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境庐诗草自序》的原文和译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的原文和译文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
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译文】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写诗,以后因为四处奔走,游历各地,奔波中少有闲暇,几乎没有作诗。但是因为特别喜欢的缘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一旦做官(公务繁忙),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我作为后人,(读)古人的诗歌,(觉得)称得上名家的,大约百数十人。(我)希望去除前人作品中不好的成分,并且不受他们作品的束缚,这的确太难了啊。即使这样,我曾认为诗歌之外有(所反映的)生活,诗歌之中有(作者的)情感。今天的`世事与古代不同,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和古代人相同?(我)曾在心中创设这样作诗的情况:一是恢复古人(运用)的比兴之法,二是按照每一行的主旨,运用排比对偶的形式,三是选取离骚,乐府诗集的神韵而不沿袭他们的形式,四是运用古文家灵活变通的手法来创作诗歌。我选取诗材,从各种经书,《春秋》《左传》《史记》三部史书,到周秦诸子百家的书,(以及)许郑等各位大家的注解(都不放过)。凡事名物名与今天切合的,都采取或借用。我叙述事情,全都使用今天的官话、典故、方言、俗话、谚语,用来表达古人没有遇到的事物,没有创造出的意境,(只要我)亲自听到看到的,都用笔记录下来。我锤炼诗歌的格调,从曹操、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直到近代各位小有名气的诗家,不拘一格,不专注于一种形式,(皆可借鉴)而要创作出不失去自己特点的诗。果真像这样(去做),未必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但)自己也足以在诗坛立足了。然而我虽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能达到。诗写了一些虽然说达不到(这些要求),心里却非常想往。暂且写到这里,以待今后(看我的努力再说)。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公使馆公度自序。
第2篇:人境庐导游词
人境庐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境庐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 黄遵宪 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黄遵宪,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四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强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 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第3篇:人境庐导游词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 黄遵宪 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黄遵宪,字公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