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浅议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1 08:04: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浅议论文

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浅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 功能对等

[论文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本文结合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论述了不同情景下非言语行为翻译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一、引言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译者在重视语言行为意义翻译的同时,还必须十分关注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然而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就给翻译的过程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应该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语行为相同,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也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对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例1.He came up to her, his red face, with its bloodshot eyes, thrust forward, and gripped her arms。She cried in fear of him, struggled to be free。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译文:他走到她身边,眼睛充满血丝,满脸通红地凑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她害怕得叫了起来,挣扎着想脱身。 (《儿子与情人》,蒋景阳译)

上例中 “Came up to her”和“走到她身边”,“with its bloodshot eyes”和“眼睛充满血丝”,“his red face”和“满脸通红”,“gripped her arm”and“抓住她的胳膊”等一系列非言语行为意义的表述与中文相同一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中非言语行为的意义作直接翻译表达即可。

(二)非言语行为相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的情况。

1.虽然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具体的语境下可以为读者所接受的,为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例2:When Tom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him on the back。

“pat sb on the back”在说英语国家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要看具体语境:当某人做某事失败的情况下可以表示安慰,在某人成功的时候也可以表示认可和赞赏等。上例由前面语境可知是汤姆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此时patted him on the back。这一非言语行为应该是表示对他的祝贺或者赞扬。因此上文可直接译为:

“当汤姆在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时,我们都拍了拍他的.背。”有上下文语境的影响,直译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苦难,故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2.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直译过来会令读者费解的,这个时候可采取直译兼意译的方法。

例3:Afte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Tom on the back.

此例只是在例3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但却会对我们的翻译方法产生大的影响。上文中已经提到:“拍某人的背”在英语国家特定的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却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如果直接翻译过来中国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或者产生误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改变策略,使用意译的方法了。故此例笔者认为可意译为:“作文竞赛结束后,我们都拍了拍汤姆的背向他表示祝贺。”

(三)如果某种非言语行为只在一种民族文化中存在,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或者是意译的方法。

例4:The young girl thumbed her way to the passing cars。

一些国家的人们通常有搭便车履行的习惯,通常他们会用上例中的手势:“竖起的拇指”向路过的车辆挥摆表示想要搭个便车,如果是刚巧碰到和他们同一方向的人就会带上他们。但是在中国,同样的想法缺不用相同的手势,故在路边用“竖起的拇指”对过往车辆挥摆以表示要搭便车是属于说英语国家一种特有的非言语行为,中国的读者不易理解其特殊意义和功能,因此翻译时要将这层意义采取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解释清楚,否则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故上例可译为:“那个年轻姑娘站在路边向过往的汽车摆动着竖起的拇指表示要搭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言语行为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言语行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过程应对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试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基础,以实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为目标,对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非言语行为学习及其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Edward Hall,The Silent Language [M]Oxford University, 1959

[2] R, A, Hudson, 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199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谈非言语行为意义

谈非言语行为意义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 功能对等

[论文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本文结合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论述了不同情景下非言语行为翻译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一、引言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交际,但语言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传递语言意义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非言语行为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有可能不同。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关系的桥梁,不仅应当重视言语行为的翻译,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二、非言语行为简介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虽然非语言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主导地位。须知非语言行为必须在语言行为的配合下才能执行明确的交际功能。另外,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别理解为是辅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复、补充、否定、替代、调节言语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译者在重视语言行为意义翻译的同时,还必须十分关注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然而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现不同的功能,这就给翻译的过程造成了困难,下面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翻译应该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语行为相同,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也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对非言语行为的翻译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例1.He came up to her, his red face, with its bloodshot eyes, thrust forward, and gripped her arms。She cried in fear of him, struggled to be free。(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译文:他走到她身边,眼睛充满血丝,满脸通红地凑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她害怕得叫了起来,挣扎着想脱身。(《儿子与情人》,蒋景阳译)

上例中 “Came up to her”和“走到她身边”,“with its bloodshot eyes”和“眼睛充满血丝”,“his red face”和“满脸通红”,“gripped her arm”and“抓住她的胳膊”等一系列非言语行为意义的`表述与中文相同一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中非言语行为的意义作直接翻译表达即可。

(二)非言语行为相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的情况。

1.虽然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具体的语境下可以为读者所接受的,为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例2:When Tom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him on the back。

“pat sb on the back”在说英语国家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要看具体语境:当某人做某事失败的情况下可以表示安慰,在某人成功的时候也可以表示认可和赞赏等。上例由前面语境可知是汤姆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此时patted him on the back。这一非言语行为应该是表示对他的祝贺或者赞扬。因此上文可直接译为:

“当汤姆在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时,我们都拍了拍他的背。”有上下文语境的影响,直译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苦难,故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2.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直译过来会令读者费解的,这个时候可采取直译兼意译的方法。

例3:Afte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Tom on the back.此例只是在例3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但却会对我们的翻译方法产生大的影响。上文中已经提到:“拍某人的背”在英语国家特定的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却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如果直接翻译过来中国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或者产生误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改变策略,使用意译的方法了。故此例笔者认为可意译为:“作文竞赛结束后,我们都拍了拍汤姆的背向他表示祝贺。”

(三)如果某种非言语行为只在一种民族文化中存在,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或者是意译的方法。

例4:The young girl thumbed her way to the passing cars。

一些国家的人们通常有搭便车履行的习惯,通常他们会用上例中的手势:“竖起的拇指”向路过的车辆挥摆表示想要搭个便车,如果是刚巧碰到和他们同一方向的人就会带上他们。但是在中国,同样的想法缺不用相同的手势,故在路边用“竖起的拇指”对过往车辆挥摆以表示要搭便车是属于说英语国家一种特有的非言语行为,中国的读者不易理解其特殊意义和功能,因此翻译时要将这层意义采取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解释清楚,否则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故上例可译为:“那个年轻姑娘站在路边向过往的汽车摆动着竖起的拇指表示要搭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言语行为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言语行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过程应对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试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基础,以实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为目标,对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非言语行为学习及其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第3篇: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1. 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长期以来,非语言符号可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这些已被人们所熟悉。有人估计,人的脸部能表现出约25万种不同的信息,教室内可以有7000多种课堂手势,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非语言符号都可起到特有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表情答意作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较多的非言语工具是目光语和手势语,目光语和手势语等非言语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表情答意作用。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能明显、自然、准确地展示自身的心理活动。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人际沟通中,目光语可以表现多种感情,根据情境不同,即可表示情意绵绵,暗送秋波;也可以表示横眉冷对,寒气逼人等。目光语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提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巧用非言语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板书等非言语符号系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手段。非言语行为传递着“非言语信息”。实践证明: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7%的说话内容+38%的说话语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属于非言语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比言语行为的作用更大,运用得恰当,其课堂教学效果将更佳。

一、笑容营造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劣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的表情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据美国保罗韦地博士的调查,在好教师的12种素质中,有两种是与教师的“微笑”有关:

一种是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另一种是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舒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面带笑容进行讲课,用自己的热情积极去感染学生,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巧用非言语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巧用非言语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于姿势、表情、眼神、板书等非言语符号系统,以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手段。非言语行为传递着“非言语信息”。实践证明:课堂上信息的总效果=7%的说话内容+38%的说话语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属于非言语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比言语行为的作用更大,运用得恰当,其课堂教学效果将更佳。

一、笑容营造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劣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的表情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据美国保罗韦地博士的调查,在好教师的12种素质中,有两种是与教师的“微笑”有关:

一种是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另一种是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舒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面带笑容进行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浅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浅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