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元曲的种类介绍
元曲的种类介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曲的种类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变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散曲体裁。“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到底;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衔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错表现某一事件,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
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须一韵到底,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拓展阅读: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an,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发展历程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第2篇:元曲介绍
拜月亭
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元兵撤走后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义弟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将瑞兰许配给武状元,瑞莲许配给文状元,瑞兰本十分不愿,后来发现文状元是蒋世隆,于是蒋和瑞兰团聚,劝瑞莲嫁给武状元,瑞莲先是不肯,忽然圣旨晋升了兴福,瑞莲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西厢记
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相遇。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莺莺再度相见(第一本)。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封莺莺诉说心曲(第二本)。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第三本)。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红娘,红娘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强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第四本)。张生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
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
《梧桐雨》 元·白朴作。
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现有明嘉靖间李开先刻《改定元贤传奇》本、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匏集本、《元明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丙集本、《酹江集》本、《元曲大观》本、《古今名剧选》卷一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汉宫秋》 元·马致远作。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汉宫秋》还特别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剧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来文过饰非者的怯懦与无耻。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只是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
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琵琶记》 元·高明作。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剧情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办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现荐《六十种曲》本,明容与堂刊本,明吴兴凌氏朱墨套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刊本《蔡中郎 忠孝传》清陆贻曲钞本。
《长生殿》
剧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共五十出。有稗畦草堂原刊本,及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的徐朔方校注本(1983年新版)。剧情是:唐明皇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盛,但他却从此寄情声色,下旨选美。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这年春日,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秦、虢、韩三国夫人随驾,唐明皇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美,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高力土将此情景报与贵妃。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廷,唐明皇失策竟将他调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一到范阳,招兵买马,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杨贵妃新谱《霓裳羽衣曲》压倒梅妃《惊鸿舞》。自此,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唐明皇为她,不惜劳民伤财,从海南运来荔枝。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败退。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杨国忠,更逼杨妃。唐明皇无奈,被迫赐杨妃自尽。自此心灰意冷,传位于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后大将郭子仪奉旨征讨,大败安禄山,收复长安。唐明皇以太上皇身份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妃。有一天做了一场恶梦后,访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魂。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玉帝传旨,让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
汤显祖《牡丹亭》
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
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
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
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
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救风尘》
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墙头马上 》
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第3篇:元曲基础知识介绍
元曲基础知识介绍
元曲是元代盛行的文学题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曲基础知识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一、元曲的定义
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
第4篇:著名元曲介绍
著名元曲介绍
元曲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是由于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的。小编整理了著名元曲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著名元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悲剧与爱情剧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第5篇:唐诗宋词元曲介绍
唐诗宋词元曲介绍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化长河中璀璨夺目的一朵浪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唐诗宋词元曲介绍,欢迎阅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元曲,无不为后人所向往和敬慕。“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作者心灵上执着的追求,可以让我们感悟到一种担荷的精神,一种不求逃避的坚定的`力量。细细品读《唐诗·宋词·元曲》,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1、唐诗介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
第6篇:经典元曲介绍
经典元曲介绍
悲剧与爱情剧是元曲的精髓,元曲有四大家,著名的元曲也来自于此,下面是经典元曲介绍,欢迎阅读了解。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著名元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
第7篇:元曲四大家介绍
元曲四大家介绍
元曲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你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曲四大家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关汉卿
关汉卿,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