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1 21:27: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

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

学问与治事有什么联系?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治事呢?

下面孔子又提出了火雷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火雷噬嗑,上面是大太陽下面打雷,这种情形大家恐怕很少碰到过,如果到高山上就经常可以看到了。过去在大陆 西康、四川的高山上,都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一次我从峨嵋山下山,走了一半,上面是大太陽,忽然一道闪光,向下一看,下面是一层乌云,都是黑的,乌云下面那个闪电,金的、银的、红的、白的……交 相闪动,那真是一种奇观。但听不到声音,晓得下面在下雨打雷,雷声在乌云的下面,看看峨嵋山上界的神仙,对下界众生的情形一点也看不见,因为全被乌云遮住了。所以大家也不要求菩萨,菩萨看不见下界的事情,下界都被乌云遮住了,求菩萨保佑没有用的,这是我的经验。你跪下来磕头,佛菩萨看不见,你已经被乌云包住了,你的业力那么重,上帝也帮不上忙。虽然佛菩萨的眼光会比我好一点,但你在层层的乌云里,佛菩萨的法力一下子也不能把那些乌云都驱散啊!上界的神仙是风和日丽,下界的众生是狂风暴雨,雷电交 加,这就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又好像台风来的情形一样。风雨交 加,一个人骂条小船在海洋上漂;又像山洪暴发,人被卷入这个洪流之中,像一片树叶……这种境界就是火雷噬嗑,就卦象上看是如此。也像吃牛排一样,一块牛排送到嘴里用牙齿咬,这也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孔子对火雷噬嗑被 九爻爻辞提出了他的意见: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昨天有位山东老朋友跟我讲笑话,谈到山东的孔孟文化,他说一个人要好事坏事全懂了,才能够通达。这话不错。做人就是要通达,通达人性,通达人情,才能够谈学问,谈治事。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人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来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媾,所以才讲仁义。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人很很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所以这四句话在后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主 自由 ,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由 、民主 ,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浪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毛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所以《易经》、老庄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主张用体罚的。体罚有什么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的老师亚里斯多德说:当皇帝真正的办法在哪里?这个大哲学家就告诉他说:你不是看到前面田里的麦子长得很好吗?你看那几棵长得特别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一片田地,稻子麦子都长得一般高,有几棵很特别突出的,长得特别高,那很讨厌,把那几棵砍掉就平啦。这个道理很对,不过亚里斯多德嘴巴里讲出来的,没有我们东方的说法高明。

孔子这四句话的道理说得更清楚。换句话说,这句话就是群众心里学,用人这道也是这样。小人不耻就不仁,不畏就不义,不见利就驱策不动,不惩就不试,所以他说有时候是“小惩而大诫”。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小惩而大诫”,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楣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所以不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一个人没有倒过楣,便永远没有出息。

一个领导人 ,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爱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让他干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当县长,或者乡镇长,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这部下将来能有更大的担待。这就是“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他看到了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 校、灭趾、无咎”,孔子说“此之谓也”,这一爻就是这个道理。

“屦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屦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卜到这一卦,要去做生意会倒楣,会赔本。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噬嗑卦一路都是凶卦。初九爻是无咎,没有毛病,但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由此,孔子司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解释这一卦初九爻的爻辞,所引伸出来的人生哲理。

第2篇:易经讲解:孵豆芽的学问

易经讲解:孵豆芽的学问

孵豆芽有什么学问?孵豆芽体现了什么易经思想?

上面我们由天地日月的法则,讲到宇宙的法则,“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孔子这一段话启发我们去了解:夜里有夜里的生命价值,白天有白天的生命价值,危险有危险的生命价值,不危险有顺途的生命价值。他认为这个物理的现象,与天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

从大的方面看,太陽月亮,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坏处,大家从这里可以体会出我们人生的道理。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这是讲物理世界的现象,“尺蠖”爬行的时候,先把腰弓起来,狗也是一样,要攻击对方的时候,也是先把腰弓起来。你如果碰蚯蚓一下,它马上把身子卷曲起来,以保护自己。所以“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它要把身子弓起来才能伸,才好发挥力量。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蛰”,十二辟卦里边有个节气叫“惊蛰”,就是这个“蛰”字。动物到了冬天的时候,尤其是蛇啦、青蛙啦,嘴里含块泥巴,钻到泥土里边,不食不动,过一个冬天。有些修道人炼气功,就是参照这个原理来的。只要一口气存在肚子里,便不会饿死的。

动物过一个冬天,要三个月之久,这时我们一般人都叫它冬眠。现代医学也把打坐入定比做冬眠状态。这个比方是不对的`,不过一般人不懂,以为就是这样。动物的冬眠好像死亡,但是它没有死,等到二月惊蛰这个节气,便又复生了!在台湾日期不很标准,大陆 中原地区非常准确,每年春天的第一声春雷,就是惊蛰节来了,一切虫蛇动物马上出土,不到这个节气,它们是不出来的。

这些虫蛇由于气候、地气的发动,到了这个节气,自己就会感受到地球生命的动能,它们把嘴里的泥巴吐掉,又开始了第二年春天的生命。

龙蛇到了冬眠期好像一点出息都没有,这正如几十年前上海的流行话“孵豆芽”。现在这句话很少听到了。意思就象一个人生意做垮了,欠了债躲在家中不敢出来,就叫孵豆芽。

人到了倒楣的时候,就认倒楣,先躲起来。躲起来并不就是失败,等待第二回合有机会再出来,这就是所谓“以存身也”。我们在中国旧小说里常常看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两句话,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才能谈第二回合的冲刺。

第3篇:易经的学问

易经的学问

一杯茗茶清香,让人神清气爽。我突然想说说《易经》的学问。因为,关于《易经》,感兴趣的人众多,但真明白的人可能很少。事实上,《易经》对人的益处是很多的。

古今大多数学者认为《易经》是一部卜筮的书,并认为占卜是一种迷信活动。其实,《易经》占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表象。表象的背后,是圣人想借助象数,阐述天地万物自然发展变化之法则,即阴阳消息之道。孔子说:“知易者不卜”,实为:明其道为意,合其道为用。

占卜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现象的背后是人类内心深处趋避意识的彰显。这种趋避意识,是人类谋求生存而趋吉避凶的一种潜在意识,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渴望杜绝或避开各种意想不到的灾祸。

所谓明其道为意,是说圣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发展变化的各类现象,如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其本意在于明白万物发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易经讲解:学问与治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