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回乡 《红楼梦》续写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1 21:27: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刘姥姥回乡 《红楼梦》续写

刘姥姥回乡 《红楼梦》续写

话说刘姥姥进了几次大观园后,就被大观园里的红墙绿瓦、红花绿柳给迷住了,从此不肯回家,说是宁愿到园子里当老妈子,也不要再回到那污秽又苦累的乡下。儿孙们劝也劝不动,拖也拖不走,就只好由着她了!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1世纪。这天,刘姥姥的不知第几十代孙子,开着小轿车来到了大观园,说是要把刘姥姥接回乡下老家去。这下刘姥姥可急坏了。虽然在园子里没什么地位,可好歹还是在京城,是在大户人家,说出去多有面子。况且,她早已经习惯了这儿的生活环境,乡下怎么能和这儿比呢!于是,她打定主意,不管孙子怎么说,就是不回去。因此,刘姥姥便与这素未谋面的孙子来了一场“磨牙战”。

“我不回去,乡下的草屋又矮又破,夏天挡不住太阳,冬天避不了风雪,我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风吹雨淋的。”

“太太太……太奶奶,我们早就不住茅草房了。新盖的楼房有好几层高,又宽敞又亮堂,风吹不进,雨打不着,一点也不比大观园差!”

“乡下的泥巴路上到处是牛粪狗粪,我闻着难受。”

“瞧您老说的,那都是过去的乡下。现在的路都是用水泥铺的,平平坦坦,干干净净,管保您走路绝不会磕碰摔跤,稳当着呢!您就放心吧!”

“水泥水泥,不还是水和泥,我就想着好不到哪儿去!再说,乡下用的是油灯,那光线比豆子大不了多少,一到夜里,乌漆麻黑的`,起床解个手都麻烦,哪比得上这大观园里,整夜有红烛燃照,亮堂着哪!”

“这您老人家可不用操心。别说咱家的电灯比大观园的红烛亮堂上百倍,就说这解手,家家户户都做了化粪池,卫生间就在家里,解手不用出家门,也不用拎着马桶去倒,比您这儿方便多了!”

“什么化粪池啊卫生间的,我听不懂……解手不出门,家里不臭死了?”刘姥姥嘟哝了一句,找不出什么茬了,又不想回去,转念一想,我吓吓这不经事的哥儿!就说:“好,一定要我回乡下也行,可是我老得走不动了,你们得找八抬的大轿抬我回去。”说完,刘姥姥心里可得意了:这回你没辙了吧!

“太太太……太奶奶,您早说啊,这还不容易。门口那四个轮子的‘大轿’,管保您舒服又稳当,您坐着它赶路,比骑马还快呢!”

刘姥姥吃惊地睁大昏花的老眼,想要看看这比马还快的“大轿”,可还没看清楚,就被孙儿“抬”进轿车里去了。

不用说,这一路上,刘姥姥当然是眼花缭乱,一惊一乍,大呼小叫了。也难怪,这么多年在大观园里过着“大门不出,小门不迈”的日子,外面那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可从来没见过。不过没关系,刘姥姥很快就被新的乡下生活迷住了,说再也不回大观园里当老妈子了,要在乡下当太太太……太奶奶,长命千岁呢!

哈哈!这结果可真让人没想到。没办法,谁让咱家乡变化这么大,这么吸引人呢。什么?你不相信?那你就亲自过来看看吧!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文章。作者以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人物原型,大胆地展开想象,用对话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热情赞颂了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又略带诙谐,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又忍俊不禁。

第2篇:红楼梦刘姥姥

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线索作用

中文摘要

刘姥姥,一介乡妪村妇,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似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甚至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中。然而,对于刘姥姥的评价,历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是为了塑造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有的则认为作者对这么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表示鄙弃。笔者认为,刘姥姥虽为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是鸿篇巨著的一个小人物,但是作者赋予这个小人物以特殊任务,那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借这乡妪老妇之眼,看遍大观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看遍贾府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文论述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线索作用。

关键词:刘姥姥 红楼梦 大观园 线索作用

A Discuion on the clue role of Grandmother Li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Abstract

Grandmother Liu , a old woman form countryside, she looks like an inconsequential person in magnum opus named A Dream of Red Mansion by Cao Xueqin.But she is very famous nowadays, even the paage ‘Grandmother Liu go into grand sight garden’ was chosen to the schoolbook of high school.However, there are so much criticism to Grandmother Liu ,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rs in the history.Someone consider that author draw the old woman with a lot of depictions for creating a saponaceous people, someone think that the author disdain the poor woman.But this paper figure that although Grandmother Liu is a labour from the unwashed social stratum and she is a small potatoes in the magnum opus, but Cao Xueqin give grandmother Liu a important aignment.That is a consistent thread running through the book, We look all the grand sight garden and know about the the ways of the world from family Jia though the eyes of Grandmother Liu.Consequently, the paper discu the clue role of Grandmother Li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Key Words: grandmother Liu, A Dream of Red Mansion, grand sight garden , the role of clue

目录

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1 前言..............................................4 第一章 三进荣国府之线索作用..........................4 1.1白玉为堂到鸟尽投林的见证者..............错误!未定义书签。1.2大观园的大观者..........................错误!未定义书签。1.3贵贱对立社会现实的昭示者................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底层生活反映之线索作用........................4 2.1底层生活艰辛的反映.......................................4 2.2小人物的丰富人格.........................................6

第三章 文本叙事之线索作用......................................7

3.1文本的侧面叙述者.........................................7 3.2扭曲变形和陌生化的视角..................................11 第四章 总结......................................................14 参考文献........................................................20

前 言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堪称是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景况的缩影,作品以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辛酸历程及贵族青年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范围涉及到各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作品中形象描绘了社会一个人尽皆知,却又常常被人忽视的人物———刘姥姥,是在这部文学精品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红楼人物。把刘姥姥这个乡野村妇插入这部鸿篇巨著之中,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想让刘姥姥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她在这部作品中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在这部作品中的地位如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刘姥姥,一个从乡下来到公侯之门“打抽丰”的老太太。论关系,只因她女婿的父亲,当年在京与王熙凤之父王子腾同朝为官,不过因为同姓联了宗而已。这是个与“金陵王”没有血亲关系的亲戚,与贾府的关系就更是遥远了。然而刘姥姥虽是这部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的小说中极其卑微的一个人物,作者却依靠杰出的创造力,使之成为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等一干绝对主角的经典人物。读者大致觉得这是个插科打诨,类似于丑角的喜剧人物,甚至认为刘姥姥善于“趋炎附势”,为了得人钱财,“舍着老脸”打抽丰。这样的观点无疑过于将人物简单化和扁平化。在这部“大旨谈情”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中,作者安排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乡野老妪这样一个贫苦的小人物,实际上有着多重深意和作用。

刘姥姥在作品中的作用却是关乎全局的。她是整个贾府集团由烈火烹油的盛世到大厦倾倒的惨剧的见证者。在文中起到贯穿故事中心情节的线索性作用。从故事发展的主线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败落过程是小说创作的主体性内容,因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所见所感,将故事的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条不紊地娓娓讲述,从一个独特人物的独特视角去关照和经历这个沧桑巨变的过程,将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出来。学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汗牛充栋,在红学的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关于刘姥姥的著述自然不少。但着重于其文本中线索作用的阐释却未尽全面,还有可以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和创新性解读,力求进一步发掘《红楼梦》中小人物的创作的艺术和价值。

第一章 三进荣国府之线索作用

1.1白玉为堂到鸟尽投林的见证者

刘姥姥这个人物本身有故事情节,有性格,在小说中又起着重要的结构作用。有了她,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事件才得以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以一贯之。故事的主线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辛酸历史,刘姥姥在三进荣国府的过程中是这一切历史兴替的见证者。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荣国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一是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接济之恩;二是亲眼目睹贾府的彻底败落。作为结构人物,如果说冷子兴主要从外围、从远距离对贾府进行概括介绍的话,那么刘姥姥则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因此而深入细腻地展示了贾府的生活情景,形象的表现了贾府贵族生活的享乐和奢侈,既写出了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又预示着贾家将走向腐朽没落的结局。

跟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不同的是《红楼梦》的结构为典型的网状结构。如何从一堆网状的如乱麻般的故事中找到一个细细的线条开篇,既不露雕琢的痕迹,又能开合自如,的确是个难题。所谓“河有源,山有脉”,作者巧妙地从中理了个小线头,并对这个“线头”人物的作用作了交代:“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做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那一个人物写起为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个头绪”1。因此,一开始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浓墨重彩,很清淡的用笔,看似如细流般散缓。而这正是匠心之所在,也是鸿篇巨著最恰当之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地接续与转换,开合自如地处理。如是核心人物反而不宜用于开篇,时时要顾忌这个人物,有尾大不掉之虞。此外,刘姥姥是再好不过的线索人物。借一个对贾府完全陌生的小人物来打开贾府的大门,跟读者的阅读进程一致。因此,人物虽小却巧,起到四两拨千斤之用。读者可以顺利地跟着这个小人物,步入《红楼梦》的世界。刘姥姥并没有随着开篇任务的完成而退出,作者还埋下了伏线,多次利用这一人物连缀情节。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见到凤姐这个“真佛”;为还恩情,二进荣国府,贾母盛情挽留,最后有了陪同所有的主角一起畅游大观园的机会;到最后,刘姥姥听闻变故后,三进荣国府,对家族的衰败和各个人物的结局作最后的交代。如此“三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因此,这个小人物真正起到了“芥荳之微,伏脉千里”的作用,在不经意间让故事情节自然向前推动。从“白玉为堂金做马”的盛况到“食尽鸟投林,落得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没落结局,刘姥姥都充当了见证者的角色,在小说的情节内容发展中起到了线索作用。

1.2大观园中的大观者

刘姥姥对刻画其它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显现作用。在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场面中,贾府上上下下的人们,都纷纷露面登场。这些人物当中,有贾府的主子们,如贾母、凤姐、宝玉,还有黛玉和宝钗;也有贾府的丫头们,如平儿和鸳鸯。甚至还有栊翠庵的妙玉等等,涉及面广。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岳麓书社 2005 第60页。“刘姥姥一进荣府”一回主要是借写刘姥姥来写凤姐,初见凤姐时,只见“那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坐在那里。”2从刘姥姥眼中写出凤姐奢侈华贵的外貌形象。此时凤姐已得知刘姥姥正在屋外,当平儿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站在炕边侍侯时,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寥寥几笔传神地刻画出一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女当家的神韵。“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还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怪周瑞家的不早说”一副八面玲珑的作派,似乎热得很,而实际上,此前她对刘姥姥是“连影儿也不知道”。也是在这一回里的另一个场面是写贾容来借屏风的,凤姐说:“说迟了一日,昨儿已经给人了。”贾容听了,嘻嘻笑着,在炕下半跪道:“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吧!”。当贾容起身出去时,凤姐忽又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容儿回来”贾容回来,一旁垂手侍立,那凤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神方笑道“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再来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对此纸砚斋有眉批在上曰:“其中包含东西不少,令阅者自会。”作者悟得此法,则耐人咀嚼,“无意乎语直之病矣”。究竟包藏了什么,其实以上描写是作者匠心之笔,它含蓄地揭示了凤姐与贾容的暧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真正含义。

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大观园里是受耍弄的对象,出了许洋相。但实际上,究竟是谁耍弄了谁还很难说,四十四回写道,凤姐将一盘子菊花“横三竖四”的插在刘姥姥的头上,众人笑得不得了,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体面起来。”众人说:“把你打扮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了风流才好。”难道她看不出别人在笑她?其实她是在逗这些人开。饭桌上,凤姐鸳鸯等要摆布她,特拿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的铁锨还沉,里犟得过它。”她故意把筷子说成叉爬子,这分明是一句幽的话,开始吃饭时,贾母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了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人都哈哈大笑,一个个笑得穷形尽相,而她自己却鼓着腮不。试想,能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说明这刘姥姥是一很有活力的老婆子,她与荣国府的悲剧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如刘姥姥在贾母居室时,见众人喜欢,“又收寻些话来”,“头一个见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一时编出了大雪天里一个十七八的女孩儿抽柴的故事。正说到这里,南院起火了,众人看着救下去,再走进来,却已丢开这个“抽柴”的故事。独有宝玉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后来众人散了,宝玉又背地里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端详。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说是什么小祠堂里供的“茗小姐的像”,年深月久成了精。为刘姥姥编的这个故事,宝玉特地使小厮茗烟去找寻“茗玉小姐的像”。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出刘姥姥是在应付荣国府里的贵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玉多情公子的本质。

借刘姥姥这面镜子,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人物———妙玉。作品中是这样写的:贾母等带了刘姥姥至狨翠庵来,妙玉在禅堂招待众人茶水,又独拉了宝钗、黛玉到边房内,另泡壶茶款待。当黛玉误以为泡茶的水是旧年茶水时,“妙玉冷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而对外边人吃过的茶盏,妙玉是说“搁在外头去罢”她是认为刘姥姥过的,嫌脏不要了。由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妙玉自命清高,认为超尘脱俗,但是,实际上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对妙玉的委婉的讽刺。这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妙玉批语中可以到证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宝玉是红尘中的俗人,妙玉是佛门中的修行人,两人关系暧昧、微妙。栊翠庵品茶这场戏,因为有了刘姥姥的介入,我们看到了两人对“佛”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区别,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宝玉是有佛缘的,但他并不敬佛拜佛,而是领略了佛的真谛,如佛的慈悲、平等、无我、无常思想,这些精髓融入了他的性情和言语行动之中。宝 2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岳麓书社 2005 第65页。玉是善良的、慈悲的,如栊翠庵品茶这一细节当中,刘姥姥本是一个乡间老妪,在妙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所以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嫌脏了,不让收回来。宝玉却可怜刘姥姥,“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撩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了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吗?”宝玉是积善行德的,他努力地一件件去做好事,而且不以善小而不为。妙玉虽是出家人,却怪僻、孤洁,自称“畸人”、“槛外人”,不合时宜。如贾母等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也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把门闭了”,而且还要用清水冲地,显示了对权门贵族和世俗之人的蔑视。佛门讲究平等、慈悲,妙玉则完全没有领悟。宝玉由红尘走向空门,妙玉由佛门走向红尘,这不同的人生轨迹昭示了两种意思,性格的发展历程,通过刘姥姥这个小人物的介入而显现,使我们知道,这“入世”与“出世”也不过是种形式而已,修身而在于修心。

1.3 贵贱对立社会现实的昭示者

从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描写刘姥姥在大观园的经历,是《红楼梦》最充满快乐的一节。描绘了一个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富贵温柔乡”。然而,笔端写的是“良辰美景”,在欢愉中却写出了辛酸和残忍。诚如脂砚斋所言“不知多少眼泪,洒向此回书中”。贾府上下无不将刘姥姥视为一个调笑的丑角,称之为“穷婆子”“女篾片”“母蝗虫”。无论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母、王熙凤,还是依附统治阶级生存的林黛玉、妙玉、鸳鸯,在等级制度的社会,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无法超越阶级的本性。刘姥姥在大观园住了三两天,一个奇妙的现象是,贾府的各色人等,无论高低贵贱,都无意间现了原形。在低贱贫寒之人面前他们无需曲意应酬,有意无意间将隐藏在内心的潜意识表现了出来。贾母在下人的眼里,一向“怜老惜贫”,奉行封建正统伦理的准则,是宽厚仁德的表率。贾母一时惜老怜贫的恻隐之心,被视为天大的恩典。然而,这样的小恩小惠,却让贾母从乡下食不果腹的老妪身上得到了意气风发的幸福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感,进一步强化了其众星捧月般的权威形象。林黛玉一直是一个让人倍感怜惜的弱者形象,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处小心谨慎。照理本应更能体会求亲告友之苦,却更甚于别人无情。探春提到刘姥姥,林黛玉便说:“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别的虫草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黛玉之尖酸刻薄可见一斑。这深刻映衬出其作为贵族小姐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妙玉则孤傲更甚。只因低贱卑微的刘姥姥喝过,便将成窑的茶杯搁在外头。宝玉建议赠与那穷婆子,卖了度日,妙玉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吧”。因此,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多维度地对贾府的各色人物隐藏的一面映衬了出来。这种映衬,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复杂性,塑造出了福特所说的“圆形人物”。其实,刘姥姥与贾府中的人物是一种相互映衬的关系。与荣国府众人的傲慢、刻薄相比,刘姥姥处处透着本真、淳朴和宽厚。刘姥姥到贾府求亲告友,实在为生活所迫。在生存面临威胁的时候,尊严只能暂时放在一边。虽被百般戏弄,却当是对贾府的回报,一心只要让老太太开心。“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正是这样的厚道,打动了以狠毒著称的王熙凤和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贾母,对这个人物也放下戒心,真心相待。当王熙凤冤魂缠身、众叛亲离时,姥姥赢得了她的尊重和信赖,病重托孤“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七灾八病的,也交给你了”。这样的结局不由让人唏嘘不已。尊贵如贾母,聪慧如黛玉、孤傲如妙玉、圆滑如凤姐,最终却结局悲怆,富贵荣华成为过眼云烟。刘姥姥却从苦难走向自给自足,健壮泰然地安度晚年。凤姐苦心积聚的财富因作恶多端一朝散尽,而偶然的一丝仁慈,不曾想结下善果。姥姥终不负凤姐临终所托,在巧姐深陷绝境时,救她跳出火坑。这何尝不是对封建贵族的一种嘲弄和讽刺?作者使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看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试看贾府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善良?曹雪芹让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看似游戏文字,实是意味深长。曹公大笔一挥,在《红楼梦》的精致画面中扫过的这粗糙而遒劲的一笔,与那些精雕细琢、娇生惯养的什么宝们、玉们、钗们和凤们相比,恰如一块横空飞来的山野之石,毛里毛糙,却结结实实,有棱有角。当那些宝们、玉们都已灰飞烟灭,只有这块石头万古长青,贾府的一缕香火得靠刘姥姥来守护。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城市贵妇人对比,刘姥姥就成了贾府的一面镜子,阶级社会对立关系的昭示者。

第二章 底层生活反映之线索作用

2.1底层生活艰辛的反映

刘姥姥打抽丰进贾府的事件本身即反映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女儿女婿对生活的结局束手无策。以至于这样一个乡野老妇兴起了求亲靠友的念头。她也很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与贾府上层社会的关系。然而最终选择放下脸面,放下尊严,甚至不惜丑化自己,放弃羞恶之心去迎合贵族阶级的心理和喜好。她的目的无非求得安定的生活和温饱。从她在大观园中一系列可笑而心酸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笑的背后所隐藏的极大地悲哀。笑的越强烈,悲哀也就愈发深刻。

刘姥姥进荣府的一切动因都发于生活的艰辛。在荣府排宴,刘姥姥成为贾府座上客和“女清客”的那一回,借助刘姥姥,作者除了刻画荣国府的这些人物之外,还描了他们的生活的排场,比如借贾母引刘姥姥逛大观园,带领者一起登堂入室,见识了黛玉、宝钗、探春等居室的豪华陈设。又如当周瑞家人与平儿提起吃螃蟹的事时,刘姥姥掐指一叹道:“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在茄子的时候,刘姥姥奇怪道:“茄子跑出这个味道来了,我们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听了凤姐的解释她说道:“我的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这些都显示了荣国府奢靡度的生活,其实此时的贾府进入没落,但他们仍然如此挥霍,同时也更加反衬出社会底层平民的贫困。

2.2小人物的丰富人格

从刘姥姥在荣国府表现来看,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清客,在她身上确实有清客的特征,她说了那么多好笑的话,作那么多可笑的动作,逗得大家开心不已,而且当初她进荣国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来打抽丰的,她曾经对女儿女婿说:“„„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这句话多少有些自我牺牲的悲壮情绪,而且也说明了她在大观园的行为是很自觉的。虽然打抽丰,但刘姥姥并非像一般的清客闲那么无聊和低级趣味,她说起笑话,编起故事来是那么有趣,那么引人入胜,富有幽默感,由此看来作者确实在她身上花了不少的功夫啊!刘姥姥既不像一般的清客那么无聊那么下贱,也不像一般打抽丰的人那么样寡廉鲜耻。书中第六回写刘姥姥向凤姐开口时,是这样写的“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羞耻说道„„”当贾容走进屋时,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这些描写都表现出刘姥姥有廉耻之心。

刘姥姥到了贾府主要的表演是少见多怪,常出憨相:“„„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只有点头砸嘴念佛而已。”大观园中的人们就只欣赏她这一点,刘姥姥因此而被一些读者认为是丑角,也就在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不少很出色的故事。几乎她每一回动作,每一次语言,都引起人们的轰然笑声。这些小故事有其共同的意义,即作者从她处处外行,种种可笑,反映出贾府的处处豪贵,种种奢侈,而人间竟有如此悬殊的生活境界和大不相同的生活规律。二进荣国府时,究竟是夫人小姐们戏弄刘姥姥,还是刘姥姥戏弄了贾家人?我的看法是后者。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巧姐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的,以便将来荣国府溃败,巧姐被卖而去投靠她。到那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到那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不滑稽了。再说走时,刘姥姥带了一大堆的东西,可以说是满载而归,这样一个善良且世故的老人你能说她不聪明吗?你能用嘲笑的眼光看她吗?这也足见作者既写出了刘姥姥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中本非丑角的一面。人们对她先是嘲笑,而终于同情,为什么?因为作者要人们理解刘姥姥本质是善良的。

第三章 文本叙事之线索作用

3.1文本的侧面叙述者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冷子兴是在古董行做生意的,与大观园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曹雪芹从他的口中描述大观园,是非常客观而实际的。尽管如此,毕竟他与大观园的关系实在太远,以他的口吻,也只能是对大观园的人员结构和现象给与描述清楚。这位“冷眼”之人,只是从大观园的外部的表面现象,对大观园给与了整体的评价。那么诗中提到的“旁眼观红楼”者又是谁呢?由此看来,刘姥姥当之无愧。刘姥姥与大观园并无多大的瓜葛,应当称为“旁观者”。“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一句,说明这个“旁观者”是最了解兴衰内幕的。作者十分巧妙地让刘姥姥打入内部,去了解事实的真相。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确实验证了冷子兴讲的推论。刘姥姥到了大观园,尽管用语言和行动去警示他们,但是,并没人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遗憾的是,曹雪芹并没有为后人留下刘姥姥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为我们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当然,完整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续作者为我们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条思路。也为“旁观者寻找到了一些地位。用丰富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封建大家族兴衰存亡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无数绚烂多姿、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刘姥姥虽是这部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的小说中极其卑微的一个人物,作者却依靠杰出的创造力,使之成为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等一干绝对主角的经典人物。

3.2扭曲变形和陌生化的视角

视角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任何一部小说,作者都需拟定一个视角,即考虑采用何种叙述方式。戴维·洛奇就说“《包法利夫人》如从查理·包法利的视点叙述的话,恐怕就变成了另一本迥然不同的书了。”由此可见叙事技巧对一部作品的重要影响。西方现代叙述学理论一般将叙述视角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而第三人称又分为全知全能式的“他”和有所限制的“他”。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通常为全知全能的“视角”。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叙述手法极其现代,娴熟地转换叙述视角,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衬染的创作手法,在古代小说中是绝难见到的,有超越时代的意外。除了用全知全能的“他”叙述之外,作者更采用了有所限制的“他”,化身为故事中人物“刘姥姥”的视角来叙述,以便于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是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可以打破读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知觉定势。一味地听作者介绍,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生硬而无趣。作者转入刘姥姥的视角的时候,便由全知全能式“他”改为有所限制的“他”。由于将叙述者隐去,这样主客体间由于少了作者横亘其间,凌驾于故事之上而更加亲近,跟书中人物(刘姥姥)一样有了初次体验的好奇和愉悦。作者化身为刘姥姥来展开用陌生化视角,有这样几个有利因素:首先,刘姥姥局外人的身份。如是贾府中人,不免陷入见怪不怪的思维定势,对周围的事 物缺乏新奇的感受,不宜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刘姥姥是初来乍到,从她的视角就很自然地对荣国府进行详细地描绘而不显得突兀。其次,惟有这样的贫苦老妪才是陌生化视角的最佳人选。皆因长期生活在乡野,见识有限,贾府的一切都新奇。陌生化视角运用于这个人物非常符合人物好奇的心理逻辑,再合适不过。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 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么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磐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由于刘姥姥有限的认知体验,便有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理解,营造出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这样的理解差异,皆因贾府的东西都是“古往今来,不曾见过的吃过的”。通过她的视角,一个清代西洋自鸣钟即清晰地呈现,读者跟姥姥一样有了初次体验的强烈新鲜感。再如从来没有见过鸽子蛋,误当成是鸡蛋,说“这儿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让人忍俊不住。因此从刘姥姥的视角来叙述,给《红楼梦》增添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和幽默色彩,这是平铺直叙所无法企及的。

结 语

综上所述,从文学形象来看,心地善良,淳朴本真的刘姥姥,是一个散发着劳动人民纯美本色的厚重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刘姥姥走入大观园的各种经历中,我们以她为中心人物,围绕她形成的关系网络正从侧面揭示出贾府内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展示了所谓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作为底层社会的一员进入上层世界,这样的描写有机地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结合到作品的大叙事中,这就展现了刘姥姥形象在作品中的巨大价值。她作为一个坐标,不仅存在于见证历史兴替的纵坐标上,同时还存在于关照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大范围的横坐标上,因此刘姥姥绝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妪。

从小说创作技法的角度来看,这个如“芥荳之微”般的小人物,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利用这一人物作小说的开篇,并见证荣国府由盛而衰的历程。作者从刘姥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出发,采用陌生化的视角,展示了曹雪芹极其现代的创作技巧和绝佳才华。这样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的单一叙事视角,使读者获得了想象和思考的自由,对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有重要的创新价值。此外,作者在人物刻画上,也打破了类型化的传统手法,利用刘姥姥对书中众多的人物进行“烘云托月”般的多侧面映衬,人物形象刻画得立体、丰满和传神。因而,作者苦心孤诣设置的这样一个贫苦小人物,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而是凝聚了一代文学巨匠的无限智慧,在《红楼梦》这座辉煌的艺术圣殿里绽放出独特而夺目的光彩。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被称作女性的颂歌。不仅塑了一大群宛若天仙的美女,而且还把这群美女放在一个相独立的女儿国里去塑造。这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中,处充满了“花招绣带,柳佛香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与泪、爱与怨、酒与诗。我们对作品中塑造的这些娇美意象一定过目不忘。但是,这个芳香美丽的女儿国只是庞大贾府中的部分。而真正构成贾府关系网的还有许许多多各种各色的小人物形象。刘姥姥就是其中的一个。刘姥姥的身份、地位其形象仿佛是在以众多美女为背景下凸现出来的典型形,虽然作者对她着墨不多但确实让人难以忘怀。在“温柔富贵”的荣国府中,出现这么一个特殊的村姥姥,艺术构思上看,着实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设置这么个象有其特殊的作用:一是作为引子,也是作为线索;二是以为镜子来映衬荣国府的真实世界。这可以从作者对刘姥姥次进荣国府的描写中得到体现。请看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府”中有这么一句话“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是头绪”。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章法。类似的写法作品中还有两处,一处是从写姑苏甄士隐(真事隐)引入,另处即冷子兴说荣国府一节。要表现偌大一个荣国府,头绪这繁多,没有一个恰当的叙事方法,确实很难。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刘姥姥作引子的说法,只是就作者的叙事方法而说的,只是作者高超的表现艺术手法中的一部分而已。

《红楼梦》里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一进”时书中故事刚拉开序幕;“二进”时,故事情节已经全部展开;“三进”时府已经彻底衰败,戏剧已经接近尾声。从这些迹象看来,刘姥确实在书中担当着“线索”的作用,只是看起来不那么起罢了。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给整部作品安排的一双眼睛,这双睛亲眼目睹了荣府的兴盛衰败史。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鲜明地映衬出荣国府的人物事迹,应该说这才是作者的真实用意所在。

在文本的叙事作用中,刘姥姥同样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她以一个侧面视角对文本的叙事进行了补充。纵观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在文本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巨大作用。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她。

第3篇:《红楼梦》刘姥姥简介

《红楼梦》刘姥姥简介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刘姥姥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刘姥姥简介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成就。《红楼梦》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共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更是位列四大名著之首。此书以其磅礴的故事架构,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迂回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历来被众学者称道。在这部小说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不计其数,而且人物关系极为复杂,要想让每个人物都不至于同质化,极为考验作者的人物塑造能力。

实际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红楼梦》,很好的表现了曹雪芹在人物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刘姥姥回乡 《红楼梦》续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姥姥回乡 《红楼梦》续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