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一课课堂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1 08:04: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凡卡》一课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一课课堂教学反思

现场呈现一

《凡卡》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凡卡》一课,课堂上,孩子们无不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无不替生活在沙俄统治下的凡卡鸣不平!更替凡卡根本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而悲痛……

看着孩子们如此的黯然神伤,我不禁发出了一声叹息:“同学们,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孩子的悲哀,想想咱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孩子,凡卡的9岁与咱们的9岁真是天壤之别呀!”原本我想以这个为过渡词,引导学生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写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没想到,当我刚刚说完这句话时,一向不爱举手的殷峰发言了:

“朱老师,咱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吗?”

“噢,真的吗?”我反问道。

课中反思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有小凡卡?”这真的是我备课时从未想到过的,曾经教过两届的六年级学生,都是谈一些关于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如何幸福,我们如何珍惜眼前的幸福等道理,可从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呀!我的心为之一颤,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点。再看看其他孩子的眼神,觉得他们也跟我一样的困惑。于是,我请殷峰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场呈现二

“是的,3月18日的《东南商报》上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少女被养父5公斤铁链琐身》,讲的是广东省增城石滩镇上围村15岁的女小郭,她终日被铁链缠身,还被上了3把铁索;放养着45只鸭子,为300头肥猪煮食;从小到大没穿过袜子,衣服没几件;常常食不果腹,饱受毒打却如同家常便饭。我反复地读过这篇新闻,报纸上的两张照片至今仍铭记在我的心中呢?小郭,难道不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凡卡吗?”殷峰一口气说完了新闻内容。

“是的,是的”。没想到我还来不及点评,学生们早已议论纷纷。大胆的陆佳凌马上站出来:“我前几天在《宁波晚报》上也刚刚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八个河南卖花童,在一个叫刘炳祥夫妇的操纵下,在天一广场强行卖花,他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四岁,我觉得他们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凡卡!”看来情绪还很激动。

“不要说报纸上,我家旁边就有,一个5岁的外地孩子在地上拣别人仍掉的甘蔗头。”调皮的张伟直言不讳。

教室像炸开了锅……

课中反思二

原本是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没想到孩子们却提出了如此多的反面教材。我心理暗暗为孩子们有如此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而感到高兴,更为孩子们有如此强烈的课堂情感迁移能力而感到惊喜。想到前期一直让孩子们关注报纸,关注时事新闻,没想到如今都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可如何正确对孩子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呢?

现场呈现三

于是,我不露声色地问道:“你们觉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相同吗?”我故意把“相同”两字拖长了声调。

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纷纷表示,命运的结局完全不同。有的说:“书上的凡卡命运已经无法改变,而刚才提到的小郭已经被当地派出所民警救下,她的养父母也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而八个卖花女在咱们宁波人的帮助下,他们的家长也全部找到,他们的命运也将发生变化。”有的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会保护他们。”还有的替凡卡惋惜:“要是凡卡生活在我们中间,那该多好呀”。“我会给凡卡暖鞋穿,给他好东西吃,让他有力气跑回乡下。”“我要带凡卡回我的家去,让他和我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我一定要和凡卡一起去找他的.老板论理,告老板雇用童工罪、虐待儿童罪。我还要报警抓老板进监狱,让他坐牢!”我连忙转向调皮鬼张伟说:“你觉得小凡卡就在你的身边,你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凡卡的悲剧不再我们身边重演呢?”

经过这一场激烈的争论,孩子们陷入了沉思,纷纷动笔,练笔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假如凡卡来到我们中间》、《凡卡,让我们来关注你》、《校长,请你为凡卡免费》、《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等题材文章从学生的作文中喷涌而出。

附《校长,请你为凡卡免费》:

亲爱的校长:

您好!我诚恳地请求你,让我们身边的“凡卡”免费上学。

您一定还还记得小学课本中那个可怜的小凡卡吧!凡卡是不幸的,因为他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可您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小凡卡”。也许,在您看来,比起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子里的孩子,他们是那么卑微。但是,他们也是21世纪的青少年,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有希望成为未来的“贝多芬”、“杨利伟”、“爱因斯坦”……只要牵着他们的手进入知识的礼堂,只要给他们一双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他们也能是未来的状元。就像即使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蝴蝶花在所有的名花异草里,只要他们享受着同样的滋润,蝴蝶花也是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的。

校长,请为“凡卡”免费吧!因为他们是那么的热爱学习,渴望学习。如果你给他们免费的话,他们一定会感激你,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会加倍地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这样,咱们才不会再看见“8个卖花儿童”的悲剧,才不会为身边没钱读书的孩子可惜。

校长,请为凡卡免费吧,让学校的大门为所有的儿童敞开……

课中反思三

无疑,这次“突发事故”不但没有打乱教学秩序,反而成为了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体验。听着孩子们在交流时展现出来的那一份善良的心愿,那一份渴望;读着孩子们字里行间流露的对身边的小凡卡那一份关注与同情,我替自己随机寻找的“你们觉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相同吗?”这一突破点感到欣慰。的确,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有时真的不需要说教,只要倾听,点拨,引导就行了。

【课后反思】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本案例由一位学生的疑惑──“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是也有小凡卡吗?”给本堂课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留给我许多的思考──

1、“无痕”点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许多时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脱离开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学生即使遇到非常敏锐的问题他们也逐渐变的麻木不仁。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的抓住课堂教学随机生成的点,进行“无痕”点拨──“你们觉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相同吗?”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自然而然地去感受,这两个制度下的‘凡卡’命运结局是不同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凡卡有许多人的关爱,他们是幸福的。这样,学生们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需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真实地展现生命活动是给以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这种扶正就失的教学正是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最好呵护。

2、“活用”资源──文本信息和课外信息的有效融合:

成长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文本之外的信息,往往是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我果断地摒弃预设的教法,充分利用课堂信息资源变化这一隐形的教学资源,加以引导、点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实现了有效教学。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这些课堂生成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面对课堂中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教师应披沙拣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实现文本信息和生成信息的有效融合,使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更有效。

第2篇:《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列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激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

在教学这一课是,我有这几点感受:

一、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考虑到本课篇幅较长,我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时认真朗读课文,课堂中就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学生说到:“我认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乡下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请全班同学帮他解决,因为所处的环境没有见过雪,学生不能理解凡卡没有鞋穿就无法回到乡下,同学们结合课文里的具体情节来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饿等多种因素使凡卡无法回到乡下。这更烘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带着疑问理解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终抓住文章的主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地交流读书体会。

二、学生为主,教师引导整篇课文

我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互动的平台上,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学课文、体悟情感等,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指导学生交流、研讨,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三、把握时机,引入背景

本篇课文作于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围绕这一历史背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环境,穷苦劳动人民是没有地位的,这种“人吃人”的剥削制度迟早都会被消灭,社会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结合背景理解抓住文章的主线,对于凡卡的`命运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同情。

四、异曲同工,发展创造性思维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形式。

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以做梦结束,似喜似悲,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思考探讨。我说:“凡卡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有想到爷爷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运将怎样呢?”学生的回答都带着明显的同情。“那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么文章结尾又有什么含义呢?”有的学生回答:“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学生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针对这一悬念式的结尾,我再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第3篇: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凡卡》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听《凡卡》一课有感

听《凡卡》一课有感

宣风上海隆波第三希望学校邱冬丽

自从“三环目标导学法”走进我们的校园以来,我们就在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但总觉得有一些东西,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做得到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听了彭招荣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整节课老师展现的是一个老师,又像是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三环目标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整堂课她把握了教材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凡卡_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列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激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

教学《凡卡》时我教学设计的是:首先在学生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这样从开始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融入课文中。

其次,作为全文的线索,抓住凡卡在信中回忆鞋匠老板对他的种种折磨,通过老师泛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穷人悲惨的命运。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通过讨论的形式,讨论当凡卡寄出去这封信后爷爷是否能够收到,能否接凡卡回家。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到,在当时那个社会凡卡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凡卡》一课课堂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凡卡》一课课堂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