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第2篇:认识千克和克.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三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习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习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习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习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习的教学。
这节课孩子们没有在开着日光灯的教室里上课,少受了40分钟的白色污染。教学效果也没有受到影响,我想:以后上课,我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第3篇:克千克认识教学反思
《克千克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应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1、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质量的作业。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我的体重是23千克,一袋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包QQ糖的重量是2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30千克,爸爸的体重是65千克,我的书包重3千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把学生的回答按“克与千克”
第4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
第5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6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校外搜集包装袋调查物品的净含量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调查现对质量单位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尽量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上课之前通过游戏让一个同学背一背另外两个同学,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体重有轻重。接着让每个学生掂一掂自己的书包和数学书、数学书和橡皮擦。
2、新知学习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一角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掂一掂一袋3千克的洗衣粉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3、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
第7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有以下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克和千克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