看,那莲蓬老了也不落,还举在那儿,不就是等着你拽嘛!藕在泥巴里也不烂,不就是等着你挖嘛!白菜、韭菜、萝卜能行嘛?不是老了吃不了,就是烂了......”

在我考上学的前一年,奶奶去世了。暑假时,我将红纸裁成长度相宜的条幅,用毛笔工整地写上:生如夏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贴在奶奶的牌位两边。后来,条幅上端积满灰尘,模糊了生死两字,哦!我明白了:奶奶一直不喜欢谈生死,越老越忌讳说这两个字。“如夏之灿烂,如秋之静美”,真得更好!亦如奶奶,亦如荷!

家乡的诗人海子有句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心中有荷是幸福的,愿荷等一切植物和人类的你我都幸福着!

第3篇:荷魂散文

荷魂散文

不记得有多久了,为着不负阳光普施的惠泽,空涧不再回响凄清的啼鸣,瘦湖不再低旋落寞的禅声,我这支荷呀,忙着为明媚的天空绽放,舍弃了自己钟情的吟唱。

即便很累很倦的时候,即便小伤小愁的时候,习惯了绽放,我无力舒缓了自己饱满的绽放再闭合我的笑颜。这样的习惯,让我心底恁般渴望着盛夏的散去,夏去了,即便是枯萎,终归可以安详我的清瘦,安详我的旧梦,安详我归尘归土的凋零。

年少的时光啊,尽管身陷泥淖的幽湿里,我依然可以在澄澈的水天之间安睡,自恃我通彻的经络、茎直的体态骄傲吟唱,我可以凭了那潮冷的出生与污浊的束缚而矫情泣诉,我可以借了涟漪轻泛的灵光舒展我的笔墨,我可以任性凋零或恣意长眠,我可以千百次枯萎之后依然青涩微笑,年少真好!

如今的心音竟然如此杂乱,如今的姿态只能永远绽放,这便是盛年的无奈。

我依然是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原创散文:荷

原创散文:荷

读了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便生出一种奢望来,梦想着拥有一方荷塘,可以于夏日赏荷观风,于秋日采莲听雨。不知是老天眷顾,还是我与荷塘有缘,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在离我住处不远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竟建成了一片荷塘。

在闲暇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徒步出行,去荷塘赏花,在去往荷塘的路上,我每走一步似乎都能感受到荷花的香气浓了一些,每走一步似乎都能感受到我对荷塘的喜爱更深了一些。就这样,我一路行走,一路感觉,一路思念,一路享受,于是,当那一片绿,万点红进入我的眼帘时,我便生出一种犹如恋人久别重逢般的欣喜与感动。

荷塘里,最令我陶醉的并非哪一枝叶或哪一朵花,而是那无数的花与叶构成的壮丽图景。我不知道这片荷塘到底有多大,我只知道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塘中的景色是足以让人震撼的:无穷无尽的青青翠翠随波荡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思荷散文

思荷散文

旧年赏过荷,曾为荷的美怦然心动过,随着岁月的冲刷,荷的影子有些模糊,看到有关荷的文章,总能让模糊的记忆清晰起来!就因为心中的角落给了荷。

自从知道了荷在沈城落户,思念变成了想见,昨天终于见到了,当然了目光交汇的霎那还是有怦然心动和热泪盈盈。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世间万物比比皆是,和荷作别也是难免的,昨日别离的痛还在心头萦绕……

今天,依然艳阳高照,有了秋天的气息。清晨很凉爽,中午却像烈火在燃烧……

忙碌了一个上午,中午打个盹……

恍惚中……

我来到了湖畔,欣赏着满湖的荷花!那里的景色怎么和昨天的不一样:一望无际的湖水,在青山的掩映下,一条清澈的'小溪像缎带般在山脚下蜿蜒地流淌,那潺潺的流水声清脆悦耳。湖的四周长满了修竹,有一个妙龄少女在那弹奏着琵琶曲,乐曲时而欢快,时而激扬,时而忧伤,时而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散文:残 荷

散文:残 荷

当一场秋雨打湿了江南,一阵秋风吹落了枯黄的树叶,江南的荷塘也就变得瘦骨嶙峋了。青蛙钻进了地洞里,水面不见了蜻蜓点水,荷塘边少了啧啧称叹的看荷人,纵使有,也终是落得一声惋叹,惆怅离去。

秋天的荷塘,完全是一副残败的样子。一片残荷,缩在渐冷的秋风里,荷叶已经败落了,卷曲、残缺、倒垂,早失去了往日的颜色。

清晨,秋阳爬过山坡,金灿灿的阳光洒在荷塘里。走近那片荷塘,你会看见凋零的荷叶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秋露,似珍珠。一缕风儿拂过,荷塘波光粼粼的一片,秋露顺势滑落下来,扑通一声,激起一个小小的涟漪,转而就不见了踪影。但你毋庸惆怅,待明日,一颗颗秋露又回来了,像孩子们的眼睛。

日上三竿,荷塘沸腾了。农人们找出撮箕、铲子,走进了荷塘。一个个挽起裤腿、卷起袖子,把荷塘里的淤泥扒开,拔出细长白嫩的莲藕。

还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华荷文化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荷文化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