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篇一: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二: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从鲁迅路口向东,没几步就看见“咸亨大酒店”,华贵巍峨,门前盘踞着一排汽车。再往前,才是大家更熟悉的“咸亨酒店”,仍是小说中古色古香的模样。门前有孔已己手罩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的塑像,一个小女孩正依着它拍照。时值正午,人声鼎沸。每个顾客面前的桌上,大都摆着一小壶黄酒,一碟茴香豆。看看价格,却着实不菲。孔已己今天肯定是吃不起了,我也有点踌躇。站了一会,望望四下里喧哗的食客,一阵寂寞袭上尽头:原来我也是个上不上、下不下的读书人啊。
鲁迅对自己的故乡非常熟悉。这句话有点像废话,谁不熟悉自己的故乡呢?但就有这样的人,比如徐志摩,他的故乡海宁从未在他笔下出现过,他更熟悉的是康桥。这令他的故乡人多少有些尴尬。鲁迅不。在鲁迅纪念馆,陈列着很多鲁迅整理、编撰过的绍兴史籍。从越王勾践到明朝遗民朱舜水,鲁迅了如指掌。他知道绍兴“不是藏污纳垢之地,而是报仇血耻之乡”。对故乡的体认就是对自己的体认。像一切优秀的作家那样,鲁迅知道自己的根。阿Q、孔已己、祥林嫂、长妈妈??是世界的,中国的,但,首先是,绍兴的。走进绍兴,你就走进了鲁迅的'世界:咸亨酒店、三味书屋、阿Q酒、孔已己茴香豆、七斤嫂饭店、华老栓土特产??我下榻的旅馆叫:百草园招待所。你会感到鲁迅就是绍兴,绍兴就是鲁迅。一个地方如果出了个名人,如果这名人凑巧是个文人,如果这文人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故乡,这地方可就非常幸运了。绍兴就是这么一个幸运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鲁迅,就没有今天的绍兴。当然,反过来说也一样,没有绍兴,也就没有鲁迅。
早就知道鲁迅最初是学医的,后来受到刺激愤而从文。但当我在纪念馆看到他在水师学堂、矿务学堂的讲义,在仙台医专所作的生理图,在杭州任教时采集的生物标本,著译的好几本科学著作,才明白学理学医对鲁迅意味着什么。他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啊!他并非学得不好。他之从文,完全是为了开启民智,唤醒国人。我们可以质疑他这种文学救国观念的有效性,却不能不承认,他的出发点是纯洁而高尚的。后来他不写小说了,只写犀利辛辣的杂文,许多人为之惋惜。这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我想,如果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变,倒是可以理解的。他发现身边满是各种各样“有病”的人,只消把真实所见所闻写出来就达到“暴露国民性弱点”的目的了,又何必去绕圈子写什么小说呢?
鲁迅笔名之多众所周知,但当我在纪念馆里,看到那张密密麻麻的笔名统计表时,还是吃了一惊。我没有细数,总在100左右吧。很多名字,如“阿二”、“敖者”等,我闻所未闻。这些名字,明显是随手署上的,毫无意义。笔名以三十年代为多。现在提到鲁迅,我们都觉得他是大人物,很风光似的,其实在他活着时远不是那么回事,东躲西藏,发表文章常常连名字都不能署。他为什么还要写呢?站在那密密麻麻、毫无意义、随时都会被人遗忘的笔名下面,我悟出鲁迅的伟大:他是彻底的视功名如浮云的人。
走出纪念馆,看见两个小学生趴在墙上抄那些介绍性文字,文字何其多也,我担心他们不能坚持到底,更担心他们因此觉得鲁迅是个挺累人的家伙。这大概是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作业。很多人对鲁迅有一种近乎本能的畏惧或反感,恐怕正与对鲁迅过早的被动性的接受有关吧。
第2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第3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滕蓓瑾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
第4篇: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本周团员活动来到了位于虹口区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使我们对鲁迅有了不少深刻的了解。我们进了展览厅。这里记录着鲁迅的一生,这里陈列着关于鲁迅的一切,这里充满了人们对鲁迅的思念。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鲁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以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躯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以后在北京厦门广州人国教,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192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1936年去世。鲁迅用他毕生的精力来写作来拯救中国麻木不仁的国民。
鲁迅先生为真理而战,他一生树敌无数,战斗不息,他与他们的战斗并不因个人恩怨而起,他对他们的斗争并不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意气之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不会对某个人作出评价,只是将某个人在一时一地
第5篇: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思贤者,激后起――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前言: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是“民族魂”,“用笔杆作投枪,作匕首”,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完美的大师。因此借国庆假期之际,于十月三日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呈现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鲁迅先生手执烟卷,神
第6篇: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600字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600字
今天,我们终于盼来了假日小分队的活动,今天我们要到鲁迅的故乡绍兴去玩。说起鲁迅呀,他有两个老婆。他的第一个老婆叫朱安,第二个老婆叫许广平。到了鲁迅纪念馆,我们在大门口拍了集体照,请了一个导游阿姨作讲解。我们首先来到了鲁迅的祖居,听导游讲鲁迅原来的名字叫周树人,他的母亲姓鲁,鲁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取了鲁迅的笔名。鲁迅的祖居真大呀,我们转了好几个房间,我都转得有点晕头转向。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鲁迅就在这儿背《三字经》、《弟子规》的.。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当年绍兴城里最有名的私塾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老师之一。学生不听话的话,老师就会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学生们都很害怕。有一次,鲁迅的爸爸生病了,鲁迅为了给爸爸找三年的陈苍米就到邻居家去要,可是没
第7篇:参观纪念馆有感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
4月24日,老院党支部联合医务处、口腔、医技机关等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
纪念馆正前方是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基座为汉白玉、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使纪念馆尤显肃穆、庄严。
进入序厅,迎面是一座长18米、高5米的大型铸铜浮雕“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镶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由15个方形藻井组成,悬挂着8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